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电影管理制度的法律依据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发展
2018-11-15杨志宇
杨志宇
(北京电影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8)
一直以来,中国电影人试图通过影像的实践过程,对本土文化、美学传统进行理论构建。自电影进入中国开始,便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发展中,不断锤炼自己的审美认识,并融会、改造外来的艺术形式,逐渐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美感构成和审美价值取向,具有某种约定俗成的美学传统、美学特质。
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地拍摄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 “十七年”“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初期、进入21世纪、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个历史阶段的电影类型都无一不是与所处的历史环境、政治背景、管理制度所适应。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电影产业发展水平已成了决定国家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地推动电影产业健康发展,对电影产业管理制度与电影类型的线性关系进行探究成为必要。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学派”初具气象
立足于伟大的生产实际,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电影,也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变迁而进行了适应性的变化。自1949年至2003年电影产业化改革之后,历经五十年的风雨历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发展积累了一定的体量并由此发展到一个新历史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电影”根据《关于电影工作的指示》“阶级社会中的电影宣传,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而不是别的东西”。拍摄出的电影以表现新中国革命取得的伟大成就,《枯木逢春》《小兵张嘎》《早春二月》等作品出现,均已彪炳后世;“文革”时期出现的样板戏,以及“文革”后期拍摄的电影作品,根据“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规定,依然创作出如《钢铁巨人》《平原游击队》《一副保险带》《主课》,同样是在夹缝中进行着中国电影探索;改革开放初期,一批以北京电影学院78班毕业生为主体的电影创作团队,走出校园,走入人民群众,用镜像对人性、人生进行阐释,拍摄了《一个与八个》《黄土地》《二子开店》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改革开放政策的电影作品;1986年中国电影人积极接受外国电影类型研究,电影理论界提出了“研究类型电影”的创作主张,自此78班的电影导演紧跟时代与政策脚步,参考西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发展模式,其中张艺谋导演执导了《代号美洲豹》、田壮壮导演了《摇滚青年》,迎来了中国电影娱乐片的高潮;之后的1987年初“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时任广电总局局长的滕进贤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电影发展方向,这是关于“主旋律电影”的最早表达, 90年代中国电影创作呈现出多形态的发展趋势:体制内的艺术片、追求商业价值的娱乐片和国家投资的主旋律,有别于新时代的新主流电影,成为90年代的电影标志,即“主流电影”,这一时期拍摄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秦颂》《背靠背,脸对脸》等作品,在主旋律的倡导下,反映社会与历史现状,以及当下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应运而生,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代表的电影人,积极探索构建“中国电影学派”实践理论,创作出了一批具 “中国电影学派”风格和气魄的作品,如梅峰导演的《不成问题的问题》获得2016年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黄丹导演的《搬迁》获得意大利中国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等,使这一体系获得实践检证。
二、现代电影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
(一)它来自中国,根植于电影管理机构的产生与变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符合电影发展规律
从1949年4月成立“中央电影局”,中央电影局在全盘接管国民党时期的电影企事业单位之后,着力书写中国电影新篇章,到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关于加强电影制片工作的决定》:提出电影艺术应具有“文化娱乐的重大作用”。 新中国电影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电影”更是丰富了电影样式和片种,有意识地进行了类型化创作,无论从叙事、题材还是电影风格上,向西方进行学习与探索,《林则徐》《柳堡的故事》;《小兵张嘎》,多题材、多类型的电影成为人民电影的主要构成,风行一时,成为当时工农兵观众的文化诉求点,“写工农兵,给工农兵看”,成为新的圭臬。
(二)它能够体现中国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中国电影最新的管理水平、创作成就、科技手段
每个发展阶段的中国电影与所处的政治、文化、体制息息相关。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在1956年10月的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双百方针”等一系列新理念得到确认;《董存瑞》影片做到了新的意识形态和艺术规律的有机结合,既表达了价值观,又塑造出了具有历史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到1959 年,“人民电影”走向成熟,典范作品群出。
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由文化部成建制划归广播电影电视部,加强影视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1986年中国电影人积极接受外国电影类型研究,电影理论界提出了“研究类型电影”的创作主张,自此78班的电影导演紧跟时代与政策脚步,参考西方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发展模式,其中张艺谋导演执导了《代号美洲豹》、田壮壮导演了《摇滚青年》,迎来了中国电影娱乐片的高潮,90年代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大红灯笼高高挂》《秦颂》《背靠背,脸对脸》等作品,在主旋律的倡导下,反映社会与历史现状,以及当下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三)代表中国,它是先进的,具有普适性,能够代表中国电影管理水平,为其他国家所借鉴
2003年底2004年初,中国政府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机制改革,使得电影产业化从政策导向和口号变成了可量化的“现实”生产力。十多年里,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从2003年的10.1亿狂飙至2017年的559.11亿,银幕数量亦从2003年的2296块增长至50776块。
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电影产业发展目标:建立依法行政、科学调控、保障有力、管理有序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
随着21世纪的钟声敲响,中国加入WTO, 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电影从创作上、理论上对当下中国电影类型进行思考,电影作者,把视角触向商业,在政治与商业中进行一个“度”的衡量,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转换思维,从内容表达上的概念化、公式化进行求新求变,以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为起点,逐渐进行了以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和表达为核心的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渐进转型,通俗地讲是“主旋律电影类型化”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思想,十分丰富、十分深邃、十分精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新认识新概括,在十九大报告“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部分中得到集中体现电影创作生产观念正从“卖得好”的商品向“看得好”的作品转换,“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与“不低俗、不庸俗、不媚俗”逐渐成为电影界共识,新主流电影带动下中国电影多元化新格局雏形初现,例如新主流电影《战狼Ⅱ》《红海行动》。
三、新时代现代管理制度基本途径是古为今用,综合集成
应当说,电影管理制度的变化是顺应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改革。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跟从政治变迁是从来没有间断过的,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良好的制度设计将会得到良好的运营计划,而不良的制度设计将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新时代电影管理制度的变化无疑是一个良好的设计,符合时代与经济学发展规律,同时也是古为今用的典范,实现了电影管理成本的最小化。
类型电影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电影类型的生产更是离不开社会的土壤。类型是题材、叙事、视觉风格等诸元素相对稳定,在大量创作、观赏活动的交流中形成的一个动力系统,它在电影工业及其与之相关的各种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并最终满足于意识形态的需求。类型电影,在与当下年轻观众达成情感上的沟通中,形成中国气派的表达,题材拓展领域增强。商业营销推广上找到和观众的接通点,市场得到观众的认可,形成了一种新气象“类型电影主旋律化”,这种概念是对主旋律电影的延伸与外化,曾经的“主旋律电影”,是“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以陈思成导演的《唐人街探案2》为例,影片设置的中国侦探形象与智慧置入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中,在探案、推理等类型元素的推动下,与普通中国人、美国人的生活接近,突出了中国人融入西方生活的人生、反映了中国人的智慧,这便是“类型电影主旋律化”表达。新主流电影应运而生。所谓“新主流电影”,简而言之,就是电影表达了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同时获得大众的认可和市场上的成功。该类电影往往具有类型化、商业化的外观,同时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在历史性和个体性的阐述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动作片《战狼2》表达的是“大国军威”的战斗精神,《红海行动》则是靠着对战争残酷的近距离描绘,体现生命的价值。有别于“主旋律电影”的脸谱化,新主流电影充分体现了电影工业的高度智能,讲求主旋律电影类型化表达。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学派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华美学中汲取智慧,中国文化传统深刻内涵和中华美学丰富内容对现金电影实践者、文艺工作者具有指导性的启发。电影创作类型有别于西方的类型电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民族气派的电影类型。
“中国电影学派”的特点是“来自中国、体现中国、代表中国”,它的出现是中国电影发展繁荣过程中的自我思辨,也是中国为世界电影的发展繁荣提供的中国方案,它“来自中国、体现中国、代表中国”标志着其是一个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态度与胸怀,同时,它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更兼具国际化视野。它主张的“活化电影传统、赓续中华美学”,为属于中国电影自己的学派塑性,爱情片、喜剧片、动作片、犯罪片、科幻片中,充分诠释了“来自中国、体现中国、代表中国”的创作理念。影片《少年巴比伦》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教师相国强指导,讲述了路小路在戴城工厂的青春热血经历与爱恋故事;喜剧爱情电影《羞羞的铁拳》,主要讲述了一个搏击选手艾迪生和一个体育女记者马小,因为一场意外的电击灵魂互换的爱情故事;由路阳执导武侠电影《绣春刀Ⅱ:修罗战场》, 张震、杨幂、张译、雷佳音等人主演古装武侠电影则讲述了明天启七年,北镇抚司锦衣卫沈炼在追查案件中身陷阴谋,为了证明清白,与少女北斋、同僚裴纶协力查明真相的故事 。
中国电影史上一切可以利用和开发的类型资源都尽可能地被梳理出来,它提倡“摹写时代历程,推动创新发展”“前瞻科技革命,锻造工业体系”,武侠片、喜剧片、惊险片、科技大片被重新认识与评价,重新确立了类型电影的地位和价值,营造出类型研究的繁荣景象。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治举措,与政治、经济改革开放一道,文化体制改革下的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中国电影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拍摄的黑白影片,为外国电影学者所惊叹,中国影片展现出来的现实表现、纪实风格,承载了中国电影至今的传播现实的功能,现实主义电影类型成就了中国电影的标志。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类型的冲击与日俱增。中国电影在商业市场上与政治管理如何进行有效的平衡成为中国电影人面临的巨大考验。中国电影主管部门旗帜鲜明地要求电影服务于国家主流价值体系的传达和宣传。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国家政府电影主管部门对电影的“三性统一”(即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和“双效益”(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等的要求和评判上。
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文化自信”治国理念更是中国电影的有力后盾。2015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成为拉动世界电影市场增长的强劲动力,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形成世界性影响的电影力量汇聚成“中国电影学派”,就是要展现中国特色,弘扬中国电影类型,校园院线、艺术院线、人民院线更是对类型化表达的有效示范。
中国电影学派的目标是形成具有中国美学文化特质的电影学派,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在创作研究、学术理念和研究团队建构方面强调的是民族气派、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格局。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代,构建中国电影学派,是为中国电影文化传承创造完整体系,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提供一条最佳路径,为世界电影的发展繁荣提供中国方案。
四、管理局升级助力电影学派,提供中国方案
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离不开国家宏观政策的牵引和调控效力的发挥,中国电影已经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创作、教育、产业布局等方面,中国电影人从自身历史和经验中吸收营养,从“西学东渐”中,融会贯通进西方电影的类型化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美学表达,这平稳与高速的动态相关中,无一不体现了中国产业管理政策的智慧与深远。
2018年3月,中国电影产业迎来政府的重大改革,根据“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第十二条规定,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电影工作。这一改革旨在更好发挥电影在宣传思想和文化娱乐方面的特殊重要作用,发展和繁荣电影事业。中央宣传部对外加挂国家电影局牌子,此次电影管理职能调整划转后,电影局的职责包括以下几项:(1)管理电影行政事务;(2)指导监管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工作;(3)组织对电影内容进行审查;(4)指导协调全国性重大电影活动;(5)承担对外合作制片、输入输出影片的国际交流等。
根据职责的要求,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下来,那就是为文化传播效力。据此,我们为电影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一)推荐校园电影院线建设,弘扬主流价值观
2017年4月,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下发通知,共同推进“全国校园电影院线”(以下简称“校园院线”)建设,校园院线只面向高校师生及周边的中小学生,放映的影片主要包含三大类型:《十八洞村》《空天猎》《红海行动》等积极向上、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旋律影片;诸如《至爱凡高》《海边的曼彻斯特》等高口碑的艺术电影或纪录电影;同步上映商业娱乐大片。其中前两种类型占比约为60%。
(二)加强顶层设计、组建 “人民院线”
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组建的“人民院线”、是一种政策导向,更是一种管理水平的科学表达,这两条“院线”的打通,对中国电影类型的深度挖掘、优秀影片的宣传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保证了放映阵地的不丢失。
(三)培育 “艺术院线”,讲好中国故事
艺术院线的开辟,不单单是一种商业行为,更是突出电影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属性,在注重商业价值中,着重考虑电影的社会价值。培育“艺术院线”,目的是推广符合当代电影业创作风格和精神文化内涵的艺术影片,这类影片既要从民族传统中汲取营养,将中国美学精神融入艺术理念,有要根植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描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彰显着中华文明与中国精神的艺术电影,在“文化交往”和“民心相通”方面,体现着人类共同的“人性、人伦、人情”的艺术片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意义。
同时,针对电影文化输出的属性提倡并要求电影人“好讲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中国好故事”。
首先,“好讲中国故事”的含义是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中国电影的本质是中国文化传统与人文情感习俗的具象化表达,因此如何通过多种手段丰富与发展电影传播途径是值得我们中国电影人思考的,把电影传播延伸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一套能代表中国电影的核心传统和新鲜创造的代表性人物;
其次,“讲好中国故事”是代表具有东方美学特色中国电影的宣传方向,那就是“好”,如何讲好是电影人根植于现实生活,对历史、社会、现实的深刻思索;
最后,“讲中国好故事”,这里是说明电影的内容,突出为“好故事”,中国电影学派的基本方向是“活化文化传统,赓续中华美学”,主题内容是“摹写时代历程,推动创新发展”,科技手段是“前瞻科技革命,锻造工业体系”。其中的好故事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其内容囊括了中国特色的历史题材电影、反映社会发展历程的现实主义电影、与世界接轨的科技大片,让中国电影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五、《电影产业促进法》助力中国电影学派的发展
中国电影学派的出现,契合着中国电影产业立法的形成。《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一条就规定了其立法宗旨,即“为了促进电影产业健康繁荣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电影市场秩序,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制定本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理应将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重现给广大的电影观众,让电影的创作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电影作为一种产品,就如同食物一般,给广大的电影观众带来“营养”,但是,正如没有人愿意食用腐败、变质的食品一样,没有思想性、宣扬负面文化的电影是不能够给观众带来益处的。尤其是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严峻的形势下,通过对电影采取一定的管制,对于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该法第十六条以“负面清单方式”规定:“电影不得含有下列内容:(1)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煽动抗拒或者破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实施;(2)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尊严、荣誉和利益,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3)诋毁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侵害民族风俗习惯,歪曲民族历史或者民族历史人物,伤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4)煽动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迷信;(5)危害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宣扬淫秽、赌博、吸毒,渲染暴力、恐怖,教唆犯罪或者传授犯罪方法;(6)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者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7)侮辱、诽谤他人或者散布他人隐私,侵害他人合法权益;(8)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负面清单,仅列举法律法规禁止的事项,对于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事项,都属于法律允许的事项。《电影产业促进法》关于通过采取负面清单方式,将电影内容中禁止出现的内容予以规定,对于激发广大电影创作者活力,促进中国电影学派的发展繁荣具有现实意义。电影创作是电影创作者的重要活动,是“公民具有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的实现。广大电影创作者可以依据法律的规定自主决定创作何种类型的电影,如何创作电影。社会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经验法则,即“保证个人自主决定实现的制度是符合人性的制度,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制度”。由于电影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商品,这就导致在电影市场的竞争中,也存在着优胜劣汰的危机,如果能够通过负面清单的模式,将电影创作者所有的精力放在创作层面,这将对电影质量的提高产生益处,它可以将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劳动和资本配置到最能够产生效益的环节。在如今开放的电影市场下,应当尽可能地赋予电影创作者行为自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衡量电影繁荣发展成就最终也要体现在优秀作品上。”克拉考尔说电影“不是个人的产品,而是人民深层倾向的反映”,“电影必须适应大量的观众的愿望”。
六、结 语
“中国电影学派”的发展表现为电影类型上的中国化,实际上与电影管理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管理制度的变化是决定电影类型创作兴衰的关键因子,类型产生的变化与收放也是管理制度革新的反射。中国电影类型生产与社会管理制度的镜像关系导致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类型生产具有不同的时代风貌。电影总是以特定的类型方式存在的,类型化使得电影能按照一定的超个人的审美标准或范式去组织形形色色的体验、思想和意图,并形成面向观众趣味的批量生产规模。
“中国电影学派”不仅仅是要从理论与创作中对中国电影进行科学指导,更要紧跟中国政治、管理职能步伐,积极响应我国电影政策发展思路,以工业化生产的胸怀,丰富电影创作类型,同时,类型创作亦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的号召,打造“中国电影学派”工业化美学影片。管理制度与创作类型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