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潮中青年婚恋观探析
2018-11-15■
■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民政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单身人数已相当于英国和俄罗斯人口总和。如今在中国,单身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相较于前三次由政府行为引起的单身潮,中国面临的第四次单身潮更多的是由个体行为引起——主动单身。这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也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发展走向的重要因素。
一、单身潮的形成原因
(一)社会变迁的影响
当前社会正处在急剧变化的时期,从制度规范、观念意识、公序良俗等各层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婚姻法》使人们从法律的角度更加理性的看待婚姻,而不再是两个人的事。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不婚族、丁克族出现并被社会所包容接受,让人们对婚恋问题的选择多元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交通的快捷便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工作生活。离开了父母和家人的干涉,青年对个人事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决定的空间。同时主体意识的增强,也使得个人在价值取向、人生选择上更加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从客观上父母家人对外出工作的子女的干涉束缚削弱,从主观上婚姻问题逐渐成为个人自主的私人问题,而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经济压力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同时也使得婚姻本来的情感基础受到质疑和挑战。“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部分青年将婚姻作为改变人生阶层的筹码和跳板,将婚姻功利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现代人生活成本日益上升。家和住房紧密相联,在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是青年人组建家庭的重要前提。但是当前房价一涨再涨,如果缺少父母的支持,青年人很难在刚工作的几年内独立买房。其次,当前适婚男女多是独生子女,而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这意味着夫妻二人需要承担六个人的生活开销。人们结婚的目的是希望从婚姻中实现最大化的获益,如果婚姻成本大于单身成本,人们宁愿放弃婚姻,选择单身。
(三)观念改变的影响
在第四次单身潮中,主动选择单身的女性增多,这一群体主要集中在学历高,社会地位高,工资收入高的女性当中。她们受教育程度高,对婚姻家庭的认识更加理性,对伴侣的选择也更加慎重,大多抱着宁缺勿滥的心态,宁愿选择单身也不愿将就。而随着教育的公平性和就业机会的趋于平等,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愿意囿于家庭内务,更倾向于在职场上与男性同台竞争。但社会对于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并没有减弱,女性需要兼顾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多种角色并寻求平衡。这对女性来说,既要承受职业压力,又要承担家庭负担,难以平衡人类再生产者和社会工作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无法处理好有报酬的社会工作和无报酬的家庭事务,是影响女性家庭观念的重要因素。
二、青年婚恋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婚恋观功利化
市场经济在使我国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生活成本的增加,就业压力的提升,使人们在对待婚姻问题越来越务实和功利化。尽管主流思想还是认为情感是婚姻的基础,但也存在着很大一部分青年人将婚姻作为改变人生的筹码,认为“干的好不如嫁(娶)的好”,“嫁(娶)个好人家,少奋斗二十年”。这体现了当前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也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生上升途径愈发狭窄有关,不少人将婚姻作为改变人生的捷径和跳板,希望通过婚姻实现阶层的改变,这表明当代青年人的婚恋观愈发务实和功利化。
(二)家庭责任意识淡薄
近年来,中国的结婚率持续走低,与之相反的是离婚率逐年攀升,其中主要集中在80、90后人群。当代青年人的婚姻质量和稳定性大不如前,“闪婚”“闪离”逐渐流行起来。曾有个形象的比喻:相比于60、70年代的人,他们对于坏了的东西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进行修补,而80、90年代的人则更倾向于替换,对于婚姻同样如此。当代青年人对于离异能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来看待,但也滋生了缺乏责任意识的风气,一旦夫妻双方在婚姻家庭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比起忍让磨合,当代青年人更倾向于将婚姻作为可“替换”的东西,草率结束婚姻关系。
(三)个人主义突出
相比起上一代人,当代青年主体意识尤为突出,这体现在非常注重个人感受,但过于极端则成为个人中心主义,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随着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想传入我国,青年一代对性持开放的心态,也支持婚前性自由。但过于强调个人性行为的自由,则无法保证对伴侣的忠诚,也容易产生非婚生子,引发家庭和财产纠纷,影响家庭稳定。同时,婚外情、包二奶、非法同居等现象在当前已经见怪不怪,相当一部分青年人认为此类事件是可以理解的,人都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这表明当代青年人对个人感受的看重和追求使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作用逐渐削弱,比起社会舆论压力,青年人更注重追求“个人幸福”,这必将损害家庭婚姻的稳定,滋生道德失范的现象。
三、加强青年婚恋观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学校婚恋观教育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也存在婚恋观教育,但所占部分极少,且较为笼统粗浅。完善学校婚恋观教育体系,有利于青年树造正确的婚恋观,提高婚姻质量,稳定社会家庭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开展相关专业课程,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和辅修社团,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学习正确的婚恋知识,形成健康的婚恋观念,规范婚恋行为,端正婚恋态度。第二,建立婚恋心理咨询与指导中心。在学生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及时有效的提供心理帮助和疏导,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理性看待自己的感情,解决好情感困惑,从容应对情感生活。第三,创新教材内容,完善教材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婚恋观教育的内容应尽量贴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避免枯燥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同时还要注重普及《婚姻法》和相关法律常识,提高学生的婚恋法制意识,并融入家庭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学生的婚恋道德意识,避免道德失范行为。
(二)重视家庭教育对婚恋观的正确引导
家庭环境是青年获取正确婚恋观教育的重要环境之一。原生家庭的婚姻质量将直接影响子女日后的婚恋观形成。重视家庭婚恋观教育应注重: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在家庭中应相互尊重、爱护,以诚相待,言传身教让子女明白在婚姻中夫妻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让子女从小形成家庭责任意识。第二,加强正确引导。在子女成长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进行婚恋观教育,灌输婚恋方面的观念知识,避免子女走入误区,形成物质至上的婚恋观。第三,建立良好沟通。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在子女遇到恋爱问题时能及时给予疏导和理解,同时要与学校建立良好的联系,在实施家庭教育的同时配合学校教育,与学校互联互通,做好子女的婚恋观教育。
(三)加强青年婚恋观自我教育的作用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外在的教育引导都少不了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内化为思想认知,最终外化为自觉行为。因此,塑造健康的婚恋观还需要青年开展自我教育。第一,学习相关法律常识和道德知识。婚恋嫁娶虽然是个人的事情,但不可避免的也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影响。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有助于避免违法失范行为的产生。第二,端正婚恋动机。“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都是不道德的”,正确认识爱情与婚姻的本质,慎重对待爱情与婚姻,不以物质取人,以情感作为婚姻的基础,不对物质条件过度关注。第三,规范婚恋行为。在婚恋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爱护。保持对伴侣的忠诚,主动承担家庭责任与义务,加强行为的自我约束,遵循婚恋道德规范。
婚姻爱情是青年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形成正确的婚恋观不仅影响了学习、生活、事业的顺遂,也对社会、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面对我国的第四次单身浪潮,应理性的看待和接受,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青年人平稳度过人生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