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激励理论
2018-11-15王静
王 静
江苏省沭阳县胡集实验小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激励策略,从外部给学生刺激,以诱导学生的内驱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优化教学,使学生获得深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一、激励过程与激励模式
激励的一般模式是:需要、动机、行为、目的。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而需要是行为的出发点,行为又是指向一定目标的。对学生这一教学的主体来说,他们的需要、动机有2个方面:一是外在性的,主要表现在社会、情感性的需要,即得到学校、教师、同学给予的信任、尊重、关心、友谊、表扬、认可和赏识。二是内在性的,一方面可在单纯的学习、工作活动过程中得到满足,如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另一方面指学习工作取得积极成果,从而体验到某种成就感与自豪感。学生的这些需要与动机归纳为精神性需要和物质性需要。作为学生来说,精神性需要的满足是重要的,但也不能忽视物质性需要的作用。
二、激励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态度。
当学生从事体育实践获得成功,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赞扬和高度评价声中,求成的需要得到满足,愉快的情感体验随之产生,这促进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高的积极性,推动其更加努力地从事体育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成绩并再次受到表扬。
2.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和谐学习氛围。
体育课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活动,努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同时更重视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的能力。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使课堂上充满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3.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及时发现练习认真、动作掌握好的学生,对他们在练习中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肯动脑子等优点及时予以表扬,抓住典型,以点代面,促进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
4.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有益竞争。
这是因为适度的竞争具有以下的心理学意义:一是能促进学习将潜伏状态的动机变成活跃的起作用的有效动机,从而使个人目标明确化;二是能创设一种力争上游的氛围,使学生努力学习的行为得到充分肯定;三是提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增进相互间学习、帮助和影响。
三、激励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合理地运用激励手段可以刺激学生的需要、动力、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去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笔者通过前期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一些激励手段,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实效。
1.创设优良教学环境激励。
在教学中发现,如果一个教学班级中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紧张,就会使许多的学生不安心学习,造成人心思离;相反,如果教学班级成为每一个人相互尊重、关心和信任的学习场所,保持学生之间的群体人际关系的融洽,就能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班级中认真学习,积极进取。在课堂中师生的人际关系上,应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民主地交流,达到较为和谐的教学氛围。
2.提升爱好进行兴趣激励。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在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求知欲。如果学生对某事物或某事件感兴趣,就会注意并体味其中的哲理或含义,就会很投入,从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运动能力和发展身体为目的,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的终身意识培养。
3.运用“情感投资”的情感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从完整人格理论出发,把生理驱力、情绪、认知和行为全部纳入人格结构,在这四个动机系统中,情绪起着明显的核心作用。情感激励模式不同于物质激励模式和精神激励模式,而是指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为手段的激励模式。
四、综述
世界管理大师比尔·波拉德曾指出:“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层,应该把员工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活生生的人来理解,而不单纯把他们看作一台机器”。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关注的是实际效果,重视激励的有效性。不该表扬的表扬了,不该批评的批评了,都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总的说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任课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都应该遵循体育课堂教学规律,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还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全面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做到全面激励,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和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