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杨荫榆历史形象的构建
2018-11-15程一帆
程一帆
近年来的上述研究相当程度上还原了杨荫榆在女师大风潮中的客观处境,对她做了更多的同情之理解。不过,笔者也注意到,总体来说,对于杨荫榆的研究过分集中于她在女师大期间的表现及其与鲁迅的矛盾上,却很少有人关注她出京返苏之后的活动。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舆论对于杨荫榆的态度在前后期其实经历了一个较大的转变,并非一味地贬低。所以本文从报刊舆论入手,分析舆论因素在杨荫榆形象建构中起到的引导性作用,并探讨杨荫榆的舆论形象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
一、女师大风潮中的杨荫榆
考察这一时期报刊媒体对杨荫榆形象的建构,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舆论保持中立,对女师大风潮持观望态度。第二阶段,舆论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女师大风潮中。第三阶段,舆论全面参与到女师大风潮事件中,杨荫榆的形象建构最终完成。
从1924年杨荫榆担任校长到1925年卸任,杨荫榆的舆论形象几经转变,从最初留美归来的女校长,到工作措施不当招致学生驱逐,到最后定格众人心中那个勾结章士钊,依附北洋政府的恶人杨荫榆。这一时期,舆论对杨荫榆多为贬斥,就算偶有想要为杨荫榆说一两句话的人,也会很快成为人们攻击的对象,埋没在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之中。
二、回苏后的杨荫榆与督学事件
1927年,杨荫榆从女高师离开,回到苏州任教,她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担任科学老师,还同时在东吴大学和苏州中学兼课。离开了北京的杨荫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远离了舆论的关注讨论,直到她和督学王骏声之间的对垒将她重新带回到公众的视野中。
杨荫榆要被辞退的消息一经传出,在江苏和上海的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杨荫榆的学生顾庆华等人发表公开信,表达对老师的支持。
学生和公民的宣言再加上杨荫榆的自陈书,成功扭转了杨荫榆的舆论形象,杨荫榆变成了一个献身教育事业但却遭受不公对待的受害者,在她离职后,南京和上海的教育界先后发电报声援杨荫榆,要求杨荫榆继续聘任。后来杨荫榆开办自己的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时,也赢得了很多教界名人的公开支持。
三、错综复杂:形象建构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
笔者将杨荫榆的前后形象进行对比,同样是教育方法受到质疑,但公众舆论对杨的态度完全不同。从女师大风潮到杨荫榆对抗王骏声,前后相差的时间不到十年,但是她已经由“教育界的蟊贼”变为“教育界不可多得之人材”,杨荫榆的形象转变为什么会如此巨大?这与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女师大风潮期间,正是公众舆论的参与,使得女师大“驱杨运动”由校内事件逐渐发酵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也是舆论的参与,使得杨荫榆的过错被不断放大。再加上鲁迅和女师大学生把握了舆论的主动权,引导着社会风向的发展,人们往往根据片面之言就对杨荫榆群起而攻之,忽视了历史的真相,造成了杨荫榆公众形象的“妖魔化”。而苏州时期舆论的参与在杨荫榆的公众形象构建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舆论率先为杨荫榆树立起一个正面的形象,并使得该印象在公众的心中不断深化。由此可见,舆论与杨荫榆形象构建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
一百多年来,人们对于杨荫榆的既定印象或许是鲁迅笔下那个“依附北洋军阀,推行封建奴化教育,肆意压迫学生”的恶人杨荫榆,但是通过梳理杨荫榆的人物形象,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杨荫榆的形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早年的杨荫榆是受学生爱戴的女老师,是留美归来的新女性;女师大风潮发生时期,杨荫榆的形象跌落低谷,到杨荫榆人生后期,她又是“教育界不可多得之人材”和英勇就义的爱国女性。历史上关于杨荫榆的记载并不多,绝大部分集中在她担任校长的一年多里,并且这些记录大多以舆论的形式存在并传播,所以杨荫榆不同的人物形象是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的产物,与真实的杨荫榆或许相差甚远。现在越来越来多的人试图拨开层层迷雾,去构建一个更加客观、更加真实的杨荫榆。本文关注的重点不仅在于历史上对于杨荫榆的个人评价是否恰当,更想通过比较不同阶段舆论对于杨荫榆这一人物发出的不同的声音,解释形象建构和历史事实之间的相互关联,为大家展示一个多维的杨荫榆。
[1]娄岙菲.再论杨荫榆与女师大风潮[J].教育学报,2015(2):104~115.
[2]陆建德.母亲、女校长、问罪学——关于杨荫榆事件的再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8).
[3]吴勤生.杨荫榆史料补遗[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6(2):85~88.
[4]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13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