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的“药神”与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自信
2018-11-15吴晓
吴 晓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影视学院,广东 东莞 523710)
一、关于娱乐化的现实主义电影“药神”
《我不是药神》以正义和良心为核心,诚信、友善的正能量价值观为主题内容,根据现实的真实事件提炼改编,塑造了与原型相近的主角人物形象。“我不是药神”题目含义深刻,让人回味。“我不是药神”,是说“我”只能做一点关爱和友善,嘲讽了以各种名义控制医药制品的企业和部门的“药神”职能。本片的内容即是底层人民与“药神”的周旋、克服医药困难的故事,是活命的呐喊,是近年表现现实困扰话题的现实主义巨大力度的电影,创作制作者的勇气、手法和技术都值得分析探讨,影片弘扬了正气、弘扬了核心价值观——诚信和友善。结尾的画面更是对施大爱善行的人(程勇)以敬虔,也在表达大众百姓对医药改革政策加快落实的期望。
《我不是药神》热映期间,李克强总理做出批示,加快医药行业和医保的改革速度。著名电影艺术家刘晓庆感慨:很久没有这么经典的中国电影了,得到《人民日报》、人民网的肯定和登载报道。可以说《我不是药神》是21世纪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现实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的里程碑作品,其中包含了新世纪电影创作制作的主题思考、叙事语言、摄影技术、剪辑制作的自信的犹豫和矛盾。详细剖析《我不是药神》在21世纪电影市场进程中的电影创作制作新思维、新观念、新技术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政策自信、电影人的创作自信、观众的市场自信极具意义。
20世纪的80年代,以谢晋为代表的电影艺术家创作了中国最辉煌的现实主义严肃电影,为中国留下了无数个鲜活的、代表民族精神的银幕形象。谢晋在创作中对人情、对人生、对电影的真诚态度,成为今天中国电影创作的典范。现实主义创作的态度和灵魂在于求真,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总是有面对现实勇于斗争的精神。在那电影还没有市场化的年代,用严肃的电影作品去撞击那些错误者的人性,需要很大勇气和毅力。
21世纪初的现实主义电影《三峡好人》引起电影节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电影产业还处于市场化初期时,用尽量少的投资表达现实主题和批判态度,是一种值得尊敬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今天电影产业迈入市场化进入飞跃的时代,电影的创作制作迎来了新的思考,制作和成本以及市场效益成了必须考虑的内容,现实题材、正能量的现实事件如何掀起观影热情成为电影创作制作的重要策划。于是,真实事件的主人公原型策划为卖神油的老板,白血病人的原型策划为健康人升华义气与友善,本来不赚钱盈利的原型策划为赚钱为大家买药的义人,没被判刑的原型策划为判刑三年的角色。
《我不是药神》主人公原型陆勇是一位白血病患者,开手套工厂,卖手套为自己治病,同时无偿帮助和带领大家省钱买药治病。陆勇看完影片的预告片和拍摄花絮的搞笑行为,认为影片的“爆笑”场面建立在患者的痛苦之上,这些爆笑的娱乐元素,与病友之间的心情和生活不符,这种消费患者的行为,不值得称道。电影娱乐了现实也娱乐了病人。电影的制片人、演员可能想不到,一位癌症患者看到这样的电影是什么感受。
但是,陆勇说:“电影就是电影,不可能和现实生活完全一样,我也不能苛求。其实,我想拍一部更像我的电影,我和病友们的真实故事,不需要太多的改编,足以让观众落泪,更足以让观众感受到生命之光,感受到爱的力量而味道纯正,没有一点杂质……电影来源于生活,但不同于生活。电影可以搞笑,病友们的求药之路却一点也不好笑,更多的是让人想哭。不过,回过头来看我和病友们走过的坚实脚印,虽不能说感天动地,但可以鼓励很多要‘上天台’的人,继续勇敢地活下去。”
我们看到,《我不是药神》影片中相当的段落和镜头采用加帧慢镜头、追逐打斗音乐,画面出现抛钱、抱钱、吸烟的娱乐化镜头都有宣传片的创作手法和影子,是一种非现实主义创作的“浪漫”镜头、娱乐画面,迎合观众的创作手法、这恰好也在反映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中,电影创作和制作中加入了吸引观众、博取观众、赢得观众、夺取票房的创作策划,这种手法正是现实主义严肃态度的不自信表现。
影片《我不是药神》出现的娱乐化的片段、剪辑的叙事语言和制作手段让人深思。主角程勇在卖完第一次代理的药品之后大家欢聚,刘牧师点钱,口袋装钱、倒钱,程勇看《做人的资本全集》一书,这本书是现实中的真有的书籍(作者:雅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年出版),但是这本书的出现是在抛钱、倒钱、刘牧师点钱以及娱乐音乐的片段中。视听解读是:做人的资本→钱。这里边有两层含义,一是卖药有钱有做人的资本,二是病人有钱吃药有做人的资本。这一片段让我们焦虑现实主义及电影创作的态度和准绳。
《我不是药神》中刘牧师的身份可以隐喻社会角色,角色定位和设置很有必要。但是,影片中刘牧师的角色形象塑造和人物身份定义不够妥当。刘牧师出现在迪厅唱歌喝酒、数钱,直接在基督教教堂的讲台上派药的创作十分荒诞和无知,这种行为不尽符合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生活中的基督教教会职业人士和活动不可能有这样的行为,作为隐喻手法也不妥,这是创作制作者需要思考和反省的。
《我不是药神》更加关注的是影片的声音和音乐。凡打斗追逐必有音乐音效,成为影片十分明显的娱乐元素。电影中的打斗情节设置本身就是娱乐元素,打斗场面和情节设置不少,最初的打斗是程勇与妻子谈判不合的打斗,接着是舅子曹斌与程勇前后两次冲撞打斗,再是追赶黄毛抢药的打斗、张长林卖假药现场的群体打斗、抓捕张长林逃跑的过程、黄毛解救程勇的汽车追逐等。华丽的打斗音乐音效过分突出,与现实主义题材的纪实场景选择和设计主题内容不一致,这些体现了新世纪、新市场、新影人在创作制作现实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中所缺乏的自信。
表现拍摄风格却与电影大画幅观看的特性矛盾。几组打斗追逐场面和镜头稳定器灵活拍摄,动静结合,灵活机位,剪接流畅,但部分镜头剪接时间节奏过分娱乐化,与现实主义题材或纪实风格的场景选择、美术设计不太一致,是创作手法与题材内容的矛盾。
二、关于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自信
《我不是药神》部分镜头和追逐运动段落采用娱乐化方式拍摄、剪接时间节奏,音乐声响也采用娱乐化的方式制作,商业影片创作方法十分明显,迎合了新时代多数观众和票房,这与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及观众审美有密切的关系。前部分影片固定画面不够稳,视觉有时不适应,不适合更大银幕观看,画面缩小观看稍好,但是电影一定是在电影院的大幕上看的。影片的多处街景、暗道、底层人的住房等场景拍摄没有过多的修饰光,这样的表现又极具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这样矛盾的创作说明新时代的电影创作自信还在路上,现实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还在新市场、新机遇、新政策的磨合中探索。
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总是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近期的状态,内容既是创作者熟悉的,也是观众所了解的,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提炼展开事件和情节,电影是表现社会样态也是在塑造社会样态,在其中不免表现出创作者的态度和立场。
长期以来,受制于电影体制和市场化的改革进程的电影创作与生产,敏感于现实话题的内容、宗教、政治、政策、包含吸烟等镜头及画面都要受到严格的审查,现实话题的现实主义创作受到挤压。来源于现实话题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宗教人物参与事件的情节在过去的影片中是少见的。虽然刘牧师的形象塑造及场景行为还不够妥当,但是宗教人物的出现也是意义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刘牧师的人物角色暗含信仰与境界,是必需的巧妙的人物角色设置。虽然刘牧师的表演和语言没有体现基督教人士的语言和行为,随着剧情的深入,就能明白刘牧师的人物设置具有比拟隐喻作用,虽然不妥,也是这部电影的一种境界。电影用刘牧师的信仰境界来反衬现实。刘牧师揭露假药的勇敢和行动变化是在表述:信仰中有正义,正义也是信仰。这恰好又是现实主义创作自信的体现。
影片的人物、神像设置采用隐喻手法,电影画面语言叙事、对白精心提炼。教堂劝说对话是一段经典而现实的对话,这是一段信仰与现实反思的意味深长的对话。程勇到印度买药,印度街道正在进行瘟疫(疾病)喷药,人们搬运神像的寓意,暗示剧情的转变。以神像为象征的符号,暗示疾病治疗、人间疾苦的迷茫,充分体现了新世纪电影叙事电影语言的创作自信。
《我不是药神》多数镜头为实景拍摄,现实主义题材的纪实场景选择和设计,没有太多的复杂制作。多处街景、暗道、底层人的住房等场景没有过多的修饰光。例如,实景拍摄医院抗议药价的病人。摄影机稳定器拍摄,抛开轨道灵活调度,快捷制作。吕受益去世,程勇走出灵堂,楼道站满了病友,大光圈短景深,程勇的主观视线,固定焦点和景深,机器外部运动。电影多次使用焦点改变运动摄影,程勇看到黄毛之后转身的镜头画面,摄影师控制了焦点和景深改变。这是一个从前跟外部运动到固定机位内部运动改变焦点的精彩拍摄。楼道内没有对话的九个镜头,充分体现了电影语言特性的创作自信。
《我不是药神》采用数字媒体技术画面和文字镜头叙事,特写强调,扩展了影像画面的语言叙事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部分吸烟的镜头是否采用了数字化或特技制作,值得考证。
在《我不是药神》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吸烟镜头,女性角色思慧也有抽烟镜头。关于吸烟镜头,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有严格控制电影、电视剧中吸烟镜头的通知,不能以“艺术需要”与“个性表达”为名出现和增加吸烟镜头。但是本影片角色定位是下层人物身份,吸烟危害与他们的文化认知有关系,一方面吸烟表现了下层人士的身份;另一方面是本影片的友善、正义、关爱为内容的主题核心影响力远远超过吸烟的负面影响,看一两遍的时候还基本没有思考到吸烟的镜头影像。《我不是药神》带有相当数量的吸烟镜头的电影公映,是中国电影创作、制作发行自信的体现。我们并不赞美吸烟,也不提倡影片的吸烟镜头,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是新世纪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中政策自信的曙光。
源于现实题材的《我不是药神》现实主义电影娱乐化手段,借娱乐音乐和镜头扩大受众,赢得观众,夺取票房,形成更多的共鸣和思考,并在其中巧妙地搭载了抽烟、神像、宗教角色画面进入电影。是不是需要这些元素来博取大众、赢得观众和票房呢?新世纪、新形式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也正在中国电影市场演进中逐渐进步和提高,观众的文化审美和切身共鸣、视觉品位,影视传媒机构的文化引导,都在不断地提高和更新,中国电影市场也正在走向活跃,这本身就是现实的进步和现实的反观,也是21世纪电影市场化的今天,现实主义题材走向自信的探索。
虽然《我不是药神》的娱乐元素设置是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中的创作自信的矛盾,但娱乐元素扩大了受众群,票房的上升却直接为现实主义电影增加了力度。无疑,《我不是药神》是21世纪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里程碑作品,是现实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化中创作自信的一个探索。创作自信需要价值观的认可,需要体制的支持,需要创作思考和思路的成熟,需要受众和观众的文化品位判断力,这一点,中国新世纪市场化的电影时代,各方面的因素都在成长中。
中国的电影政策自信、创作自信、市场自信正在走向成熟,相信中国现实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