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和人,谁是主导?
2018-11-14郑亚博
郑亚博
手机可能是移动互联浪潮下最成功的一种大众工具。它的便携和即时性,既是对人们便利生活的满足,也是对人们时间精力的剥夺。
2012年成为互联网历史上的一个拐点,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数量达到3.88亿,手机用户首次超越PC客户端用户,网民互联网接入方式呈现全新格局。现在,在中国人通勤的公交地铁上、用餐休息的餐桌前、家家户户,随处可见人们低着头用拇指刷着手机,旁若无人。
但在人们的心里,手机始终是个工具的定位并没有发生改变。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一块蓝光的屏幕,根据兴趣,把自己投入到那些文字和图像中去。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增加用户的期间,新生手机APP建立了一个个聚人气的阵地,资讯、社交、视频各大类商业平台开始布局争夺受众。人们在各类APP中,自主挑选着符合自己偏好的软件。手机的便携和移动互联的即时结合在一起,既放大了人们生活中的便利,也放大了人们生活中的欲望。移动互联时代下,个人生活可能得到更即时的满足,也可能遭遇更严厉的剥夺。
“每次回答都是几千到几万赞”
新晋独角兽行列的五大文娱传媒类公司之一知乎,在2013年向公众开放注册,随即约40万人选择了这个问答平台,一年时间内注册使用人数升至400万。
王珏就是在这一年下载了知乎APP。那时候,她刚刚高分通过了托福考试,在美国开始了新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在此后的两年时间内,王珏回答了大大小小的问题100多个,粉丝数从零涨到了近12万,回答被点赞20万次。其中,很多都是她闲暇之余在手机上敲下的一句话,有的一句回答就能得到近4000人点赞。
王珏最开始使用知乎的原因很简单,“托福考试比较难,我又比较擅长,所以想更多地帮助一下别人”。在备考托福的时候,王珏不时会在一些留学论坛看别人分享学习经验的帖子,自己偶尔也会发帖。等到她通过托福之后,她便在知乎上关注了海外留学、托福考试等话题。“因为有之前论坛答题的一些经历,注册知乎之后,我直接就去答题了。”王珏说。
她在知乎上被众人所知的,源于她回答了一道“你最勤奋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问题。在这个回答里,王珏回忆了自己大学整个的学习经历。“考了7次托福,然后就是GRE,几本单词书全都被我翻烂了。”这篇一万多字的分享,获得了4万多人的點赞,粉丝快速增加,王珏成为知乎的大V用户。此后,王珏分享了她在美国读研的经历和感情生活。一些回答像这篇一样写得很全面,也有约占总数三分之一的回答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她随时随地分享着一些自己的想法。
王珏原本就是个喜欢分享的人。“我看到觉得有价值的东西,我就愿意去跟别人说。”王珏说。大学的时候,同宿舍的一个女生不太自信,王珏就告诉她做什么事都要主动,不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优秀。王珏作为学校交友协会的会长,每次组织舞会或者其他活动时都带上这位室友,教她怎样去更快地交到朋友,后来还帮助她找到了男朋友。
移动互联的发展给了王珏一个广阔的分享平台,很多人在看了她的分享之后,想建立一个可以跟她随时沟通的渠道。王珏干脆就建了四个群,粉丝都加了进来,大概有两千多人,王珏自己也被拉进一个知乎大V的群。这些群里平时会分享一些知识,讨论一些学习方面的问题。王珏说,“刚开始的时候我还看一看他们说了什么,没多久我就不太关注了。”再后来她开了一个公众号,很快有几万人关注。
那段使用知乎的经历,对现在的生活仍然产生影响的是王珏通过知乎的群认识了现在的先生。那时候,王珏喜欢看《我是歌手》,一直喜欢里面从清华毕业的李健,“我是一个目的性非常明确的人,我就想找一个清华的男生。”王珏利用零碎的空闲时间,用手机在知乎上把所有和清华相关的帖子都看了一遍,把自己感兴趣的答主全都关注了,准备以后聊一下。也是在这个时间点,王珏的先生通过知乎的群加了她的微信,他在知乎上是王珏的粉丝,恰好也是清华毕业。两人慢慢熟悉,最终走到了一起。
在知乎上获得20多万的点赞量,王珏觉得并没有怎么样,“每次回答都是几千到几万赞,后来也就习惯了”。在现实生活中,王珏的同事或者一些合作伙伴会告诉她,看过她写过的东西。王珏说:“我并没有觉得那些虚拟的点赞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成就感,因为生活中,我工作得也很好,现实能给我带来更大的成就感。现在,我的工作比较忙,再也不回答了,十几万的粉丝也就再也没有涨过。”
“它让我随时随地都能买”
任怡从2011年开始使用淘宝,在原来没有淘宝的时候,只要没课时任艺都会约上同学就去逛街,逛遍每一个商场、每一家店,试穿每一件喜欢的衣服。每次逛街,基本上都是从早逛到晚,挑选试穿各类衣服,大包小包往家拎。这让任怡慢慢摸索出了哪一类的穿衣风格更符合自己,后来很多衣服不需要试,她也能想象出来那件衣服上身效果如何。
现在,日用品、衣服、鞋、零食等各类商品填满了任怡的淘宝购物车,她早已提前一个月备好了今年双十一要买的东西。“我觉得淘宝完全改变了我购物的模式。我现在衣服和鞋基本上都是通过淘宝购买的。”任怡说。在刚开始使用淘宝的时候,任怡还比较谨慎,怕网上的商品和实体店里的商品有差异,她从便宜的开始买,发展到后来越买越贵,连扫地机器人、空气净化器一类的电器都开始完全依靠淘宝。
“以前在实体店买衣服时,是什么时候逛街什么时候买,现在是网上网红什么时候上新款,我就什么时候买。”任怡说,她没事时就会拿出手机看一下淘宝。任怡现在买衣服主要通过淘宝上的网红的推荐,衣服的款式、质量不错的,她都会选择。任怡热衷于关注淘宝上网红的活动,做活动的日期都是按日期交错进行的,一个月下来不同时间段总有任怡喜欢的一两个网红在做活动。“现在资讯太方便了,我会忍不住去看,只要去看了我就会忍不住去买。” 她现在买的衣服比原来逛街的时候买得更多了。
即使,任怡明知道网红为了营销,会使用“一次新款现货仅500件”等各种手段,但是她有时候还是会准确记住销售时间,并且在当天抢到这件衣服。“如果我抢到了我就会非常开心。如果我没有抢到,我就会非常懊恼。”任怡自己从根源上也解释不了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买衣服,“可能因为买得多习惯了,买衣服并没有给我带来那么强烈的满足感。不过如果现在不让我买,我肯定会觉得不习惯。”任怡说,“但是如果某段时间特别忙,忙到有时候顾不上了,我也就不看了。会有一定的依赖感,但是还没有产生一种强制性,让我觉得必须要去看。”
除了购买的欲望,在美图软件、B612等拍照软件出来之后,任怡也喜欢像其他女孩一样自拍、修图。她乐此不疲地在上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皮肤变白、把脸缩小、眼睛放大等等,因为一键修图的痕迹太明显,她总喜欢自己对照片一点点进行修改。最后,任怡会选出部分修好的照片发到微博、微信上共享。
“后来,我的朋友有的买了美图相机,我看她们拍出来的效果的确很好,我也专门去买了一个。美图相机让我感觉更便捷了。”任怡说。任怡看中了美图相机“从开始拍照的那一刻就开始设置了,打光、摄像头等各个零部件都会开始做微调。会让皮肤看起来更好,跟修出来的感觉还不太一样”。现在她的微信头像在再一次换过之后,还是自己的自拍,像明星一样。
“控制不住想拿起来”
在最近这两年,郑舟发现自己所有碎片的时间,几乎快要被微信占據了。电脑网页广告弹窗,在手机变相地精准推送上发挥到了极致。郑舟的微信好友有五百多人,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有三百多个,在好友和公众号陆续增加的同时,好友的朋友圈和公众号内容的更新也在越来越快。“朋友圈更新标志的红点,会让我不自觉地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空闲里点开,看一下新闻又有哪些推送,朋友又发布了哪些信息。”郑舟说。
微信公众号让每一个公号成为了一个资讯类的APP,而且它还轻易取代了应用需要被点开的被动性,定点推送。原来有大段的时间时,出于兴趣郑舟会根据一个热点的点开所有推送的文章,读完相关的每一篇推送,他觉得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大多是基于网站新闻整合之上的,内容更详细,视角也更多样。
两个月前,泰国普吉岛沉船事件,郑舟根据这些按现场进展发布的推送,判断出了哪些媒体到达了现场又获得了新的信息;哪些媒体找到了核心采访对象,哪些采访对象分量不足;分析哪些文章可以在之前的基础上让逻辑更严谨等,这些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剖析了普吉岛沉船事件的原因,满足他看清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更接近现场的愿望。“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核心问题指向,很容易在每天大量的推送中获益甚微。”郑舟说。
其中推波助澜的是很多公号为了点击量,把大量的工作放置到了制作标题之上。因为这些公号又是自己选择关注的,很多题目都看起来充满趣味又有价值,但读过之后,郑舟觉得很多文章已不再值得花费过多的时间。
不过不受控制的是,现在郑舟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微信的推送,看有哪些热点的消息。平时空闲时间更是随时刷微信,甚至在工作忙的时候,他也会停下来看一眼各种推送,“好像需要对每一个关注的公众号负责,如果不看就会丧失很多信息”。以前在手机没有这么多信息的时候,工作或者看书时间会有大量的耐心专注地去完成,现在传统的一切做起来都感觉太慢了,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被手机打断。郑舟觉得手机让人兴奋的阙值一再升高,很多深度的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大脑对如此高频度刺激的需求了。
最近,郑舟的一个朋友暂时性的成为了全职妈妈,在照顾孩子之外,她说,“虽然我离不开手机,但是我恨它。我想回到小时候玩泥巴的童年,那时候没有手机,但是我每天都玩得很开心。现在每天只有手机可以玩,控制不住自己想要看手机,拿起来、放下、拿起来、放下,没有一点快乐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