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中华对角羚(散文)
2018-11-15鲍义志
鲍义志
两只中华对角羚悄然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顿时让人感到兴奋和激动。多少次看过摄影家们拍下的图片影像,听到过它们的故事,可此前多少次到过或路过青海湖,却始终无缘见到它们真实的身影。车缓缓在公路上停下,我们一行走下车,赶紧掏出手机拍下这可爱野生动物的英姿。在汽车重新缓缓行驶时,公路两侧不时会闪现出中华对角羚的身影,一只、两只、三四只,这些环湖草原上的精英或安详地觅食,或欢快地跃动,给初冬显得有些寂寥的草原增添了许多生机。
一只中华对角羚独自兀立在离公路不太远的坡地上,它并不为汽车的驶过而惊慌,但还是颇有些惊觉地转过头来,给了我们一个正面的华丽亮相。嗨!太美了!这是一只雄羚,体型优雅,褐黄色的皮毛接近了秋草的颜色,腹部呈现白色,唇是黑色的,双耳耸起,一对弯弯的黑色犄角相向内弯。它注视着我们,像是在向我们致意,像是在探询着我们的来意。蓦地,它转过身躯,轻捷地跃起,消失在了草原的深处。
这是在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县哈尔盖草原上,哈尔盖林业派出所的同志给我一架望远镜,借助望远镜可以看到稍远的地方有一群二三十只中华对角羚聚集在一起,很显然,那是一个不小的种群。
在刚察县进行调研的时候,我提起作为青海人多次到过青海湖周边,但一直没见到过中华对角羚的真容。县委书记拉科对我说现在很容易见到,您回程时在哈尔盖乡停留一下,公路两侧、铁路两侧都可以见到这些小家伙,这样便有了我同这些草原精灵的一次邂逅,让人颇感惊喜。
中华对角羚,原名普氏原羚,18世纪末俄罗斯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中国考察时发现了这一动物并向外界介绍。这些原本被当地人称为“黄羊”的野生动物便有了普氏原羚这一学名。上世纪90年代,青海环保摄影家葛玉修为拍摄这一世界极端濒危的动物——当时全世界仅存一百余只的普氏原羚,以弥补该物种的图片空白。他起早贪黑,趴冰卧雪,蹲坑守候,终于拍摄下了普氏原羚的大量生活图片。而通过拍摄又了解到这一物种所面临的绝境,他通过图片、通过举办讲座等多种方式让全社会关注普氏原羚,了解普氏原羚,呼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与此同时在同普氏原羚的接触中,葛玉修又有了新的想法:“中国独有的羚羊物种为什么要叫洋人起的名字,干吗不能有一个中国名字,青海湖里独有的湟鱼虽然当初也被命名为普氏裸鲤,不是早已被青海湖裸鲤取代了吗?何况当地的老百姓从来不认可什么普氏裸鲤,一直称之为湟鱼。”葛玉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讨,也多次向有关专家咨询,这种羚羊的雄性长着一对相向对弯的黑色环棱状的犄角,很独特,很优美,便提出将普氏原羚更名为中华对角羚。他的这一呼吁得到了许多方面的响应,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而葛玉修也被誉为“中华对角羚之父”。
2017年青海湖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野外调查工作显示,曾经极度濒危的中华对角羚野外种群数量达到2010只,与国宝大熊猫的数量持平。中华对角羚1988年就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9年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极危级动物。1999年时,中华对角羚种群数约为130只,当时有专家断言,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这一野生动物极有可能在二三十年内灭绝。造成中华对角羚濒临灭绝的原因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人类的捕猎活动;二是人类的放牧活动干扰、挤占了原有的生存空间;三是牧民网围栏的阻隔,使中华对角羚难以有效逃脱狼和狐狸的追捕。同时,由于人为所造成的阻隔,各种群之间长期处于隔离状态,而每一种群的群体过小,近亲繁殖,也使中华对角羚趋于衰退。
近些年,青海省加大了生态保护的力度,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偷捕偷猎的行为基本杜绝,牧民为保护中华对角羚甚至舍弃了自身的一些利益,拆除了影响中华对角羚活动空间的网围栏,将草场让给了中华对角羚。
从2003年起我就关注着青海湖的生态保护,为此,我以时任民盟青海省委主委的身份,多次呼吁民盟中央将青海湖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列为重点调研课题,邀请民盟中央的领导带队开展视察活动。2005年8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梅颖率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到青海专题调研了青海湖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当年8月8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张梅颖联名的信提交给了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呼吁国家重视青海湖周边的生态保护和治理。8月16日胡锦涛主席作了重要批示,之后,温家宝、曾培炎等领导都作出批示。为此,促成了将青海湖的生态保护和治理纳入国家战略。2006年底国务院研究决定在十年间投入15.68亿元人民币对青海湖的生态进行综合治理。时任青海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见到我高兴地说,你们民盟为青海干了一件大事、好事!当时民盟中央呈报给中央的调研报告中就有对中华对角羚进行保护的内容。
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华对角羚的数量有了明显的恢复,这确实让我深感欣慰。我想如果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在青海湖周边建立中华对角羚繁育基地,保证一定的资金投入,从物种保护、科研、生存空间拓展等方面开展更为有效和切实的工作,中华对角羚的种群就有可能得到更快和更好的恢复,以达到生物多样性所需要的基数,从而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绿水青山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大自然的精灵而充满生机和活力。在不干扰中华对角羚生活环境的前提下,搭建一些观赏平台,以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这也是发展旅游业应该予以关注的方面。
在离开哈尔盖草原时,又有一小群中华对角羚欢快地从我们的车前跃过公路,我们的车又悄然停下,一只只中华对角羚敏捷、灵动,白色的短尾微微翘起,它们追逐着、跳跃着,很快消失在了我们的视线之中。为记录自己当时的心情,我在手机上写下了一首短诗:
环湖秋深秋草黄,湖上初冰朔风凉;
忽见原羚奔突去,送我惬意云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