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奇》中的作者论和“疾虚妄”思想

2018-11-15范潇瑶

长江丛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王充文学文章

范潇瑶

一、前言

东汉王充自谓出自“孤门细族”,幼读经史,勤奋好学,后入洛阳太学学习,博览百家,学富五车。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理论家。《论衡》历来被认为是王充的代表作品,王充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观点,如通过“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如夫妻合气,子自生矣”表达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通过“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批判鬼神之说,通过“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孔学①等等。《论衡》一书的主旨,用王充本人的话来说,就是“疾虚妄”②。

二、《超奇》中的作者论

(一)产生的背景

战国之前的文学,属于集体文学创作时期。上古神话、《诗经》等没有明确的作者署名。就连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论语》《墨子》《庄子》等,除少数情况外,王充在《超奇》中能够明确提出作者论,除了与汉朝建立统一的文化制度、“推明孔学”有关之外,也离不开文学观念的发展③、文学作者意识的强化和前人的评论。

1、文学观念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文学”二字并用最早见于《论语》,“子曰:‘文学:子由,子夏。’”宋邢晶《论语琉》解其为文章博学之意④。《汉书·武帝纪》中记载了“选豪俊,讲文学”④。可见先秦时期的“文学”指文章博学、学问知识,和文学具有一定区别。

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章”一词首见于《论语》⑤。一处是《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之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对这里的“文章”,包咸注:“焕,文也;其立文垂制又着明。”朱熹注:“文章,礼乐法度也。”可见这里的文章是指礼乐制度。礼乐制度逐渐成文,具有了言语文字上的文章含义⑤。

2、文学作者意识的强化

什么是作者?现代的“作者”一般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有时也指某种理论的创始人。先秦时期的“作者”,并非专指文学作者,而是指一切创作者,如《礼记·乐记》中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这里的“作者”是指创新者、创作者,和“述者”(传承者)相对,和文学作者有区别。但东汉末期曹植《与杨德祖书》中说“仆少小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这里的作者就专指文学作者⑥。

3、前人的观点

《论衡·超奇》并非是我国作者论的滥觞。《荀子·非十二子》和《庄子·天下》篇开我国作者论的先河,《淮南子·要略》继之⑦。在《荀子·非十二子》中,荀子先说“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下浑然不知是非治乱所存者有人矣。”,然后依次对它嚣、魏牟、陈仲、史、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共十二人进行了批判,认为这十二家鼓吹的都是欺惑愚众的学说,但对仲尼、子弓的学说则大加赞赏,认为这是“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庄子·天下》对墨翟、禽滑厘、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子、惠施等先秦思想流派作了精要的评述,《淮南子要略》则提出“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前人对作者的评价,不仅强化了文学理论中作者批评意识,也从内容上为王充等后人提供了启发。

(二)具体内容

王充在《超奇》中,根据写作者能力高低将文人分为四类:儒生,通人,文人,鸿儒。“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⑧在王充看来,“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⑧,儒生“因成纪前,无胸中之造”⑧,都不能算为作者。唯有如孔子“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⑧,杨成子、阳子云“造于助思,极窅冥之深”⑨,桓君山“有嘉令之文”⑨,周长生“非徒锐于牒牍也,作《洞历》十篇”,他们都是“人之杰也”⑨。通读全文可以发现,成为作者的关键因素在于“眇思自出于胸中”⑧。何为“眇思”?又为何要“自出于胸中”?分析可知,“眇思自出于胸中”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强调作者要能创新。王充在文中说“凡贵通者,贵者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朮,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衍传书之意,出膏腴之辞,非俶傥之才,不能任也。夫通览者,世间比有;著文者,历世希然”⑧,意在批判不能创新创造的通人之流,而对能够自我创造的文人、鸿儒大加赞赏。他在后文明确指出了要想成为“人之杰”的标准,“笔能著文,则心能谋论。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观见其文,奇伟俶傥,可谓得论也。由此言之,繁文之人,人之杰也。”⑨,这也表明,作家自身需要能够大胆创作,而非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二是作者要有才能。王充在文中说“连结篇章,必大才智鸿懿之俊也”⑩,并举了“孔子之《春秋》,素王之业也;诸子之传书,素相之事也⑩”的例子,认为就好比“足不彊则迹不远,锋不銛则割不深”⑩一样,要想写出优秀的文章,唯有作者自身具有扎实的才能。要想写出文章,自身的才能不可缺少,才能实现“眇思自出于胸中”。

三是强调作者要有真情实感。王充在文中强调“实诚在胸臆,文墨着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⑩,并举了“鲁连飞书,燕将自杀;邹阳上疏,梁孝开牢”⑩的例子,表明只有作者带着感情写文章,文章才能打动人心,写出来的文章才算好文章。只有从自己的内心抒发出来,才能写出好文章。就好比皮和毛、根和叶的关系一样,文章中的真情实感必不可少。

(三)意义

王充在《超奇》中强调作品要创新、要有真情实感,作家要有才华,不可厚古薄今,这些观点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和社会风气大相径庭,这就是文章标题中“奇”字所在了。这些观点在当时提出之后,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为后来汉赋朝清新明丽方向转变起了促进作用,也为后世的文论家提供了参考。而标题中的“超”字意在“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⑧,这表明了王充对文人、鸿儒之流的推崇。“超”和“奇”,寓在王充对作者的要求中,体现了王充在追求文学艺术道路上的勇气、独立和清醒头脑。

三、《超奇》中的“疾虚妄”思想

王充把“疾虚妄”作为《论衡》全书的宗旨。他在《论衡·佚文篇》中说“《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疾虚妄”在《超奇》中有两点体现,一是强调要有真情实感,二是反对好古非今。

(一)强调要有真情实感

王充在《论衡·对作篇》中提出,“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王充生活在东汉前期,此时文坛上仍深受西汉大赋的影响。西汉大赋讲究丰辞缛藻、大肆铺陈,往往篇幅冗长、缺乏真情实感,如《上林赋》《子虚赋》等。他在《论衡·对作篇》中曾说,“是故才能之士,好谈论者,增益实事,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听者以为真然,说而不舍;览者以为实事,传而不绝。不绝,则文载竹帛之上;不舍,则误入贤者之耳。至或南面称师,赋奸伪之说;典城佩紫,读虚妄之书。明辨然否,疾心伤之,安能不论?”王充对这种不正文风深恶痛绝,不仅在《论衡·语增篇》中批判语言的“增益”(如指出“文王饮酒千锺,孔子百觚”不合事实),在《论衡·儒增篇》中批判事实的增益(指出尧、舜“一人不刑,刑错不用,增之也”),还在《论衡·超奇篇》中再次强调文章要具有真情实感。他批判那些文章虚妄之徒,“羣诸瞽言之徒,言事粗丑,文不美润,不指所谓,文辞淫滑,不被涛沙之谪,幸矣,焉蒙征拜为郎中之宠乎?”⑩,并对如何写出好文章有自己的见解。他在《论衡·超奇篇》中说,“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着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⑨,他将文章的实质内容比作根株、实核,将文章的外在形式(如语言)比作荣叶、皮壳,指出唯有根据心中所思所想才能写出好文章。《论语》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由此观之,王充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把握与孔子“文质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二)反对好古非今

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痛陈“俗好高古而称所闻,前人之业,菜果甘甜;后人新造,蜜酪辛苦”,为当时一味推崇古人的社会习气而气愤。从西汉后期开始,由于社会矛盾的激化,统治者为转移矛盾而企图复古。王莽托古改制,东汉统治者大肆提倡谶纬学说并大力复古。据《后汉书》记载,光武帝时,“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上行下效,社会上不少学者纷纷“托古”“摹古”。典型文人之一便是杨雄,《汉书》“传”部分曾评价他“实好古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只会因袭模拟、厚古薄今,便难以有突破和创新。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提出,正确的做法是“优者为高,明者为上,实事之人,见然否之分者,睹非,却前退置于后;见是,推今进置于古。心明知昭,不惑于俗也。”这表明了王充既具有非凡的勇气和创新性,也表明了王充卓越的个人能力。

四、结语

本文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作者论和“疾虚妄”思想的体现。就作者论来说,本文主要探究了其文化背景、内容要点和产生意义;就“疾虚妄”思想体现来说,本文主要说明了两个方面:反对文坛上的好古非今和主张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本文既旁征博引,又提出了作者独立的思考和观点,若有浅薄之处还请读者不吝赐教。

注释:

①戴建平.王充的“疾虛妄”与怀疑精神[J].学海,2000,4(34):165~168.

③⑥张立群.论中国古代作者“超奇”说的批评学意义——王充《论衡·超奇》的作者理论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8(5):61~62.

④文石.“文学”溯源[J].社会科学辑刊,1949:144.

⑤吴小峰.《论語》中的文章与文学[J].同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4(1):77,78~79.

⑦石文英.王充论“奇”——读《论衡·超奇篇》答记[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117.

⑧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文学(修订版)——先秦两汉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322.

⑨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文学(修订版)——先秦两汉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323.

⑩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文学(修订版)——先秦两汉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324.

[1]戴建平.王充的“疾虚妄”与怀疑精神[J].学海,2000,4(34).

[2]张恩普.论王充“疾虚妄”、“务实诚”的文学观[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猜你喜欢

王充文学文章
我们需要文学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弟子规·出则悌(七)
王充拜师
王充路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