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2018-11-15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林 梅/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四川省一所艺术类高职院校担任辅导员及政治课教学工作。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或者现行相关制度无法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发展,使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出现不稳定,岗位吸引力降低,工作成效难以保证等许多问题。如果不重视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现状及问题,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及岗位职责,那么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也只是一纸空谈。
二、四川省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四川省高职院校发展情况概述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目标:“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面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抓住机遇,为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面对走出去的国家战略,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积极融入其中,伴随产业企业走向世界”的新要求。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高职高专院校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总数的一半以上。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位角色的现实困境
作为一名工作6年有余的高职院校辅导员,为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四川省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现状,笔者首先对四川地区的48所高职院校进行分层,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高等专科学校、中专升大专的学院、本科院校附属民办二级学院属于大专层次的教育。为了深入了解前沿动态,笔者特别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调查研究。其次在每个层次中抽取典型代表性学校共计6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学校;再次在每个样本学校中平均抽取辅导员样本50名,共计300名样本。回收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达88%。下面,笔者将以从6所高职院校收集的265份有效问卷作为蓝本,以此对目前辅导员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
(1)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58.8%的辅导员工作年限停留在1—3年,工作满8年的只占5.7%。在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规划的调查中,只有23%的辅导员表示这一岗位符合自身的职业定位,31%的辅导员表示辅导员岗位只是攻读高一级学位,为今后转向教学岗位提供跳板,41%的辅导员表示辅导员职业只是个过渡的职业,甚至有5%的辅导员表示辅导员这一职业是错误的选择。
(2)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清晰。在辅导员对自身职业角色定位的统计中, 28%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在工作中身兼数职,日常工作大大超过其角色定位。74%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实际工作繁杂,超出辅导员的职责范围。超过87%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应该重新定位。
职业定位的不清晰给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带来了分工不明确,工作难以开展的问题,这是造成辅导员队伍各种问题的核心因素。
(3)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强度大、压力大。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更差。因此,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更加艰巨。国家规定,辅导员与分管学生人数的比例不超过1:200,但依然有近20%的辅导员的分管学生人数达到了200人以上,38%的辅导员的分管人数也达到了150人以上。繁多的职能,工作量大造成了辅导员工作量超过了其自身的负荷能力。除此之外,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学生的突发事件,会对辅导员本身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众所周知,当人们无法平衡和处置这些冲击时就会引发心理危机。
(4)辅导员自我认同感低。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不够还体现在资金和政策支持都相对匮乏上。由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大多数学校都把教学和招生就业视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对辅导员队伍专项的资金支持几乎是不存在。辅导员工作得不到政策上的支持使辅导员的身份特别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给辅导员转行、转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5)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程度较低。与高等院校教师队伍相比,辅导员队伍的门槛显然更低。自2007年以来,四川省辅导员培训基地已连续开展了多项培训,培训学员累计超过2000人。尽管如此,目前尚有很大一部分辅导员在未取得岗前培训资格证的情况下就参与到实际工作中。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准入门槛低、专业的培训力度不够是造成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6)辅导员职业发展问题突出。辅导员得不到学校和政府的重视,必然导致辅导员体制建设的不健全。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考评机制迫在眉睫。
考评机制不够全面不仅会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还会影响到社会对辅导员这一职业的评判,影响从业人员对辅导员这一职业的选择。由于辅导员工作范围泛化,角色定位的冲突性,造成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的成效难以量化,使辅导员工作的考评显得尤为复杂。长此以往辅导员工作的成效势必大打折扣。
三、四川省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角色冲突成因分析
(一)有关部门层面:缺乏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法律层面行业规范指导
(1)缺乏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系统行业规范要求。相关辅导员管理制度并没有设置相应的系统从业标准。辅导员的选拔及任用制度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都相对重经验轻能力,尚未形成具有法律指导意义的行业规范管理制度。造成辅导员工作因为缺乏专业的纲领性指导而只能在摸索中前进。(2)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责定位重“政治”轻“服务”。我国教育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显示出严重的定位不清晰、工作重政治轻服务的特征。职业定位的泛化以及工作思路的偏差也是造成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尴尬处境的重要原因。
(二)高职院校层面:缺乏辅导员队伍发展长效机制,职业发展受限
(1)责任机制缺失,重视不够。由于现行高职院校普遍重视科研和教学,对辅导员的功能定位及其队伍发展的长效机制缺乏足够的重视。辅导员工作是“万金油,消防员”,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情,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范围。(2)对辅导员的选聘,培训,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国家并没有针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门的制度要求,高职院校也尚未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系统化管理规范。对辅导员这个岗位没有制定科学的“职位说明书”,在辅导员招聘,培训,考核与绩效评估方面尚未建立完整科学的体系。
(三)市场层面:市场导向的制度支持缺失
在中国改革开发市场经济发展日趋成熟的条件下,高职院校也迎来发展的“春天”。辅导员如果还停留在“传达相关文件”,一味的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而缺乏对学生人格主体的训练和引导,必然会使自己面临工作中的“角色冲突”,弱化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四)辅导员自身层面:角色定位的认知困境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30岁以下的辅导员占总数的62.2%,30岁-35岁占18.5%,35岁以上的辅导员只占22%左右,这些数据表明辅导员队伍趋于年轻化,也直观的反应出辅导员这一岗位的流动性较大。
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需要,亟待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队伍。因此,要彻底的解决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根源下手,理清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新时期的岗位职责,而要解决这一中心问题就需要政府、学校市场以及辅导员自身的通力合作。这将是本论文下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