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贺岁电影二十年之发展

2018-11-15

戏剧之家 2018年16期
关键词:贺岁片贺岁喜剧

董 靖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一、中国贺岁电影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一)起源和发展。

“贺岁”一词由来已久,是一项全民的狂欢活动。贺岁活动有着全民性特征、大众特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贺岁活动加入到春节的贺岁活动中来,春节的全民性、狂欢性、娱乐性都给电影这门新兴艺术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与档期,但中国的贺岁电影并不是一下就形成的,而是在其他地区电影的影响下慢慢形成的。

美国好莱坞的电影片商会利用档期的特殊性来赚取最大的商业利益,好莱坞制片商专门制作一些轻松、娱乐性强的影片,如《小鬼当家》,来吸引观众进入影院。日本也有《寅次郎的故事》这样的喜剧电影来贺岁。

中国“贺岁片”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飞速发展的香港,1981年许冠文的《摩登保镖》被认为是贺岁片的起源,当时还有《八星报喜》《吉星拱照》《家有喜事》等,众明星不计报酬参与拍摄,剧情喜庆欢乐,以搞笑为噱头来吸引观众,年味儿十足。90年代,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与成龙的功夫喜剧都在贺岁档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几乎每年贺岁档都有影片上映,并且都是当时最卖座的香港影片。

1993 年,中国电影进行行业机制改革,中国电影主管部门决定引进 10 部进口大片,这其中就包括以“贺岁片”名义引进的成龙的《红番区》,其斩获了8000万元人民币的高票房成为内地电影市场“贺岁片”的开山之作。1996 年到1997 年,成龙借势在内地接连推出了《白金龙》《义胆厨星》等贺岁片,打开了内地的贺岁电影市场,一改春节“灰色档期”的观念。冯小刚等内地电影创作者抓住这一时机,在1997年推出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创下了 3000 万元的票房成绩,带动了中国内地贺岁电影的热潮。这一时期冯小刚凭借贺岁片“三部曲”树立了冯氏幽默的品牌,冯氏喜剧几乎成为了贺岁片的代名词,冯式喜剧的成功表明,只有着力建构鲜明的本土特征并形成成熟的艺术品格,电影才会既叫座又叫好。

(二)由“贺岁片”到“贺岁档”。

贺岁电影是一种类型还是一个电影档期?两种观念一直僵持不下,“档期说”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贺岁片不是一个分类,没有形成固定的类型模式,只是一个档期概念,指的是在每年12月到次年春节长假结束期间上映的电影。但“类型说”则认为冯氏喜剧作为一种喜剧类型存在,就是贺岁电影的类型,是体现社会问题的温情喜剧。对于这两种看法,笔者认为,不必用一分为二的对立的眼光去看待,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2002年张艺谋《英雄》是使中国内地贺岁电影由“贺岁片”发展至“贺岁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英雄》投资高达 3000 万美金,拿下了2.5亿元的票房成绩,被称为“票房井喷”,给当时贺岁电影的创作带来了极大冲击,挖掘了贺岁市场的巨大潜力,并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贺岁片的发展轨迹。在这之前贺岁片延续着香港贺岁的传统,即阖家欢乐的温暖喜剧。但《英雄》却超越了贺岁喜剧的传统,将贺岁电影推向了大片制作的阶段,他的成功也带领了更多的电影人进行贺岁片的创作以及风格的拓展,给贺岁电影的创作带来了新特点,贺岁电影开始出现温情喜剧片与大片并举,中国贺岁电影由贺岁片的概念开始向贺岁档的概念转变。

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的影片都开始选择在贺岁档上映,2003 年岁冯小刚《手机》取得 5000 万元的票房成绩;次年,冯小刚《天下无贼》与周星驰《功夫》票房过亿;2005 年《千里走单骑》《无极》《霍元甲》取得了超 4 亿元的票房成绩;2006 年《满城尽带黄金甲》与《伤城》取得了约有 6 亿元的票房成绩。贺岁档持续走热,档期这一产业概念被放大,贺岁档期越来越长,涵盖了圣诞、新年、春节、情人节等多个档期。

(三)百花齐放的“黄金档期”。

贺岁电影自此蓬勃发展,2007年贺岁电影形成规模,进入了多种类、多类型、多资源贺岁的阶段。2008年贺岁档上映的影片高达40部,票房创造了约13亿元的历史新高。影片的制作规模、风格类型各不相同,电影类型化的探索增多,各种电影类型之间相互融合,从温情喜剧类型拓展到喜剧、动作、武侠、战争、文艺等多类型并行,得天独厚的时间优势和电影类型的百花齐放,使贺岁档成长为中国电影市场目前最完善、最稳定、竞争最激烈、票房产出能力最强、消费能力最高的电影档期。

2010 年贺岁档《让子弹飞》《非诚勿扰 2》《赵氏孤儿》等取得了30亿的成绩,2013年贺岁档取得了62亿的票房成绩,2014年贺岁档总票房收入为62亿元,2015年的贺岁档收入高达108亿元。2016年周星驰《美人鱼》单片就拿下了33亿的票房成绩。2017贺岁档大年初一内地票房较2016年创单日票房新高。2018年贺岁档初一单日票房就破十亿大关,创下了中国档期的新记录。在全球电影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中国电影人建构起了这样一个属于中国电影的贺岁档期,所取得的成绩绝不是一时的繁荣昌盛,而是中国电影生产力多年来发展的自然结果。

二、贺岁片的发展问题

为了中国贺岁档乃至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电影人万不可被眼前利益捆住手脚,而应将目光更长远的放在对电影文化、质量以及审美价值的追求上去,及时关注与规避电影在创作生产与放映中出现的问题。

(一)过度商业化。

电影作为商品本身就具有商业性,追求商业价值是正常的。但回顾近几年贺岁片,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追求瞬间快感和票房价值,过分注重商业化而没有拿出有诚意、高水准、思想性的作品,如贺岁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刺陵》的较差口碑,使观众对贺岁电影的水准、创意、品质甚至是电影人的艺术诚意有了怀疑,这势必会逐渐消磨观众对于贺岁片的信心,对中国贺岁档、中国电影的伤害都将是致命的。

中国观众经过了二十多年贺岁片的审美培养,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电影审美能力,如果不考虑电影本身质量而一味捞钱,对电影对观众不负责,势必引起观众的不满,使观众不愿进入影院,影响到自身及中国电影的发展。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热门综艺节目,都在贺岁档上映“综艺大电影”,虽然综艺节目娱乐性强,热闹的氛围很适合贺岁档,但其剧情过于简单,品质很难保证,难免有捞快钱、扰乱电影市场秩序之嫌。观众是有审美理性的,过分注重商业和票房,过度的商品化势必会带来过度的媚俗,搞笑、娱乐和恶炒的世俗文化形成的廉价的轰动效应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

(二)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的缺失。

中国贺岁片二十年的历程已发展为国家电影产业的支柱力量,每年都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高额票房,贺岁档成为中国电影人的必争阵地,但一些电影制作发行单位对贺岁档过分依赖,贴“贺岁”的标签来争夺票房,如2016年贺岁档《大闹天竺》《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获得了“票房滑坡、史上最挤、口碑扑街、大片爆发力不足”的评价,虽然拿到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过分强调娱乐性而忽视了影片思想性,缺乏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观众对这样的作品是不满意的。

电影是产品,但更是作品。中国电影人在创作电影时,决不可为了市场票房而一味迎合观众,每年观看贺岁片的观众数量是巨大的,且青少年居多,这就要求重视电影的教化作用,加强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加强思想性、本土文化建构,为观众创作出好口碑、高质量的贺岁片,这才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人要始终将心思放在创作符合国人口味的具有民族精神的高质量的贺岁电影上。

(三)过度竞争,资源浪费。

“千军万马闯贺岁”虽然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的表象,但这也造成了贺岁市场的过度拥挤,大量电影高度集中在同一时间和空间放映,势必会导致许多影片不能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市场潜能,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贺岁档的牺牲品。2010年的《我是植物人》携奖上映却票房惨淡,被大片彻底淹没说明国内市场竞争的不规范,贺岁片上映缺乏协调机制,导致观众分流抑制了票房增长,造成了过度的市场竞争和电影资源的极大浪费。应该增加电影生产的规划性,使全年档期的起伏变小。还应加强对其他档期的开发,不要一味扎堆贺岁档,浪费影片的剩余价值。

此外,明星的“过度消费”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戏不够,星来凑”的说法暴露了在商业化的影响下的电影产业的浮躁。明星的过度消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也反映了中国电影演员人才空缺的窘境。电影不该以明星为噱头,贺岁档电影的宣传应从群体性的需求入手,把贺岁电影升级为情感寄托,才是给贺岁片注入持续生命力的正确做法。

三、结语

中国贺岁电影二十年之发展,充分显示了我国电影文化软实力,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档期是针对市场的一种商业化运作,贺岁档二十多年培育了贺岁电影的市场,观众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的成功培育对我国的电影产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事实证明,我们可以把握观众的消费心理,培养观众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借鉴贺岁档的成功经验,继续培育其他档期。其实,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内涵的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有档期的开拓空间,这些传统节日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等有很多电影开发点。商业化的发展要求市场更加均匀细化,加强多个电影档期的开发,解决贺岁档的过度拥挤,使中国电影市场走向成熟。虽然指向市场商业运作,但电影文化不要受商业影响,应积极地发挥电影艺术的强大感染力,把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完美的艺术品格作为中国电影人为之努力的方向,引领社会向更和谐的方向发展前进,带来中国电影更好的明天。

[1]杨晓云,周夏.国产电影论坛“贺岁片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电影,2009,(04):32-36.

[2]饶曙光.中国贺岁片与贺岁喜剧电影观察[N].中国电影报,2009-02-26(016).

[3]高军,张煜.贺岁档:从开创到成熟[J].当代电影,2009,(03):4-7.

[4]蔡海波.从贺岁电影到贺岁档电影[N].江西日报,2016-02-03(B03).

[5]史可扬,周舟.商品还是艺术:当下贺岁电影质疑[J].艺术百家,2014,30(02):90-95.

[6]吴申珅.论中国贺岁电影狂欢背后的隐忧[J].当代电影,2011,(09):151-154.

猜你喜欢

贺岁片贺岁喜剧
国产贺岁片的前世今生
电影摄影机
新春贺岁,迎接挑战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贺岁片
春天来了
——新年贺岁歌
喜剧世界
初三看贺岁片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欢乐喜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