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东盟戏剧交流与发展探析
——以南宁市中国-东盟戏剧周为例
2018-11-15何荣任
何荣任
(广西艺术学校 广西 南宁 530022)
戏剧是集文学、音乐、舞蹈、杂技、武术于一体,能全面体现社会生活、文化观念、民族审美和政治主张的综合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戏剧交流,是开创中国传统戏剧传承与创新新局面,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互相了解,构建文化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方式。从明朝起,中国戏曲就开始在东南亚国家传播,并产生了一定影响。1949年以后,我国更加重视与东南亚国家开展以戏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交流,全国各省、市积极组织专业剧团,携精心编排的精品戏剧,到东南亚各国访问演出,取得了一定的文化外交效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我国东南沿海各省,进一步使戏剧交流渠道畅通,构建了交流平台,广泛开展与东盟国家的戏剧互访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文化品牌,为发展中国-东盟文化外交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构建中国-东南亚文化共同体,形成区域文化认同过程中,要经历承认、接受、融入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然而,目前中国-东盟戏剧交流活动,基本上依靠政府推动,只实现了演出、观摩等浅层次交流。为此,中国-东盟戏剧交流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多方面、深层次的交流活动,才能实现文化认同进阶。
一、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中国-东盟戏剧交流的意义和基本情况
(一)加强中国-东盟戏剧交流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内提出的重要经济、文化外交思想,主要内容是倡议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构建六大经济走廊建设纽带,传承古“丝路”精神,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宗旨,与各国在语言、思想、信仰、艺术、教育等多个文明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建立政治互信、经济交融、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达到共谋发展,共创繁荣的双赢目标。中国提出的这种带有东方普世价值观的文化主张,是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软实力,能充分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柔性外交作用,与沿线国家互学互鉴,吸收融汇,使各国人民在文化交往中产生共同语言,形成经济相连、民心相通的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与各国在经济互补和文化对比中清楚认识自身的地位和优势。
新时代下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是国民文化观念由文化自负、自卑到文化自信的历史发展需要,是文化复兴到民族复兴的需要,在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据有重要地位。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从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传承保护、创新发展、传播交流五个方向着手,加强国内外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把中国传统戏曲的精髓,以及其包含的哲学思想、文化观念、艺术审美,传达给全世界,使各国人民能够共享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
(二)中国-东盟戏剧周的基本情况
在十七世纪初,随着我国大批华侨外迁到东南亚国家经商、就业,将我国的粤剧、琼剧、高甲戏、梨园戏、歌仔戏、闽剧、潮剧等戏剧传播到了东南亚国家,实现了戏剧文化向外输出,对东南亚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政治交往打下了深厚基础。
在“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南宁市政府从2013年开始,连续五年举办中国-东盟戏剧周。主要活动内容有:中国—东盟戏剧展演、中国—东盟学术研讨会、中国—东盟非遗展览、剧目评论会、戏剧工作坊、中国-东盟戏剧大讲坛、中国—东盟微电影展览、中国—东盟粤曲大赛、中国—东盟曲艺歌会、中国—东盟戏曲票友会等项目。五年来,共邀请了来自中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文莱、柬埔寨等国家94个艺术团体,演出150多场戏剧,展演的戏剧有风情歌舞剧、话剧、音乐剧、传统戏曲(粤剧、婺剧、高甲戏、花灯戏、Tuong剧、Cheo剧)、民间曲艺、独角戏、人偶剧、木偶剧等,吸引国内、外76个研究机构174名专家学者、10万余名观众共同参与。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戏剧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开展国际戏剧合作的主要平台,通过这个剧展盛会,使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艺术家共聚一堂,共同打开世界戏剧的窗户,观摩和学习不同戏剧体系、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共同探讨戏剧艺术,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有效增进民心相通、民间相亲的良好国际关系,推动中国-东盟之间的文明和谐、共同繁荣的进程。同时也使中国-东盟携手共进,团结一致,共同向世界展示东方多元文化,传递了亚洲戏剧的力量。
二、存在问题与分析
尽管我国连续不断地开展戏剧交流活动,积极推动中国-东盟国际戏剧艺术长远发展,但在实际交往中,东盟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社会民风、文化习俗各有不同,同时也存在着复杂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以及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问题,各种问题重重叠加,这都给中国-东盟戏剧周带来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深入探讨开展中国-东盟戏剧展演的历史责任和现实意义,坦诚我们的戏剧文化诉求,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东盟戏剧交流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有效策略和方法。
(一)戏剧本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戏剧交流的不平衡
就戏剧本体而言,东南亚戏剧与中国戏剧比较,存在着极大差距,二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世界三大戏剧之一,经过长期演化,已经具备了完整表演体系。而东南亚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发展局限性,其戏剧并不具备这样的戏剧体系,其传统戏剧和现代戏剧,都处于学习吸收外来戏剧的发展阶段。在这种不平衡局势下,东盟国家参加戏剧周活动,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因此直接导致各国参与戏剧交流的热情不高,参与面不广,层次不深。在南宁-东盟戏剧周中,无论是东盟国家的组织者、参与团体数量,还是参加演出的剧目数量、剧种及演出水平,都无法和我国参演单位相比。这种现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各国戏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造成。
东盟国家的传统戏剧,属于民族民间戏剧,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来自印度文化影响,后来中国、波斯文化沿着丝绸之路,也传播到了东南亚国家。因此,东南亚国家传统戏剧既受到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波斯文化三重叠加影响,还受到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影响。多种文化长期在东南亚国家博弈,谁也未得到官方完全认可,始终属于非主流文化,印度戏曲、中国戏曲都未在东南亚国家得到完整传播,在与本地民族文化结合中,产生了很大流变,因此,东南亚国家的传统戏剧,更多的继承了印度舞剧的基因,而中国传统戏曲也只在华族中传唱。其传统戏剧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被本地政治、文化排斥的边缘化地位,未能受到重视和关注,所以没有形成基本完整的本民族戏剧体系。在现代文化冲击下,各国这种小而散的传统戏剧,直接面临消失的处境。因此,东盟国家在参加国际戏剧交流中,直接表现出对民族戏剧的信心不足。
东盟国家当前流行的主要戏剧,是受到西方戏剧艺术观念深远影响而建立起来的现代戏剧。约在二十世纪初叶,一些在西方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教师、记者、艺术家等社会精英,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本国民族主义理想双重影响,以莎士比亚为导师,致力于发展本土戏剧文化传播,开创了东南亚国家的现代戏剧之路。东南亚国家现代戏剧的发展命运,与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发展之路一样,也是非常曲折坎坷,具体表现为没有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连续性发展过程,也就是说,有现代戏剧,但没有形成具有独特民族性的戏剧艺术。而我国,形成了以《茶馆》为代表性的现代戏剧。
东南亚国家的局域内部戏剧交流,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如以马来语戏剧为例,其传播渠道基本遵循由印尼沿着马来西亚、再到新加坡的单行线传播规律,极少逆行,这就充分表现出不自信、不成熟的特征。其现代戏剧家和导演,比较注重西方国家戏剧发展趋势,积极吸取西方戏剧艺术的精华,同时也关注中国和印度的戏剧艺术,以提升和形成自身的表演艺术能力,较少关注区域内的其它民族戏剧艺术发展和变化。
上述现象说明,东盟国家的戏剧艺术家,在观察和学习周边国家戏剧文化方法和态度上,都有不成熟表现,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度互助活动,帮助东盟国家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戏剧格局。
(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中国-东盟戏剧交流的主题
文化、政治冲突和民族主义情节,是影响戏剧交流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首先,带有浓重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中国戏剧在东盟国家传播任重而道远。在人类学视野下,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的地域性文化产物,东南亚华人社区所表演中国戏剧,属于华族民间、地方性文化范畴。中华文化流传到东南亚国家后,由于各国偏见,他们难以领会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博大深厚文化精髓,偏执地认为华族人所崇尚的包括中国戏曲在内的社区文化,是华人酬神的一种迷信活动,是落后文化代表。因此,各国在对华族进行属地化改造过程中,重点开展华族地方性传统文化活动现代化改造,中国传统戏曲被排斥甚至禁演。
其次,在政治方面,部分东盟国家一直在中、美、俄三个大国之间游走,举棋不定,其国内的政治派别也互相倾扎,不断改朝换代,政策朝令夕改。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不安,肯定会影响到戏剧演出和艺术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戏曲相较于东盟国家本土戏剧,将会受到更多苛责。
再次,东盟国家的戏剧发展不成熟,也就意味着有很大发展空间可以拓展,中国传统戏剧在东盟国家传播,还是有机会和市场的。我们应该本着积极态度,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点,正确地看待问题和困难。在东南亚戏剧发展历史上,本地艺术家一直秉持包容、学习态度,积极地向周边国家吸取世界戏剧艺术的养分,大力发展本国戏剧。印度戏剧、西方戏剧、中国戏剧不断地影响着东南亚戏剧发展,在历史长河中,一时很难判断谁占了上峰。文化影响力,除了文化自身实力之外,还跟政治文明程度,经济发达程度息息相关。中华传统文化沿着古丝绸之路传播到全世界,就是一个最好例证。
(三)华人剧团参与度不高
中国-东盟戏剧周展演活动,本来是华人剧团与国内剧团互相观摩、学习、交流的最好机会,通过互访,可以提高双方的艺术水平,也能增加互信,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国内剧团打开东南亚演出市场。但是,从参加展演活动的华人剧团来看,他们积极性并不高。这也从侧面表现出,华人剧团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逐渐失去了其发展壮大的活力,呈现出日渐式微的态势。华人剧团是中华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重要力量,华人戏剧弱化,势必使中华文化在东南亚传播丢失主阵地,给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深入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加强中国-东盟戏剧交流的策略和方法
(一)以戏剧表演体系的理论建设为主题,深入开展中国-东盟戏剧对话和理论交流
戏剧表演体系,是指具备一整套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和表演方法。东盟国家的戏剧发展问题,无论是现代戏剧、古典戏剧,还是中华戏剧,都是构建和完善戏剧表演体系范畴内的问题,中国-东盟戏剧交流,其实质是世界戏剧表演体系三大派别对话与展示。因此,在互相观摩戏剧演出之后,有必要站在更高视野,延伸开展戏剧理论探讨,在互相切磋、研讨中,共同提高对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认识,丰富世界戏剧理论内容,从而形成中国-东盟共同戏剧美学认识,扩大戏剧交流成果。
(二)加强中国与东盟戏剧人才培养的合作与交流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近二十年学习和实践,已经初步建立了有利于职业人才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许多成功教学案例,积累了丰富职业教育经验,也有心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教学成果,构建国际职业技术标准。戏剧表演专业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中的主要职责,就是发挥专业办学优势,帮助东盟国家构建其本国的戏剧教育体系,提高各国戏剧表演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使之能够科学、系统地培养戏剧表、导演专业人才,为各国戏剧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此,我国各艺术院校,在参与中国-东盟戏剧交流中,不仅要拿出精品节目参加演出,更要与东盟国家的教育机构、演出团体深入开展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师资培养、学生委培等戏剧教育交流工作,帮助东盟国家提高戏剧人才的培养能力。
(三)结对帮扶华人社团,不断提高华人戏剧的创作、演出能力
华人社团是我国戏剧走向世界、向全世界人民宣传中国戏曲艺术、与世界人民共同分享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窗口。在各个历史阶段,他们也确实充分发挥了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作用。东盟国家是华人社团最早向国外开展戏剧传播的地方,具有良好观众基础,是目前中国戏剧文化在国外最活跃、最有影响力区域,加强扶持东盟国家华人社团,提高华人社团戏剧水平,是促进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深入发展重要方法。鉴于当前华人社团在戏剧方面所面临各种困境,国内专业剧团有必要采取结对帮扶办法,从人才培养、剧目创作、演出宣传等各个方面,全面帮助华人社团提高戏剧表演能力,使其充分发挥地主之宜,成为中外戏剧交流的中流砥柱。
(四)加强民间剧团的交流演出
民间戏剧是乡土文化的代表性文化,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中国-东盟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框架中,广泛开展民族民间戏剧交流活动,是展示基层群体文化,取得民众互信、互助,增进民族感情的重要方式。因此,除了注重开展专业剧团的戏剧交流外,还要构建民族民间剧团的交流平台,重视组织开展民间的戏剧交流活动,使中国-东盟各国的戏剧深入基层,深入民心,成为全民喜欢的戏剧活动。
(五)加强青少年之间的戏剧交流
传统戏剧传承和发展,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在现代社会进程中,共同面临的民族文化延续问题,因此,应该加强和开放各国之间的青少年戏剧交流活动,通过开展戏剧进校园、戏剧夏令营、戏剧游学等青少年文化外交主题活动,增进各国对彼此戏剧文化认识,增进互相之间的友谊,提高青少年对传承民族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
[1]范周,周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2]克里申·吉(著),张力平(译).东南亚现代戏剧概述(J).戏剧艺术,2001,2.
[3]康海玲.中国传统戏曲在东南亚的传播及反思(J ).戏曲研究,2017,(2).
[4]唐娟.“一带一路”视野下加强广西粤剧对外交流的几点思考(J).红豆南国,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