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尽瓢空志未磨
2018-11-15晓川
晓 川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两则与乡贤缪金源教授有关的资料。一则是素有“中国杜威”之称的著名教育家吴俊升撰写的《缪金源教授备传》。《传》曰:“缪君讳金源,字渊如,光绪某年生于江苏东台之栟茶市。缪氏为东台望族。缪君先世耕读传家。其尊人设肆于栟茶市。”另一则是《鲁迅日记》关于缪金源的记载:“1923年6月14日:下午得缪金源信并《江苏清议》三枚,《栟角公道话》两枚。17日:上午复缪金源来信。1926年5月1日:缪金源来。1935年6月4日:夜得缪金源信,即复。”
鲁迅所谓之“栟角”即栟茶盐场与角斜盐场在民国时期的合称“栟角场”。清中晚期两盐场属泰东县,民国时期属东台县,称栟角区。自汉唐始建栟茶盐场与角斜盐场,均属淮南36盐场之一。民国元年(1912年),两淮盐政总理张謇将原有盐场裁并,撤销两淮盐运司,设两淮盐务管理局于扬州,下设两淮泰属盐务总场,十场并为五场。栟茶、角斜并为栟角场,分管角斜、栟茶、李堡三处盐务,设栟角场知事一员,驻地角斜。民国三年(1914年),建知事署于角斜镇。以栟茶归并角斜,坐落东台县境。因此,吴俊升说缪金源出生于江苏东台之栟茶市,大抵上也是可以的。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一同探寻乡贤缪金源教授坎坷曲折的人生轨迹。
缪金源,字渊如,1898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角斜场(现江苏省海安市角斜镇街道)一大户人家。四岁始治学,先后入私塾、角斜初等小学堂、栟茶高等小学堂。1914年入江苏省立第七中学(今江苏省南通高级中学)。“第七中学人才辈出,君则其翘楚而志行犹狷介绝尘俗。南通诸邑青年,无不知有缪生者。”(吴俊升《缪金源教授备传》)
1918年,缪金源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攻读哲学,精研中国经子学,兼及西方哲学,造诣甚深。
北京大学历来是中国新思潮的中心。从1915年起,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对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同年,胡适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白话文诗集《尝试集》,开一百年中国新诗之先河。
作为胡适先生的学生,缪金源一方面对老师尊敬有加,大胆尝试过白话诗的写作。一方面却又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吴俊升在《备传》中写道:“君工诗文,诗不宗家派,惟骎骎入古。文则追橅桐城,朴实简练有度。惟亦不轻鄙白话文,以谓可以普及大众。君尝立意以语体作书牍,绝不用文言;惟与人接谈,辙出口成章。话则文言,文则白话,人或以此嘲君,君亦不顾也。”
1919年9月24日,正在国立北京大学预科乙部二年级读书的缪金源给胡适写了一封信《致胡适之先生的信,讨论“白话词”问题》。信的原件以毛笔正楷写就,缪金源教授的孙子缪华先生拍照后用微信传来,全文如下:
适之先生:
我对于白话文和白话诗,都心悦诚服的赞成,并且都已尝试过。不过对于“白话词”却有个疑问:因为我们做白话诗的目的,原是要拿日用的语言,表自然的情景,所以不限定每首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每字分什么平仄。我们却为什么要废去“平平仄仄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的诗,而反去做那比诗限制更严的“一枝春”和“大江东去”的词呢?何况词是诗内已经包含了许多白话,和我们的白话诗,字面既差不多,而反添了许多词调的麻烦。又,在外国文中也没见过“诗”外更有什么“词”的。所以在我的意思,描写情景的文字白话诗尽够了,不再要那词、曲……把个“文学革命”弄得半身不遂的。我因为曾经在《新青年》里读过先生的《生查子》,知道先生是主张做白话词的,所以提出这个疑问来,求先生指教。先生如以为不成问题,那尽可置之不理;如以为尚有商量的余地,即请解答。
大学预科乙部二年级生缪金源敬上
八,九,二四夜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正是乡贤缪金源先生的真实写照。
先生立身行事唯以原则,凡以为当做者,则义无反顾。1923年,朱谦之等17位北京大学学生倡议废止考试,缪金源赞同此倡议。待学校公布,考试与否悉听学生自由,惟不与考者不给文凭。他人多为文凭而变初衷,而缪金源却屹然不为所动,宁不得文凭,始终不与考。因此,缪金源虽修完北大课程而终无文凭与学位。
“五四”后,青年学生热烈追求新思想,探讨改造社会的方法,提出各种各样的关于改造中国的方案。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了很大的解放。许多人开始改变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旧观念、旧思想,出现了一个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各种进步刊物也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北京大学学生周刊》《新闻周刊》是当时杰出的代表,而缪金源先生则是《北京大学学生周刊》主要撰稿人、《新闻周刊》主要创刊人。
其时适逢英国哲学家、基尔特社会主义者罗素来华,这是当时思想界的大事。随后在张东荪的陪同下,罗素在湖南等地巡回演讲,从而引发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这一时期,缪金源的思想无疑受到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受到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他在《北京大学学生周刊》《新闻周刊》等刊撰写文章,介绍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及其主张,同时也包括十八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及他们所提出的普世价值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而缪金源先生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有无贡献,则是有待进一步发掘与探讨之处。
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主张社会改革,当自本乡始。其时,江苏各县青年组织团体,从事改革乡治者风起云涌。吴俊升与魏建功在如皋组织平民社,创办《平民声》。而缪金源则独立创刊一报,名曰《东台人话》。1923年,又与魏建功、潘梓年、夏德仪、李浩然、施之瀛等创办《江苏清议》,评论地方政事,不稍假借,道路侧目,几累其家。苏浙齐卢战争爆发,沪上舆论多褒卢而抑齐。不久,卢永祥获胜取代齐燮元出任江苏督军。缪金源以一大学生独自致电劝阻卢永祥,说军人争执,是非曲直姑且不论,而仅凭武力夺取要隘,实非地方之福,更不符合法治社会的一般规则。缪金源就是这样一个敢于犯众直言而不计后果的人。
缪金源先生大学毕业后,曾任教于孔德学校、中法大学、辅仁大学。由于性格孤傲,不善交际,因此很少与人合得来。其后返回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席,与往日师友朝夕相处,才得以稍展胸襟。但因他所讲述的内容不愿追随时尚,故而仍然郁郁不得志。只能靠与吴俊升、魏建功等挚友时时聚首畅谈以自我消遣。此后他曾在安徽省教育厅某个亲戚那里帮忙,不久也因为意见不合辞职而去,仍返回北京大学任教。
在北大任教期间,缪金源师从胡适,并与鲁迅、魏建功、吴俊升、顾正容等过从甚密。民国初期,在新文学已经进入北京大学教育课程的情况下,中国古典文学仍然在北京大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地位。缪金源的中国古典文学教学深受肯定,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的胡适这样评价:“缪金源是个好老师。”2014年,顾正容教授的孙子在《串珠纪事》中说:“……在北平文化圈中(有一个人)名头很响亮,叫做缪金源,是辅仁大学教授,学问很大,曾一学期专门讲授《庄子天下篇》,享誉京城,人称‘缪天下’……。祖父中文修养深厚,记忆力也好,能背很多古诗,但对缪金源非常佩服。他曾经告诉父亲,缪金源先生和他聊唐诗时,他每说到一句诗,缪都立刻接读下去,诵完全篇,简直没有不知道的。后来他曾问缪先生,究竟能背出多少首唐诗,缪先生回答,大概五千首总是有的……”缪金源“藏书数量之巨,堆满21间,即使是面临饥饿仍舍不得变卖”。“生前向中华书局订购《四部全要》,书款已付结,随出版随寄送”。缪金源辞世后,中华书局仍按时寄书,后由魏建功协调改寄顾正容,以酬谢他对缪金源身后之事的料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平津沦陷。平津各高校南迁,组建西南联大。缪金源因为体弱多病,未能与同仁一起南下。不久,缪金源陷于敌手。日伪占据了平津各公立院校,强迫原任教师继续任教,大多数教师都委曲迁就,周作人甚至出任汪伪政权的教育督办,唯有缪金源断然拒绝。无论敌人如何威逼利诱,皆不屈服。只是由于缪金源清贫自守,若不任教即无以为生。恰好辅仁大学是一所教会设立的大学,尚能继续存在,并与国民政府互通声气,因而聘请缪金源任教。缪金源因为辅仁大学没有改变办校宗旨,又是他曾经工作的地方,遂应聘。初时相安无事。后来因为在讲授哲学时,对宗教颇有微词,学校当局含蓄地劝告他改变自己的观点,缪金源认为学校当局干涉讲学自由,遂因此离开辅仁大学。从此闭门不出,生活日益艰难。当时,吴俊升在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辗转听到消息,立即电告教育部在平津工作的人员予以接济。缪金源曾寄给吴俊升诗文,内有“兀傲搔头几知己,艰难从政一书生”之句。不久地下工作者被日伪侦破,吴俊升遂与缪金源失去联系。因为接济断绝,饮食不继,全家遂重新陷入饥饿之中。他在1941年4月25日给魏建功和夏卓如的信里说:“自离辅大后,生事良苦,岁杪又举一男(共五女一男),牛乳竟月费二三十金。诸儿量其宏,每日食十斤(玉米或小米一餐)。且全家长幼均多病,……以贫困故,概不服药。老父因仰食者众,且季弟营小医院于沪,两年来亏耗血本万金,今年不复能相济。然誓饿死不失节!”自此以后,他从“每天一粥一饭减到每天两顿粥,到最困苦的时候,全家只落得一天只喝一顿粥了”。日伪探听到这一情况,再次用出任教职作为交换,却遭到缪金源更严厉的拒绝。宁可与家人忍饥待毙,终不肯屈服。缪金源的身体向来薄弱,平日里其他事情都很节俭,但饮食却较丰盛,以维持体力。此时却因长期忍饥挨饿,百病俱生,身体不支于1943年不幸逝世,遗下妻子及弱女五人,幼子两人(缪金源去世后,又生一遗腹子缪学奇,共五女二男。笔者注)。缪金源逝世的噩耗传到重庆,任职于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吴俊升将他的事迹呈报行政院,缪金源教授获得行政院院令褒扬。
次年,缪金源的夫人也因贫病交加而撒手人寰。缪金源夫妇辞世后,身后事由在京同乡帮忙操办。缪金源生前好友、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顾正容自告奋勇送六个遗孤回到江苏。
当此时,缪金源教授的学生、曾荣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叶嘉莹女士为恩师敬题挽诗《挽缪金源先生》:“山林城市讵非讹,箪尽瓢空志未磨。又见首阳千古节,春明也唱采薇歌。”《采薇歌》相传由商周时期叔齐、伯夷所作,表达了他们“不食周粟”的坚定决心。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说过:“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缪金源教授在日军占领北平、实施奴化教育的历史场景下,坚拒为日人服务,不肯出任伪职,宁肯忍饥至死也绝不屈服。他的死,是何等的从容,何等的壮烈!他在事关国家荣誉民族利益这一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所发出了“誓饿死不失节”的时代最强音,其傲骨嶙峋、威武不屈的伟大人格已非叔齐、伯夷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