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从山那边来》与改编电影对比
2018-11-15康有金吴孟姣
康有金 吴孟姣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小说《熊从山那边来》是选自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的巅峰之作《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Hateship
,Friendship
,Courtship
,Loveship
,Marriage
)的短篇小说。小说2001年出版,并入选当年美国《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小说。2006年导演萨拉·波莉把该小说改编成电影《远离她》(Away
from
Her
,又译为《柳暗花明》),并获得了第80届奥斯卡提名奖。小说和电影讲的是退休教师格兰特与妻子菲奥娜相濡以沫44载,二人一直以来都过着平静且舒适的生活。然而造化弄人,优雅而高贵的菲奥娜却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她的记忆力不断衰退,并且日趋严重。菲奥娜决定住进疗养院,深爱妻子的格兰特不得不做出妥协。自从结婚以来从未分开过的两人需要在菲奥娜住院后的一个月之后才能见面。当格兰特再次出现在菲奥娜面前,发现她仿佛忘记了自己,并且与疗养院其中一名病友奥布里相爱了,两人都误把对方当成了爱人。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格兰特束手无策。就在二人“热恋”之时,因经济拮据,妻子把奥布里接出了疗养院,菲奥娜对此感到十分痛苦不安,终日躺在床上,茶不思饭不想,眼看肌肉开始萎缩,要被送往二楼重症病房的特护区。为减轻妻子的痛苦并帮她恢复健康,格兰特找到了奥布里的妻子玛丽安,说服她把丈夫送回疗养院,可是奥布里的妻子玛丽安不愿因高昂住院费用失去了现今的房子,房子是她的一切。但最后玛丽安还是被格兰特的真情打动,不忍妻子心疼的格兰特把奥布里重新带回疗养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菲奥娜恢复了正常。电影和小说一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电影对小说进行了提炼和升华,突出了小说中感人的细节,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收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根据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需要,电影组创人员对小说进行了恰当合理的改编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突出心理描写
该片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演员年龄平均最大的一部电影。毕竟是改编自一篇短篇小说,该片情节简单,基本上就只有三个主要场景——玛丽安家、格兰特家和疗养院。而这三个地方,除了少数工作人员和探视者其余都是花甲和古稀老人。这个年龄段的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小说发表时已经68岁并失去了丈夫的作者艾丽丝·门罗深刻地体会到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是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决定了他们的身体健康状态,这是作者的切身体会。小说和电影都强调了这一主题,只是电影较之小说而言把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在强调同一个问题,在家里菲奥娜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经过在疗养院一年的时间,她恢复了健康。在家中,每当菲奥娜的记忆开始衰退,忘记该把炒锅放在哪里,忘记自己把大衣放在哪里,忘记炉子上的烧水壶,格兰特都会以异样的目光看着她,把她当成老年痴呆症的患者,尽管他嘴上不说。他眼中的表情给菲奥娜传递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格兰特对菲奥娜施加的心理压力,对后者产生了足够的心理暗示:从心理上把她当成了病人,她也就不断地获取自己已经是病人的信息。这种心理暗示长此以往就会使她成为一名真正的病人。当局者迷,格兰特不知道,菲奥娜也不知道。是这个不需要多少记忆力投入的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她记忆力慢慢减退。是格兰特的心理暗示为这个安逸的环境所施加的压力,以及菲奥娜所源源不断地获取的信息,使她最终成为老年痴呆症患者。环境令人染病,环境也可祛病。
在菲奥娜的坚持下格兰特把她送到了老年病康复疗养院。相比疗养院里许多重症患者来说,菲奥娜属于病症最轻的患者之一。面对诸多的重症患者,菲奥娜把自己看成了正常人。培养出被纽约《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三个女性之一的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萨利文曾有过著名的论断:只有把非正常人当成正常人来对待,他才能成长为正常人。在绝大多数有着更加严重的老年痴呆问题的疗养院,菲奥娜从心理上把自己看成了正常人。她悉心照顾和关心病友奥布里。她呵护着奥布里的身体,帮他一点点地走下了轮椅。在意识层面帮助奥布里呵护身体的同时,在无意识层面却呵护着自己的心理,找到了自信和正常的自己。但毕竟她也是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误把奥布里当成了自己的爱人。这也是矫枉过正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一种心灵自我修复的重要环节。在艾丽丝·门罗看来,也许这是上帝的有意安排来检验这艘经历了44年风雨的婚姻之船的坚固性。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最终格兰特的苦心感动了上帝,菲奥娜奇迹般地康复了。
二、省去小说细节
电影不同于小说,电影不能像小说那样面面俱到。改编后的电影删去了小说中的很多细节。为恳求玛丽安把奥布里送回疗养院格兰特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小说中提到,“没有人会承认玩弄女性的人的生活中会有善意、慷慨甚至牺牲的行为”。身为大学教授的格兰特年轻的时候与很多女性有染,曾是个“好色之徒”。这是小说中多处提到过的很重要的情节。电影没有将这些细节搬上银幕,而是有意忽略了。电影组创人员不想把格兰特描述为一个迷途知返的回头浪子,而是把他塑造成对爱人忠贞不渝、爱情专一的标准男人偶像。这不仅可以保护格兰特的完美形象,还可以宣传与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鼓励与传递积极的正能量。小说中还提到了格兰特对菲奥娜始终不离不弃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菲奥娜的父亲是位著名的心脏病专家,他去世后给女儿与格兰特留下了一大笔财产。有了这笔财产,他才可以提前退休,在岳父留给他们的海湾农庄和菲奥娜一起安度晚年。从这个意义上讲,格兰特实际上是一个“倒插门”的“啃老族”。有这样身份的格兰特是没有资格不善待菲奥娜的,否则他将受到舆论和良心的谴责。如果把这些细节搬上银幕,那么格兰特为自己爱妻所做出的那么大的努力和牺牲就会大打折扣。其伟大男人的英雄壮举就因为“报恩”而弱化。适当删除小说中的细节,借此来突出和放大少数几个能够更加体现主题的中心部分,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才是电影创作的目的。熊到那边去,它以为山那边有令它欢乐的风景;熊从山那边来,它发现,在山那边等待自己的只是人生岁月。艾丽丝·门罗用自己多年前耳熟能详的儿歌做了小说的标题,寓意深厚,深藏感叹。此标题可谓妙不可言。《远离她》恰当地删减,效果奇佳。年轻时,经常拈花惹草的格兰特,整天想着“远离她(菲奥娜)”,却因种种原因没能如愿。年老时,菲奥娜的疾病真的给了他机会让他“远离她”,他却发现,他离不开她。改编后的电影片名更加妙趣横生。恰当删减使电影源于小说,又与其有着本质的不同。
三、强调人性关怀
小说和电影都体现出对老年人的人性关怀,这一点小说没有忽略。小说反映了加拿大社会的老龄化特性。加拿大的老龄化日益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老年人对性的需求不该被忽略。正如小说所提到的那样:“他从来没有停止过与菲奥娜做爱。他从来没有一个晚上不是和她在一起。”改编后的电影更是将这一描写加以放大。格兰特把菲奥娜送到养老院为她指定的房间之后,菲奥娜要求其他人都离开,只把格兰特一人留了下来。在菲奥娜的要求下两人上了床。这是电影添加的镜头。养老院要求格兰特一个月后才能来见菲奥娜,她觉得这个时间太长了。电影这么安排其真正目的在于向观众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老年人同样需要性。这与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因不得不照顾孙子孙女常年分居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同样也需要浪漫和激情。老年人只有像年轻人那样看待自己,才能永葆青春。在日历年龄、身体年龄和心理年龄中,心理年龄最为重要。然而,不能不承认,在今天这个强者的世界里,身体和各个方面不断衰退的老年人的各种需求都在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该片的这一独具匠心的改编发人深省: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无独有偶,小说接近尾声时,“那将是一个挑战。挑战和积德的壮举。也是永远不能向别人吐露的笑话——用自己的不良行为为菲奥娜做点好事”。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时期小说的最大特点——悬念。读者只能猜想格兰特的“不良行为”究竟是什么。但是电影却通过改编,更加大胆地把这个“不良行为”放大。先是格兰特和玛丽安在车上的对话。玛丽安:“你让我轻松一下,你也就是简单假装一下。”因为,为了把奥布里送回养老院,玛丽安必须卖掉房子,这可是巨大的代价。是格兰特要求玛丽安把奥布里送回养老院的,玛丽安要从格兰特那里获得补偿。从电影上我们看到,玛丽安的丈夫奥布里不仅老年痴呆,还下身瘫痪,长期离不开轮椅。而玛丽安却身体健硕,精神矍铄。她的想法是答应格兰特的恳求,把奥布里送回疗养院,自己也可以长期和格兰特在一起。电影用艺术的手段放大地诠释了作者“不良行为”这一概念。于是,格兰特和玛丽安上了床。玛丽安为了获得与格兰特的一夜情付出的代价可真是不小,她卖掉了房子。可是她今后的住处成了问题。对于玛丽安这样一位老人,对于精神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于物质的享受。她得到了格兰特的一夜情,将奥布里送回了疗养院,可是却不知道自己今后将住在哪里。可见,这个年龄的老人,仍然愿意把自己的精神生活放在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位置。这是处于物质生活较为匮乏的社会环境下的人极其难以理解的。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老年人的精神世界确实被极大地忽略了。电影(遵循着小说创作者的原始创作意图)用艺术的手段夸张而又切合实际地向读者和观众展示了可能被很多人忽略的一个角落,一个被人性忽略的角落。这一看似夸张的添加却很恰当。恰当添加使电影源于小说,又与其有着本质的不同。
电影《远离她》,喻意“远离她”,“她”字一语三关。首先“她”指的是去了疗养院的菲奥娜,男主人公格兰特离她越远,发现自己越是离不开她。年龄越大,越要离她更近,越是离不开她。只有相互照应,他们才能快乐地安度晚年。“远离她”也有它的好处,这可以是他重新整理破碎的记忆,多为自己年轻那会儿“远离她”的行为(他的行为出轨)而检讨。“她”还指玛丽安。得了中风,瘫痪在轮椅之上的丈夫奥布里也去了疗养院,远离了她。没有丈夫在身边呵护和关爱,她的生活同样也很孤独寂寞。这才是她如此“下贱”地向格兰特提出那样的要求。“她”还指所有老年人,这是电影最为深邃之处。我们的社会正在远离越来越大的老年人群体,忽略了他们的需求——心理和生理上的。这是主创人员向社会发出的呼吁——关爱老年人。
四、结 语
将短篇小说改编成电影是件很难的事,《远离她》成功地做到了。它让这位加拿大文豪的文字声文并茂地与观众见面。它关注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关注了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它首次把老年人像年轻人一样看待,把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提高到比物质需求更为重要的层面。这在伦理道德层面是极大的进步。在社会逐渐走向老龄化的今天,电影向社会呼唤着艾丽丝·门罗的心声:关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