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素养的化学微型课案例:氧气的化学性质

2018-11-14胡夏宏

考试周刊 2018年96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竞争

摘 要:微型课因为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上课期间的学生活动时间被节约了下来,所以微型课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因为时间短,所以切入课题必须迅速,但也要注意导入的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求知欲望。

关键词:微型课;学科素养;氧气的化学性质;竞争

一、 设计思路

《氧气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第2课题的内容。教材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氧气来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三个探究实验来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得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的关系。微型课因为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上课期间的学生活动时间被节约了下来,所以微型课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因为时间短,所以切入课题必须迅速,但也要注意导入的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求知欲望。因此,本节微型课我设计的导入是用成语“死灰复燃”迅速引入“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一性质,并将演示实验以变魔术的方式呈现出来,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课堂一下子生动起来。在授课的过程中,一直围绕“氧气还有哪些神奇之处?”展开教学,努力让学生一直处于急于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的热情之中。对实验的处理,有演示,有分组,既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又兼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板书的处理,没有像大多数老师那样学了一条化学性质就在黑板上写出板书并写出相应的文字表达式,而是在每一个性质实验完成之后,引导学生一边回忆实验现象,一边复述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在课堂小结时,由四名学生上黑板写出木炭、硫、红磷、铁丝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并写出发生反应时的现象,其他学生利用这一时间完善自己的课堂笔记并纠错。这样设计既节省了学生完成课堂笔记的时间,让学生在听课时能更专心,又起到了复习回顾和检测本节课学习内容的作用,一举两得,长期坚持,必将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增强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应试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有小组的合作学习又有小组间的竞争,采用“小组比拼”“火眼金睛”“一锤定音”等教学环节营造竞争气氛,提高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知识得到巩固、运用、延伸和重视。

二、 学习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能通过观察、阅读资料归纳提炼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2. 能通过实验探究获取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书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二) 过程和方法

1. 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2. 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探究氧气性质的过程的体验,树立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学习硫燃烧实验,增强环保意识。

三、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死灰复燃”这个成语吗?(听过)那你们见过“死灰复燃”这一神奇的景象吗?(没见过)知道吗,化学老师总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你们想不想看老师为你们表演“死灰复燃”这一神奇的景象?

【师】演示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氧气的集气瓶口。

【师】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请睁大你们的眼睛,仔细观察。

【师】我听到了惊叹声,你们看到了什么?(木条复燃了)谁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渡】对,秘密就在这个集气瓶里!它可不是一个普通的空瓶子,这里面装了一种神奇的气体——氧气。大家想不想了解氧气?

好,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种神奇的气体。

【板书】课题2 氧气

认识氧气

【讲述】我们认识一种物质一般从哪几个方面入手?一般的程序是先了解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了解它的用途。气体的物理性质我们一般从色、态、味、密度、溶解性五个方面进行描述。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33页,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質,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板书】1. 物理性质

【讲述】同学们在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时候,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比如:密度是比空气“略大”,“略大”这个词就很准确。再如,溶解性是“不易溶于水”——既不是不溶,也不是易溶。

【问题】氧气是否能永远保持气态?(不能)物质一般都有三种状态,氧气也不例外。

【板书并讲解】

氧气:气态加压降温液态加压降温固态

【问题】这个变化是什么变化?(生:物理变化)

【讲述】氧气为无色气体,液态的氧气为淡蓝色,固态的氧气为淡蓝色。可见,颜色变化并不是化学变化的专利,物理变化也可能发生颜色的改变。

【问题】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支持燃烧)

【板书】2. 化学性质——支持燃烧

【讲述】其实,氧气的神奇之处,不仅表现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上,许多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下面,老师再为大家演示一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变化。

【操作并提问】观察硫是什么颜色?直接把它放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操作并提问】[将硫放入氧气中]放在氧气中呢?可见燃烧必须要什么条件?(生:必须要点燃)

【操作并提问】现在把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你们看到了什么?(硫粉渐渐熔化,发出淡蓝色火焰,极淡极淡,淡到几乎看不到)

【操作】将燃着的硫粉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

【师】下面,又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请你们睁大双眼,仔细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淡蓝色火焰变成了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师】前排的同学捂鼻子了,你们闻到了什么?(有一股刺鼻的气味)

这是二氧化硫的味道。在这个变化中,变化前的物质是什么?(硫和氧气)变化后的物质是什么?(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有危害。

【师】刚才,细心的同学已经注意到了,提醒我说,老师,你集气瓶里还有水没倒干净呢。其实,这里的水是我特意留下的。有没有同学来大胆猜测一下,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什么?(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师】我发现好多同学已经手痒了,想动手实验了,是不是?下面,请按照老师提示的操作步骤,亲自动手,感受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之处。实验结束后,我将请一个小组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请小组的组长汇报实验现象(略)。

【师】其他组的现象和该小组的现象相同吗?在这个变化中,变化前的物质是什么?(木炭和氧气)变化后的物质是什么?(二氧化碳)

【师】如果有同学这样描述实验现象,可以吗?——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可以,为什么?)

【师】对,我们能看到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吗?我们是怎么知道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的呢?是根据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推断出来的。二氧化碳在生成时,有没有拿个喇叭大声喊:看,我是二氧化碳,我生成了!所以,以后我们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提及生成物的名称,不能将实验结论当作实验现象。

【师】大家已经接二连三见证了氧气的神奇之处,其实,这些都不是氧气最神奇的地方。氧气最神奇的地方是,一些原本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却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比如——铁。

【师】同学们见过饭店里厨师炒菜用的铁锅吗?铁锅在火焰上加热有没有被点着?(没有)你们有听过哪家饭店炒菜时因火势太猛而把铁锅烧着的?(没有)

[演示铁丝在空气中加热]

【师】同学们,老师现在将这根铁丝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你们看到了什么?(烧红了)有没有被点着?(没有)但它却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师】还等什么呢?赶快按照老师列出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亲自去见证奇迹吧!同时思考以下4个问题:

1. 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

2. 火柴的作用是什么?

3. 為什么要等火柴将近燃烧完再将铁丝伸入集气瓶内?

4. 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留少量的水?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四氧化三铁)在这个变化中,反应前的物质是什么?(铁和氧气)反应后的物质是什么?(四氧化三铁)铁丝顶端熔成了球状,说明了什么?铁的熔点有1500多度,说明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物在这么高的温度下溅落到瓶底,会有什么后果?因此,你知道集气瓶底部的水有什么作用了吗?(防止生成物炸裂瓶底)其实,这里的水也可以用细沙代替。

【师】今天,我们见证了氧气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里?(物质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剧烈)这说明了什么?物质在空气里燃烧,其实就是和其中的氧气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因此物质在空气里燃烧不如在氧气里剧烈。说明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有许多收获吧?

【师】现在进入“小组比拼”时间,请同学们花5分钟时间准备一下,写出木炭、硫、铁丝,以及上一课题学习的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及在氧气中燃烧的主要现象。我将会在每个小组中随意指定一人,任选一题到黑板板演。

【师】下面是“火眼金睛”时间,请同学们睁大你们挑剔的双眼,找出四位同学板演中的错误吧!

【师】经过两轮比拼,目前暂时领先的是第2小组,同学们根据黑板订正的情况,完善自己的课堂笔记。

【师】接下来是“一锤定音”!请听题: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里,我们选择了红磷来除去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除了红磷,木炭、硫、铁丝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它们可以代替红磷完成实验吗?

(不可以,因为木炭和硫燃烧后都有新的气体生成,而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师】好,经过三轮的比拼,本节课的优胜组是——第2小组!大家掌声鼓励!下课!

作者简介:

胡夏宏,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竞争
Calligraphy,the gem of Chinese culture
感谢竞争
基于新课程改革深入下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素养的渗透初探
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别在必败的领域里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