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的都市侠客梦
——电影《煎饼侠》创作主体与观众接受心理分析
2018-11-15于欣彤
于欣彤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一、是他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煎饼侠》实际就是大鹏的半自传体电影。在南方周末的采访中,大鹏谈起《煎饼侠》的立项,说其实当时考虑了很多故事,但最终大鹏跟片方说这些故事都不是我唯一,“只有我演大鹏,才是我唯一不可替代的故事”。大鹏演“大鹏”,但此“大鹏”又非彼大鹏,电影中的大鹏形象借用了现实中大鹏的身份地位,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现实中的大鹏,因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等都是虚构过的,因此影片是“半自传体”。
在电影中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特征,一是顺应了创作者的创作心理定势。大鹏借用生活中的身份地位,沿用自导自演网络剧《屌丝男士》的人物形象,首先是受到创作动机的指引,因为他要创作最适合自己的喜剧电影;其次是受到创作心理定势的影响,沿用之前的创作经验,有利于顺势而为,延续创作习惯,使创作更加得心应手。二是拉近与观众距离,顺应接受主体的接受图式。屏幕上大鹏以“屌丝”自嘲,与柳岩互道暧昧,屏幕下观众对此不可能不心领神会,咧嘴一笑,接受作品之前已有的由诸多主观因素构成的的心理模式使观众将现实逻辑带入电影逻辑,形成审美注意,展开期待视野,从而在电影与现实中看到呼应。
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也不仅仅是大鹏的故事,他们通过大鹏看到了自己的故事,这才是观众愿意为电影买账的原因。而影片后半段,面对现实种种大鹏不得不解散剧组的情节,想必也击穿了不少观众的内心,戏内的人物与戏外的观众形成了共鸣。在电影中看到梦想,看到为了梦想的坚持,看到现实并没有完全压碎梦想,观众因此认同因此满足。
二、无所不能的超人,终究只能在电影里看到
大鹏为影片找了一个超级英雄的外壳,“煎饼侠”的原型就是超人。为什么大家一直非常喜欢超人呢?因为超人代表着一种超越平庸的非凡力量,能实现我们所不能。当观众看电影时,便会对这种超级英雄人物产生移情反应,看到剧中人物超越平凡,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就好像是自己完成了任务一样,从而得到一种替代性满足。
超级英雄在漫画作品与影视作品中长盛不衰,一方面是出于大众集体意识中对神话的崇拜,另一方面就是上述大众为现实境遇所寻找的替代性满足。近年来喜剧类型电影市场表现强势,无疑与现实状况息息相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波动,近年来中国经济遭遇发展瓶颈,当代青年们的都市奋斗生活并不如意。在此状况下,大鹏摸准观众心理,喜剧可以缓解生活压力,超级英雄满足幻想期待,于是便从多方面满足了观众对电影娱乐的需求。
然而,超人毕竟只是一个幻想。
影片里大鹏解散“煎饼侠”剧组后,虽然开始了新生活,但对朋友的感情和对电影的热情仍然萦绕在心头,于是便想尽办法召集齐剧组,请来众人的偶像——尚格云顿、古惑仔,帮忙完成了影片结局的拍摄,而煎饼侠营救朋友也并轨成为了影片的高潮。但在影片结局中,大鹏没有解决的问题是,现实与梦想究竟谁成为了最终的选择。这个问题被导演大鹏模糊处理了,影片结局的高潮是戏中戏的高潮,并非影片核心冲突碰撞出的高潮,因此是伪高潮。大鹏规避了影片最终的价值选择问题,实际上体现出创作主体在思想情感方面的摇摆状态,因为戏中人物的行动体现的就是创作者的态度与思想。
由于结局的暧昧,因此也让影片的整体水准受到了损伤,这无疑也是受到创作主体的影响,可见创作主体对于一部影片具有多么大的重要性。
三、“精打细算”的喜剧
在南方周末的采访中,大鹏这样描述自己经过筛选、进而再编排,“每集内容,会根据表格去排列,比如说上来先有一个‘爆笑’,挑起观众情绪,紧接着来‘一般’,虽然没那么好笑,但也笑了,然后很期待下一个是什么。再来一个‘好笑’,再一个‘爆笑’,再来一个‘一般’。观众的情绪其实是在被我们掌控。这个方法也应用到了《煎饼侠》中。”
“观众的情绪其实是在被我们掌控”,这句话无疑表明了创作主体与观众接受之间的互动关系。接受者自始至终参与创作,大鹏依靠长时间的创作经验,清楚的了解观众的接受心理,因此在创作时便会以观众心理为依据来组织结构,组织剪辑,在观众心中形成期待,形成张力。尊重观众,观众也会尊重你,这是从古至今许多创作者所信奉的创作法则,在今天显然仍旧适用。
四、结语
通过运用影视艺术心理学的原理对《煎饼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一部通俗商业片中创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可以说,大鹏的创作总体上是成功的,影片最终的票房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而我们也从中总结了其值得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