新外王理论
——生命与理性的统一
2018-11-15李伊
李 伊
朱熹和陈同甫(亮)之间的争论,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名的论战,其论战的主旨和思想观念对后世也是影响颇深。素日里,私交甚好的两个人经常有书信往来,朱子也很欣赏陈亮的才识。但在判断夏商周三代以及汉唐时期的这个问题上,两人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和反复的辩论。争辩的主旨主要是围绕着历史人物的判断到底是以主观的道德判断为标准还是以客观的历史判断为标准,简而言之,就是指到底是一个追求利益事功的英雄人物好还是一个崇尚理性的贤者圣人好。
一、朱子与陈同甫之辩
(一)同甫大意之综述:重历史判断的英雄主义
陈亮在辩论之中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像孔子那样点化夏商周三代一样,他也想要点化汉唐两朝;二是判断历史的基本精神不应该是基于理性之上的,而是建立在自身的生命之上的,所以应该更加看重才气,更看重英雄。
自孔孟以来,儒家就以夏商周三代的王道为标准,后世之人也对三代倍加推崇。三代经过孔子的点化,更加圣洁,更加合乎天理,陈同甫也有意效仿孔子来点化汉唐两朝,使得世人认为的不洁转变为清洁圣明。但程朱理学家们反驳以为三代和汉唐是有本质差别的,三代是盛行王道的时代,王道是基于理性本身之上的,所以三代正是合乎天理的政治。而他们以为汉唐两朝是建立在个人欲利之上的霸道,不是符合天理之正的政治,因此这两者之间的性质和意义都不一样,就谈不上点化一说。
陈同甫却以为三代和汉唐并未有本质差别,就像天地常运,日月常明,人心常在一样,这种常运、常明、常在都是依赖着生命而得以实现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没有遗漏下三代也没有遗漏下汉唐,夏商周是依靠这三代的圣人的生命才得以如此,而汉唐两朝也是依赖圣君和贤主才能昌盛,所以就应该像对待三代一样的对待汉唐两朝,肯定汉唐英雄人物的作用和地位,承认如果没有他们世间风尚就会每况愈下,人心就会走向堕落。
生命为定然之实然。生命之实然,即生命是通过客观实体表现出来的。生命之定然,即生命是天定的。这种通过客观实体表现出来的生命是固定的,如果一个人天资聪慧,那么他天生就具有强大的本领和开阔的视野,是不需要什么路数或训练来教化他,但如果一个人愚笨,那么即使用最巧妙的办法来帮助他,收益也是微乎其微的。那么天生聪慧的人,就是生命力强大的表现,他生命的创造力也会相应的扩大,那么就会注定成就事功。
但陈同甫在历史判断这个问题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将所有个体都平铺在生命这一个层面上进行对比,即人如果在功业上表现出有所差别的话,那就一定是他们的生命力强度有所差别造成的,是他们本领有所差别造成的。这样的历史判断虽然正视和尊重了生命及才气的独特之处,但是他一味的偏重生命这个方面,而对理性和道德却置之不理,所以才会被认为是英雄主义。
(二)朱子大意之综述:重道德判断的理性主义
程朱理学家们的历史判断是基于理性而言,朱熹认为生命的外化表现并不是由于理性的自觉所引起的,所以由生命产生的一些实体也是无法受到理性的控制的。这种生命的产物没有经过理性和道德的历练,其中必然会夹杂着原始生命所带有的欲望,所以是消极的。如果这种原始生命的产物,在事功上有所成就以及看似合乎天理的话,那么这就被程朱理学称为生命之暗合或是偶合。而这种所谓的天资之美并不是根据理性而定的。
正如陈同甫所言生命的产物自其存在就已具有了,所以产物自然要依赖生命这个本体,根据生命力的充沛而旺盛,随着生命的枯萎而衰竭。正是由于这一点,理学家们才认为陈同甫所说的生命之必然并不是真实性的,才称其为生命之偶合,是偶合者所做的事功恰好合乎于道,合乎于天理。这种合于道并不是经过了德性和理性的教化而合道。
朱熹看重主观道德,所以就关注了“不知礼”,虽然他有功业,但不能算是大器;陈同甫看重客观功业,所以关注他的本领和能力,虽然有点小缺点,但不至于掩盖他的功绩。牟宗三认为朱熹的主观道德论英雄并没有正视个人生命的客观价值。
二、生命与理性之矛盾观
(一)主观道德与客观功业的关系
主观道德与客观功业之间并不像朱子认为的那样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其关系应该是相互矛盾的。正是由于这种相互矛盾的关系,才使得生命插入其中产生独特的作用。道德理性必须有主观体现,必须见之于个人的心中。否则,这种道德理性就失去了验证其真实性的体现。首先道德理性在个体内部形成理性自觉,一旦这种自觉形成,道德理性就会呈现。这种自觉性就会时时的让人们反省自身,提醒人们克服内心的罪恶的欲望,如果一旦有越矩的行为就会使自己的内心受到煎熬。这种道德理性可能会带有一定程度上的功业,但是却无法形成一定规模的功业,像江山社稷这类的功业就是道德理性无法直接包含的。成就这种有规模的功业是为英雄生命的原始欲望而不是为圣贤德性的生命所导致的。但也不能就说圣贤者的能力和本领没有英雄人物强大,而是他们属不同的类型。一个个体的生命发展过程中,主观的德性和理性自觉越是强大,其原始生命带有的欲望就会随之越弱,那么其创造客观功业的能力就会越低。反之,一个英雄人物生命力越是强烈,那么他生命力的创造力就越大,造就的客观功业也就越大,但他的自身的主观德行自觉就会越弱。比如,一个人的目光经常用在自省上,他就会看不到外界。反之亦然。这就是所谓的主观道德与客观功业的矛盾观,也就是理性与生命的矛盾观。
(二)矛盾之主观和客观的克服
这种生命和理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让具有理性的人继续追求理性,让在事功上有才气的人继续追求功业,各长其所。这就是同甫所提倡的“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主观道德和客观功业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黑格尔说:“东方世界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希腊罗马世界只知道一部分是自由的,日耳曼世界则知道一切人事自由的。”这就是指主观道德是不应该局限于个人,应该在社会铺开,不让道德理性的实现受到限制。而原始生命的发展不应该只至于非理性的状态中,如果理性贯穿不到,任何都会利弊参半,成就中夹杂着灾祸。没有理性至于其中的生命不是全合理的,就像英雄人物打天下一样,也许他们骁勇善战,但是他们并不能从道德理性上根本反思打天下的道理。但当人们不再安于这种双行的路线,有了更高的向往,要求生命的价值由更高的理性来实现,就需要对这种生命与理性矛盾的克服。
克服这种矛盾要从主观上要将理性作为标准,要实现更高的理性的智慧、心量和识量。同时也要肯定生命的独立性和独特的作用,不能将其视为个人的利欲,不能只用主观理性的自觉来判定生命本身的价值。汉高祖、唐太宗等君主,虽然从个人德性和理性上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但是对于民族国家还有历史文化都是有很大的功业上的建树。站在理性客观实现的立场之上,承认他们生命本领之强大,这就是一种更高的心量与识量。其实,英雄人物只是实现道的一种工具,他们原始生命的利欲之私总是在命运机遇中相互抵消,理性借此来实现自身而终归于消亡。这种即承认英雄又克制英雄的更高理性的智慧,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理性的诡辩论。
而要做到客观的克服,就个人而言,需要的是圣人加英雄这样的圣雄似的人物。圣雄是那种有理性直觉的思想家,和承认理性表现的行动家的结合体。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全社会,都须肯定理性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发展不止于纯粹英雄主义之路,使得理性与生命得到统一。
三、九转朱砂,点石成金——生命与理性统一之实现
(一)生命与理性之间的架构
怎样实现生命和理性的统一和相容?不可以都是单方面的看到生命或是理性的作用表现,比如在思考政治与历史的时候,不能偏重与英雄利欲之私的功业,也不能倾向圣贤德性的生命,这些都是主观性的。而是要看到生命和理性的架构表现,因为这才是客观的。所谓的架构就是指:一是由己推及之客观方面;二是为了公平合理,关注到客观的各方各面。比如,天理就是道德理性的架构表现。这种架构表现是经过多个方面的支撑和交织形成的,而作用表现是单一和脆弱的。架构的表现是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合于整个社会。它是直接是建立在理性本身的,因此能比较积极的解决政治问题,自觉地在实践过程中真实化历史,来成就真正的事功。
(二)九转朱砂之曲折
“九转朱砂,点石成金”是消除理性与生命的矛盾实现统一的转语,即谓九转就体现着生命与理性统一实现之曲折和艰难。陈同甫想效仿孔子点化汉唐两代,但他没有注意到孔子点化是基于理性之上的,而陈同甫却过分的强调原始生命的重要意义,而抛弃了理性。这种做法实则是在生命的立场之上,平视一切,没有对升华以及精神上的价值做评判,让人们认为只要是英雄都是有价值的,这并不能算是点化。
在这个问题上,朱子确实比同甫走的更远一些,是因为他能够正视理性和德性,并以之为本体。但他的理性本体就只停留在知性的抽象阶段中,而且也没有将生命与理性统一起来。程朱理学一直都强调学之本质的价值,这里的学是指让人自觉的超越自然生命的教化,是第一自然进入第二自然的学问,是人从自然生命的原始价值转向精神生命的德性价值的学问。就个人而言的话,就是人在精神生活上成德的过程,这种生长不是自然生命意义上的成长。就历史而言,即要以此理性为本体,对英雄人物的原始生命进行判断。这种判断必然要求有更高的理性追求,不能安于英雄生命实体状态的原始价值。在鉴别的过程中,人们真实了他们的经历,历史真实了自己。但是程朱理学家门并没有看到这种必然要求,他们的目光仅仅只停留在肯定理性为本体并作为判断的根据,但是尚没有到达行动的升华转化的观点和真实化历史的境界。
这就是牟宗三所说的将生命与理性的作用表现转化为生命与理性之间的架构表现的构成,而这种架构表现在现代社会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于是新外王理论就产生了。
[1]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清媚.最后的绅士[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3]费孝通.皇权与绅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