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越来越少是因为卵巢衰老吗?
2018-11-14
编辑同志:
我今年34岁,婚龄11年,两个孩子分别10岁和3岁。我身体状况一向很好,极少得病,但这几个月我发现自己的月经量越来越少,有点担心。请问,月经量多少才算正常?怎么测算?另外,月经量越来越少是卵巢衰老的信号吗?
读者 范国英
范国英读者:
一般来说,女性一次月经持续的时间为2~7天,多为3~5天,每个月经期的失血量大概为5~80ml,若每次月经期的失血量在5ml以内,即为月经量过少。这个量,该怎么去判断呢?您可以通过经期使用的卫生巾的数量来大概评估:正常情况下,女性在月经期内平均每天使用的卫生巾约为2~4片,如果使用10片装的卫生巾,整个月经期一般一包左右,如果一次经期只用5片以下卫生巾,那么则为月经量过少。
众所周知,月经是伴随卵巢周期性排卵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所以,当卵巢开始发生衰退时,的确会出现一个月经量减少—月经稀发—闭经的变化过程。除了月经的变化外,当出现卵巢衰老现象时,女性由于缺乏卵巢分泌的激素的滋潤,还会逐渐出现其他各个系统的变化,如阴道萎缩干涩、性生活障碍、性冷淡、潮热、失眠、多梦、易怒等更年期症状,身体上也会发生微妙的改变,如体型发胖、臃肿、臀部下坠、腰围增粗,皮肤、毛发干燥无光泽,骨质疏松等。这种因卵巢功能衰退而引起的月经量减少,常可通过超声及性激素的检查发现。
除了卵巢衰老以外,还有一些潜在问题会导致月经量过少。这些潜在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内分泌因素。内分泌系统是人体很重要的调节系统,正常情况下各激素水平保持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中,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使得这种平衡被打破,则有可能导致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进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生育期妇女的常见疾病,它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糖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月经稀少(甚至闭经)、肥胖、多毛和不孕。所以,对于一些年轻女性,若存在月经稀少,甚至闭经的现象,且出现上唇、下腹、大腿内侧等处多毛现象,应高度怀疑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警报,最好到医院进行血液检测,看雄激素含量、胰岛素、血糖等指标是否超标。
泌乳素,也叫催乳素,是脑垂体所分泌的激素中的一种。正常情况下,女性怀孕8周开始血泌乳素增高,以促进乳腺发育和为泌乳做准备,但某些女性因为一些病理方面的原因,如垂体腺瘤、下丘脑功能障碍、原发或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或服用了某些容易引起高泌乳素血症的药物,如多巴胺受体阻断剂、雌激素药物等,使得血中泌乳素水平持续超过正常范围,出现高泌乳素血症。血清中这种高泌乳素水平可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的生殖内分泌轴,进而抑制排卵,从而引起月经量减少、月经稀发,甚至闭经、不孕等。
第二类,子宫内膜因素。在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是呈周期性变化的。子宫内膜分为基底层和功能层,基底层靠近子宫肌层,不受卵巢激素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在月经期不发生脱落;功能层由基底层再生而来,受卵巢性激素的影响而出现周期性变化,在未受孕时功能层随月经期出现坏死脱落,从而形成月经。在子宫内膜基底层仍处于完好状态时,基底层可以很快地修复内膜功能层,并进入下一个月经周期的循环中。但如果在人流、刮宫、炎症等刺激因素下损害了子宫内膜时,则有可能会导致子宫间质中纤维蛋白原渗出、沉积而最终导致宫腔前后壁粘连纤维化甚至瘢痕化,使得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发生改变,临床上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月经量随着内膜损伤的程度而慢慢减少,甚至出现闭经。
所以,对人流术后或其他宫腔手术后出现月经量过少,需警惕子宫内膜损伤的可能,可进行宫腔镜检查,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改善宫腔粘连导致的月经过少甚至闭经。
总之,在发现自己月经突然变少时,女性朋友应及时就医,请妇科医生帮忙寻找原因,并给予及时的治疗。
医生 丘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