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梦想的苦涩告白
——《爆裂鼓手》及其视听表现手法分析
2018-11-15付竞萱
付竞萱
(河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一、爵士乐与爵士品格
两个热爱音乐的偏执狂,一段快意恩仇的相爱相杀,撑起了本片的故事主线,不同于“阳光总在风雨后”的传统式鸡汤励志片,这部电影的整体氛围是压抑的、沉闷的、尴尬的,甚至是绝望而痛苦的,像极了人们在现实泥沼中挣扎时苦闷拧巴又带着几分期许的复杂心境。
关于这部“天才电影”,《综艺》曾有过这样的评论:《爆裂鼓手》打破了传统的音乐天才类型电影的桎梏,把顶级音乐传统的舞台、排练室重新放在电影的中心,师生间那种精神性的紧绷接近战场或是体育竞技场。而安德鲁对梦想的追求,则是如今电影中不多见的主题,它将勤奋的价值、奋斗路途中所要作出的牺牲再度提出,在享乐主义气息弥漫的好莱坞,无疑是对传统价值的一种召唤——本片将“What does no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这句话以一种近乎于血肉模糊的直白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当我们在听爵士的时候,我们在听些什么?
作为一部宣扬爵士品格、以音乐为创作灵魂的电影,影片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爵士打击乐的自在气质,这也许是对影片苦闷氛围最好的纾解。摇滚的疯狂和爵士的散漫不断冲击着理智的边缘,将故事中巨大的精神压力不停汇聚、碾压,但总在即将喷涌而出的时刻戛然而止,这种运用音乐达成情绪控制的手法十分具有叙事张力。例如在影片最后一幕,音乐的高潮与情节的高潮同时终止在情绪的顶点,没有掌声也没有观众的反馈镜头,以至于电影结束的时候有种余音绕梁的恍然之感。尽管这种言有尽而意无尽的理念一直被剧作家所推崇,但是又很少有人真的舍得放弃对主人公的“最终奖励”,又或者没有自信做到余味不绝的心理效果,《爆裂鼓手》则巧妙地借助音乐实现了这一点,爵士乐本身就是没有终点的,就如同不受时空限制的意识流,它是一种自信的、充沛的艺术——就如同人类对艺术的感知,永远一种崭新的、瞬息万变的想象。
值得注意的是,音乐在这部影片中的参与度非常高,音乐的节奏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影片的节奏,不论是宏观的叙事节奏还是微观的剪辑节奏,都渗透着爵士乐那种绅士而不拘谨,活泼而不轻浮的优雅魅力。从宏观上来说,时间线整齐干净,跨度虽然不大,却在表现得意与失意、辉煌与黯淡的人生阶段时游刃有余,带有不同情绪色彩的音乐在其中铺陈渲染,分隔串联,将影片的大情节整体席卷起来,向前推动。从微观上来说,剪辑节奏的变化似乎使音乐变得可视化,声画的交融使影片中的小剪辑段落紧凑致密,镶嵌在从容不迫的大情节中,尤其显得张弛有度。
二、精致而写意的视觉形象
从视觉角度,影片中有两个非常独到的闪光点,一个是光线,一个是特写。作为一部并不着重去追求视觉效果的故事片,《爆裂鼓手》在它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极尽精巧,用细微的雕琢达成宏观的美感。
光线在整部电影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造型作用。在影片的整体色调上,淡金色的色彩趋向巧妙地规避了金属乐器的冷光在色调上对情绪的引导,在视觉上使观者脱离其他大部分所谓“励志电影”的悲情基调,然后再展开叙事。从细节上来讲,在充满了金属质感的光线中,影片中的人物似乎如同一件件精美的乐器,光线赋予了不同人不同的“音色”,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交响效果。在表现内曼的时候,有几处几乎可以用“辉煌”来形容的顶光打破了传统的视听解读,把光的叙事作用与造型作用融为一体,既是主人公安德鲁的心理渲染、又是客观上的舞台效果,美而静谧,亦真亦幻。
对于《爆裂鼓手》来说,特写有时并不只是一种景别,而更多地是一种更加迫切的视角,一种更加私密的距离。大特写的大面积运用将内曼眉目之间紧绷的情绪和安德鲁血汗之中的疼痛描写得淋漓尽致,尤其在表现师生间灵魂上的对峙时,几组快切的特写镜头带来一种令人窒息的节奏。与此同时,在表达鼓与鼓手之间的对峙时,连续的局部特写与紧密的鼓点结合起来,构成一种浑然一体的交流感,既是对抗也是融合。
三、结语
《爆裂鼓手》选择了一种艺术性极强的手法去复现了一个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国梦的故事,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这样的可能性——在电影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能换一种并不那么悲壮的语气去谈论梦想,或者说,就如爆裂鼓手所呈现的那样,离开了悲剧性的、史诗性的个人成长经历的全景式再现,我们才能够真正从最微妙的关于疼痛与得失的体验中得到关于成功的启示——它有时候也许并不那么波澜壮阔,但是一定伴随着某种深刻的痛苦或醒悟,而这才是成功带给一个人的真正宝贵的奖品。
[1]张菁,关玲.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