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研究性阅读走进语文课堂的实践及反思

2018-11-15周雅利

散文百家 2018年9期
关键词:杜十娘研究性课文

周雅利

杭州市萧山区第五高级中学

我国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即改变学生原有的偏重记忆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形成对知识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以及发现、提出问题,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研究、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研究性阅读顺应了这一背景,它旨在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阅读,让学生自己选定阅读目标,积极、自主地开展阅读,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创新,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一、“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剖析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研究的定义是:“研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①而研究性阅读,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探究,发现问题,然后围绕这些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再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具有以下特点:

1.涉猎的广泛性。

一般来讲,研究性学习往往是跨学科或综合性的,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研究性阅读作为一种探究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研究主体,围绕各个学科展开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一方面要完成阅读文本的任务,另一方面又要在阅读文本中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因此,要求学生既要深入理解文本,又要跳出文本,贴近现实生活,融入学生的独特生活体验。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它探究的内容是向现实生活、历史文化、时事政治、科学技术等方面延伸,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生们个性特长和才能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学习的深入性。

和一般的阅读不同,研究性阅读实质上是以“问题”为核心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阅读,常常是以课题研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选题要求较高,研究过程较为严密,完成一个课题研究需要较长的时间。研究性阅读既可以是课题式、专题式研究,也可以是问题式探究,甚至是发现式学习或资料性述评等,形式多样而灵活,时间可长可短,主要着眼于在阅读中运用研究学习的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加深对阅读对象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这里,不再是让学生浅层次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或者接受前人的阅读成果,而是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理解”,无疑,这样的阅读成果是自己的、独特的,学生在其中不仅仅收获阅读的知识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深入思考,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3.过程的开放性。

研究性阅读课堂又是一种开放性的阅读课堂,和传统课堂不同,它的开展不能拘囿于课堂,它强调的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文本,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获得亲身体验,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阅读活动是由学生自己发起的(发现问题、形成研究课题),阅读过程是由学生自己控制的(收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阅读方法是由学生自己确定的(提出研究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设想),阅读结果也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交流评价)。因此,整个阅读过程,从选题到研究,再到得出结论,都是由学生自己控制的。因此,课堂只是作为检查学生研究进程、交流研究结果的一个阵地,而不是主战场。

4.结果的多样性。

课标指出,文本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又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这又决定了学生的体验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因此,不同的学生对用一个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所以,对于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②的结果。如今,鼓励、尊重、珍惜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因此,作为一种研究性的阅读,它不是以完成既定的任务为标志,而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为己任;不是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为终结,而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为目标;它变单向求同思维为多向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新颖的想象,要求学生进行独特的体验,最后,得出创造性的见解。

二、研究性阅读课堂模式的构建

我在构建研究性阅读课堂的程序是:首先在学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学的内容确定探究的专题,接着由学生自行组成的学习小组带着研究专题,在课后通过自主的探索,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最后在课堂展示各小组研究的结果,进行观点的争鸣,形成创新。简单总结为:质疑问难——确定专题——合作探究——观点争鸣——推陈出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课题的情境,作好引导工作;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活动,一切活动的开展都由学生控制。接下去,我具体介绍一些各个步骤的开展。

1.质疑问难。

明代教育家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有探究的愿望与动力。可是,受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学生,习惯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却不善于提出,即“疑而不问”;更有甚者,不知道怎样提出自己的问题。因此让学生学会质疑,是开展研究性阅读课堂的首要任务。

那么,怎样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造思维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的体会。

(1)教会学生在预习中准备质疑。

一般说来,教材中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都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和课文的重点、难点。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后问题进行预习,养成带着问题读课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字典、词典扫清课文字词障碍,通过朗读初步把握课文大意,通过点、划、旁注找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这就为课堂上提出质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如《香菱学诗》这篇文章,课后练习一是“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特征,但在本文中她指导香菱学诗是那样热心和不厌其烦。请分析一下黛玉在本文中显现出的另一方面的性格,并写成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有这个问题指向,学生在预习课文中,就可以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黛玉会主动要求教香菱学诗?从教香菱学诗中,可以看到黛玉性格的哪一个方面?

(2)要注意质疑的层次性。

通常阅读一篇课文都要经过初读、细读、精读三个阶段,因此,要求学生质疑必须与这三个阶段的要求相适应。在初读课文阶段,主要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清课文的脉络。这一阶段的质疑,应以提出叙述性的问题为主,质疑方式该是“是什么”。细读课文阶段,重在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分析文章的内在联系,这一阶段大多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质疑的方式该是“怎么样”、“为什么”。精读课文阶段,重点在于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使自己对文章的整体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一阶段的质疑是综合性理解问题或一些发散性问题。可提出“说明什么”、“想到了什么”、“赞扬了什么”、“有什么启发”等等的质疑。

(3)要求学生注意质疑的明确性和目的性。

质疑的问题尽量做到清晰、明了、通俗、易懂、语言简洁,养成先想好了再问,围绕课文的内容问的习惯。

(4)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由于学生问题意识不强,在质疑过程中难免提一些“幼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肯定学生提问,创造学生喜爱的环境。比如,面部表情、手势动作以及充满欣赏的话语,尊重学生不同见解,赏识学生的独创。只要学生有新思想、新发现,就应该表扬和赞赏,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

2.确定专题。

提出疑问,是为了对它进行研究。和一般的阅读不同,研究性阅读是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阅读活动,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并广泛地联系相关信息,从中筛选、处理信息,以便实现阅读目的。在确定探究主题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两条原则:第一、内容应该是学科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二、内容的难度适合了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因此,明确阅读目的,为阅读活动定向,是研究性阅读的首要任务。

以《六国论》的阅读为例,苏询在文中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时说是“弊在赂秦”。而历史上另两位比较著名的人物——苏辙和李帧却有不一样的观点,苏辙归咎于“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李帧认为,六国不得天助,无地利之便,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终于自弱,自取灭亡。为什么三个人对同一件历史事情有着不同的认识呢?可以以“六国灭亡之因”为研究专题,让学生展开研究。例如:如果六国能象苏询所设想的那样,不以地事秦而并力西向,或象苏辙所言“厚韩亲魏以摈秦”,或象李帧所论“施行仁义”,能否不亡?

再如高中语文第五册便是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来划分单元的。在学习第五单元时,可以让组织学生研究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在学习第六单元时,又可以让学生开展对孟子“仁政”观念的研究。

3.合作探究。

在确定探究主题后,接下去便要实施具体研究。研究性阅读,不是学生个人的阅读行为,而是一种强调合作性的阅读,它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问题,既要深入地阅读理解本文,又要注重和其他成员沟通和交流,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要尊重和赏识他人,又要敢于抒发己见,在思想碰撞中求同存异。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阅读是读者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释语言文字所传导的信息的过程。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对文章的解释就有所不同。而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切磋讨论,互相启迪,交流各自对文章的独特体验,能够丰富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的整体功能。因为有些问题靠个人力量无法进行,有些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无法独立自主地探究,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在互帮互助、集思广益的前提下进行实验、观察、思考、讨论,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同时,观点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调查表明,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探究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4.观点争鸣。

如今,鼓励、尊重、珍惜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在研究性阅读中,教师应要求阅读主体的学生,进行的是个性化的思维,让他完全跳出了预设性束缚,这样,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充满热情、富有自信,并通过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在阅读中与读物作者的思想观点产生碰撞、产生出思维的火花。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而每一个学生都是“唯一”的个体,其兴趣爱好因人而异,其知识能力也各有差异,因此在进行研究性阅读时,并非一定都要形成一致的看法。

以《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在小说结尾是杜十娘抱着她的百宝箱投入了滚滚长江,难道这是杜十娘唯一的选择吗?她是否有另外的出路?围绕“杜十娘出路”这个研究专题,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妓女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历史上和杜十娘有着类似遭遇者的结果等等后,不同研究小组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观点一:死是杜十娘唯一的选择。

依据:杜十娘倔强的个性,当时社会看不妓女的现实,杜十娘爱情希望的破灭。

观点二:杜十娘可以选择隐居、出家等。

依据:李甲是个虚情假意的男子,不是杜十娘的归宿;杜十娘有百宝箱,完全可以在当时社会生活下去;但是爱情的伤痛使得杜十娘不会再重新找一个对象。

观点三:杜十娘原谅李甲,跟李甲回家

依据:杜十娘爱李甲,虽然李甲有负与她,而且从总体上来说,李甲也爱杜十娘;杜十娘有钱,金钱可以让李甲父亲改变观念。

……

研究性阅读提倡每个学生都勇于提出己见,敢于坚持己见,不为他人或权威所左右,不为名家的观点所桎梏,不为他人的言论所影响。因此完全可以引导不同观点互相碰撞,通过问难辩驳,或者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看法,或者进一步发展和提炼各自的看法,并允许保留不同观点,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5.推陈出新。

21世纪将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不断涌现的伟大时代,弘扬创新精神,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提倡创新精神,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因此,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善于标新立异,以便获得突破性的认识。因此,在研究性阅读中,也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那将会获得不同的启发,产生不同的认识往往能获得多种知识信息,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抓住需要深入分析研究的问题,借助于联想,由此及彼,联系与之相关的或解释性、或证明性、或比较性、或否定性等方面的材料,多角度的来创设分析研究的背景,使分析研究的信息渠道由单一型变为多向型,使分析研究的思考层次由平面式变为立体式。在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中,将学生的研究性阅读向高层次推进。

以《孔雀东南飞》为例子。对于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徇情的看法。传统观念认为,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徇情是他们忠贞爱情的体会,而在研究性阅读中,有学生认为,有坚强个性的刘兰芝不会走上自杀的道路。因为从刘兰芝离开夫家时,她的衣着打扮其实是对焦母的示威,既然她可以这样对待婆婆,她自然也会对兄长逼婚产生反抗情绪。而且刘兰芝的母亲显然是站在女儿这边,既然焦母在家中有这样大的权利,刘兰芝也可以请刘母出面,综合各种因素,刘兰芝不会走上自杀的这一条路。作者安排这样的结果有失偏颇。对于学生提出的这样创新的观点,只有他言之有理,教师应该鼓励。当然,在研究性阅读中的创新,并不等于胡思乱想,异想天开,想得越“大胆”越好,而是要把学生引入文章精要这一真理之河,并且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素养、情感体验的培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对研究性阅读课堂的反思

与传统的接受性阅读相比较,研究性阅读具有以下意义: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的:“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资料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当作礼物来接受”。传统阅读课堂中,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预设几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文本,然后得出统一的结论。这样不仅遏止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文章不是无情物。”阅读文章,更需如此,只有让学生带着感情、兴趣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学好。而研究性阅读正是把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兴趣作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起点,调动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经验,确定自己要研究的对象,在具体研究时,又可以不拘囿于课堂、文本,充分利用周围现实的客观条件,主动、积极的投入,并得出自己结论。因此,这样的学习方式往往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的、相对封闭的课堂阅读相比较,研究性阅读突破了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格局,为学生提供了在开放的情境中展示个性的机会。它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研究自然、研究社会、研究人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查找资料、调查研究、探索实验、撰写报告等。应该说,通过研究性阅读,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弥补了传统阅读教学中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3.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而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表达感情的方式、审美价值的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对人的要求不仅是知识丰富,更重要的是具备定向检索、分析、综合、利用、创新知识的能力。而研究性阅读就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它与传统的阅读不同,它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它的优势在于提高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这些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按照阅读活动的自然进程分为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传统的阅读比较注重理解、阐释和吸收,在阅读鉴赏、阅读迁移特别是阅读创造力的培养方面比较薄弱。研究性阅读对于传统的阅读方式是有力的补充,它在提高阅读理解力的基础上,更重视对阅读文本的评价,运用所得知识、技能和情志来解决问题,对文本进行再生产、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阅读创造力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4.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研究性阅读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大量的实践证明,因此学生普遍比较欢迎。但是教师的情况恰恰相反,欢迎不多。原因有三:一是不了解研究性阅读是怎么回事,二是不理解研究性阅读的重要意义,三是不知道怎么做。这一些还都比较容易解决,但另外一个问题可以说是关键,就是研究性阅读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行为的转变以及在教育中角色的转变,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研究性阅读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要建立一种新颖的师生关系。而教师要实现这个转变,就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先进的理念,在先进经验的引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开发、实施,并不断反思总结、交流分享。所以研究性阅读的开展本身也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四、开展研究性阅读课堂的一些困惑

研究性阅读作为的一种学习方式,体现了一种方向性的潮流,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是值得大家探索和倡导的。但是,研究性阅读的开展需要厚实的背景文化,涉及到教师的观念、学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氛围、评价机制的建立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在进行研究性阅读课堂实践的时候,也遇到一些困惑:

1.怎么确定合理又科学的的研究专题。

研究性阅读开始于研究专题的确定,它是引导研究性阅读习展开和步步深入的航标,就目前的实践来看,研究专题的确定方面存在一些误区。第一、形成的研究专题缺乏层次性,且“过大”、“过难”。例如让高中学生解决“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专题就显得过大和过难。因为,要研究这一问题,既要了解鲁迅的的杂文创作,又要了解鲁迅思想个性、写作风格,这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涉及过于宽泛,任务太过繁重。第二、专题的形成缺乏加工提炼。由于学生的文学素养限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怎么才能既不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提出贴近课程标准、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的研究专题,成了教师最大的难题。如果这一关没有把好,不仅会打击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而且会使我们的研究性阅读陷入尴尬的境地。

2.如何切实地开展探究性活动。

研究性阅读和一般阅读的不同,它是以课题研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脱离教材,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因此要完成要一个课题研究需要较长的时间。虽然国家早就提出“素质教育”的口号,而且上至是国家教育部,下至学校、教师,都在积极地做出努力,试图让中国的教育从“应试”中走出来。可是在仍以考试成绩决定升学的今天,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考进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往往考试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要使训练的学生在考试时准确地击中靶心,必然在平时就要多花时间,多流汗水,中国传统就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古训,如今多花点时间多流点汗水当然没有什么了不起了。在学习任务重背景下,要求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收集和使用材料,解决要研究的问题是不现实的。

我国从提出研究性学习并实践尝试至今,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但是由于它顺应了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它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必将充斥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杜十娘研究性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下)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漫画版(上)
背课文
试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后的悲剧美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三爱”“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