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陷阱,或许你正身陷其中
2018-11-14蓝风
蓝风
编者按:
如今网购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购物方式。与传统的进店购物相比,网购具有诸多优势:比如可以在家“逛商店”,购物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够获得海量的商品信息,购买到当地没有的商品;网上下单,送货上门,能节省时间、精力、体力;因为互联网的便利性,可以很轻易地货比三家,买到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等等。但不可否认,网购除了以上种种优点,也有诸多不足令消费者头疼,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一些商家的各类营销陷阱让人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可能买到假冒伪劣商品,严重影响购物体验,造成钱财损失、健康伤害,危及社会诚信。那么,最常见的网络营销陷阱都有哪些?对广大消费者而言,网购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才能避免落入商家的营销陷阱呢?
骗你没商量
——网络营销陷阱五花八门
“海归”张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部门负责人,被公司女同事誉为“男神”,除了缘于他年轻有为和天生英俊,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他身上总是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水味——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他,一直有使用香水的习惯。大家都知道他用的香水是英国一个知名品牌。这种香水,一瓶100ml,售价950元,张先生一直从一个在英国留学时的同学开的海外化妆品代购工作室购买。今年7月,张先生的妻子笑他被熟人宰了。她告诉张先生,网上也有这种海外代购店,同款香水只卖390元。张先生上网一搜,果然如妻子所言。真的假的?他有过一瞬间的怀疑,但看了宣传资料,包括产品喷码、专柜水单、通关凭证什么的都跟他之前购买的产品一模一样,同时还有英国的采购发票。他当即下单买了一瓶,心里多少对那位“宰”他的同学有些怨愤。
可香水到货,张先生使用后却发现,与他之前使用的产品明显不一样,虽然只洒了两滴,但味儿特别重。
张先生觉得不对劲,便拿着新买的香水硬着头皮找到做化妆品代购的同学。同学鉴别后说,他买的是假货。同学告诉张先生,网上有些“黑色代购”,打的就是包装牌,甚至形成了完整的制售假冒伪劣品牌化妆品黑色产业链。他们不惜重金“研发”产品外包装,将从国内购买的廉价产品精心包装后运到海外,再通过代购回邮,制造“国外进口”的假象,成本几块钱的产品能卖到几百元。
实际上,在这个网购盛行的年代,卖家越来越注重营销策略,相伴而生的营销陷阱也层出不穷。除了打包装牌,还有人打低价牌。
2017年11月,农村女孩燕子(网名)经同村姐妹介绍,光顾某商品价格超低的电商平台,跟别人拼单后买了一条打底裤,只花了9.9元。后来她又买了四件套全棉床上用品,花了19.9元。可收到货后,裤子穿了几次就变形了,一只裤腿长一只裤腿短;那套号称全棉的床上用品,用手一摸就知道不是全棉的。燕子并未太在意,心想一分价钱一分货,出于贪便宜的心理,她并没有因为产品质量不佳而放弃这家电商平台。
直到今年4月,燕子以16.9元的低价在这家平台拼单购买了一瓶2.5L装号称“官方正品假一赔十”的超能洗衣液,结果收到货后才发现,“超能洗衣液”变成了“趏能洗衣液”。燕子哭笑不得,这不是典型的“李鬼”嘛!她立即联系客服要求赔偿,但对方只同意退货,拒绝赔偿。
除了“低价牌”,还有博同情的“悲情牌”。
今年5月,《北京青年报》以《揭开“网售滞销水果”悲情牌套路》为题,报道了网络商家以“滞销”为名销售水果一事。
电商平台中不少商家以“滞销”为由推销水果等农副产品,同时配发一位老人的照片,这位老人被称为“滞销大爷”。据这位“滞销大爷”的原图摄影师说,这位大爷家并不存在产品滞销情况,此照片系被不良商家为推销商品而盗用。许多互联网平台上均可看到“橙子滞销”“辣椒滞销”“大蒜滞销”“柠檬滞销”等商讯,用的居然是同一名老人的照片。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商家编造店主或家人患重病急需医疗费等悲情故事推销商品,骗取消费者的同情心。
另一种网络营销陷阱叫“网红营销”,打的则是“网红牌”。其实网红营销最初始于口碑宣传,网民们一向喜欢互相分享最新的发现和推荐自己喜欢的东西。这种行为被不良商家利用来牟利,许多网红分享的内容已经不再真实了。一些消费者会因为盲目相信偶像而不知不觉落入网红营销的陷阱。其中,“网红保健品”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健身教练林琳从40岁开始使用保健品。而选择使用什么保健品,她完全跟着网上那些身材超好的网红走,人家分享什么她就买什么。
可林琳哪里知道,那些网红们推销的保健品,和挤进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网络高频宣传的“网红保健品”,都是有“套路”的——所謂的认证、粉丝、好评,大都是商家花钱买来的。有业内人士透露,现在社交新媒体平台利用网红进行有偿广告植入,利用粉丝有赏点赞进行产品推销,已是公开的秘密。
损失何止于金钱
——网络营销骗局危害重重
网络营销陷阱远不止上述几种,可谓五花八门,而且不断花样翻新。
虽然因购物消费而上当受骗的经济损失一般都不会太大,但其危害却不容小觑。因为除了经济损失,还可能伴随健康损害,同时危及社会诚信。
去年双“十一”,热衷户外运动的网友猪猪从一个朋友圈看到,某微商以竞价方式推出一款德国品牌的登山鞋,专柜价要2300元,而微商报出的最低价是800元。猪猪马上报名参与,后以1150元买到了登山鞋。收到货后,猪猪还特地拿到专柜去认真对比,从包装、款式到材质,与专柜商品都一模一样。半个月后,猪猪兴致勃勃地穿着新鞋参加户外活动。登山不到一个小时,他就感觉脚挤得受不了,不得不临时换了同伴的备用鞋。他想可能新鞋都这样吧,但之后又穿了几次,情况并未改善,还是感觉挤脚。有人告诉他,他买的可能是通过海外“镀金”的假货!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上当了。但鞋已穿过了,无法退货,再找卖家可能会没完没了地扯皮,为千把块钱不值得。猪猪最终因为怕麻烦而自认倒霉。
可正是这一个个自认倒霉的消费者,在无形中助长了网络营销欺诈的歪风,给不法商家提供了制假售假牟取暴利的机会。据了解,苏州警方在侦破一起生产、销售假冒品牌化妆品案件时,从主要嫌疑人的交易记录看到,其仅与一代购批发客户的交易次数就高达7500多次。而嫌疑人的微信记录显示,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客户多达数百人。由此可见上当受骗的人数之多。
蚀财事小,伤身事大。落入网络营销陷阱,肯定会影响心情,弄不好还会影响健康。
刚刚再婚的黄先生已人到中年,性生活上,面对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妻子,他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去年冬天,他在网上看到有人分享一款叫“美国一号”的进口性保健品,发帖人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使用效果,黄先生很是心动,便悄悄买了两盒。可每次使用后,他都感觉心慌气短,但因为情况不是太严重,他也没有太在意。用到第二盒时,有一次他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症状,被妻子及时送到医院。医生经过仔细检查,认为他的病因是心律失常,而罪魁祸首就是他使用的性保健品!
据了解内情的人士称,这类性保健品大都是“三无”产品,不过是在淀粉中添加西地那非或西力士等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药物,高血压、心脏病、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这类药品后,会出现心律失常等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内分泌紊乱,甚至导致机体损伤。
对此,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表示,部分“网红保健品”偷换概念欺骗消费者,在严重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扰乱了市场秩序,使整个保健食品行业受到社会误解。
而受到社会误解的又岂止是保健食品行业呢?这些网络营销欺诈行为还在一点点地侵蚀人的善良本性、道德操守,危及社会诚信。
退休在家的李大姐喜欢网购,日常生活用品大都在电商下单购买。而相同的商品,只要有扶贫帮困等噱头,哪怕价格高一点,她也会优先选择,甚至一些她并不是特别急需的商品,出于同情也会购买。在她的网购生涯中,不乏买回烂苹果、死螃蟹、假药材等经历,每次家人责怪她让她退货,她都淡然一笑,说:“就当是捐助了。”今年5月,“网售滞销水果”悲情牌套路被揭穿后,引来网友骂声一片,李大姐也觉得难以接受,十分伤心。从此,她再也不相信什么果农菜农受灾、店主重病自救等宣传,甚至不相信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悲情故事。
今年8月,李大姐在朋友圈打开一个链接,说当地一个种无花果的农户家无花果丰收,但儿子得了白血病,一家人正为孩子治病奔波,没时间卖果子,向朋友圈求助,希望大家去摘果买果,帮他们渡过难关。文后还附有父亲在医院照顾孩子的图片、孩子的身份证和医院诊断书,但李大姐一口咬定那是骗人的,并在朋友圈发帖提醒大家不要上当受骗。尽管大家用事实告诉她这次是真的,但她还是不相信。
这就如同“狼来了”的故事,消费者一次次受骗,次数多了,就连真的也不再相信了。由此可见网络营销陷阱对社会诚信的破坏力有多大。
擦亮你的眼睛
——如何避开网络营销陷阱
在多方合力共建诚信体系的今天,为什么网络营销骗局还能大行其道?相关专家认为,从客观上来说,造成网络营销中的诚信缺失,一个原因是信用管理体系发展滞后。由于网络营销信用建设远远落后于网络营销的发展,一些不良商家即便恶意营销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大麻烦,这就助长了不良商家恶意营销行为的泛滥。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致使失信成本低。由于网络营销诚信领域有关的法律法规尚处于空白,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只能套用其他法律条款,很多正当权益得不到很好的维护;加上对失信商家处罚不力,让不良商家变得有恃无恐。三是商家道德缺失,网络营销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许多商家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将道德抛至脑后;一些网络营销人员素质不高,专业训练不足,缺乏相应的营销技能。
除了这些客观原因,消费者的主观因素也不可忽视。一是贪便宜心理。买东西只看价格,忽略产品来源与真伪。同样是LV的包,商场卖四五千元,网店只卖几百元,这样的价格差异,相信正常思维的人都会质疑。但许多消费者心存侥幸:说不定是真的呢?正是这种侥幸心理,让自己一次次上当,也一次次纵容了卖家。二是从众心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是某些网红商品出现的催化剂。有专家分析,消费者轻易掉进网络营销陷阱,跟两种心理分不开:羊群效应和认知失调。羊群效应即人们的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认知失调理论在互联网时代最直观的表现是发朋友圈。比如购买“网红美食”后做的第一件事往往不是品尝,而是拍照发朋友圈分享,不论商品的真实品质如何,先点赞再说。三是基本网络防范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缺乏。许多消费者对网络的凶险一无所知,轻易相信卖家的宣传;更多的消费者不知道在交易过程中留存证据,出了问题不知如何维权,或者认为损失金额不大嫌麻烦自认倒霉放弃维权。而商家往往也正是摸准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而恶意营销。
消费者如何识别网络营销骗局并避免上当受骗呢?有网络营销专家支着:一查公司(店铺)经营资质。查公司(店铺)是否公布资质证书、注册号、联系方式,看个体经营者是否有约束机制,比如淘宝所采用的支付宝付款。二查是否有不良记录。一个正规经营的公司,在互联网上应该能搜索到很多相关信息。个人网店有信用评价,要仔细查看已经成交的顾客的评价。三查是否有价格陷阱。合理的利润是公司、商家生存的基础,如果价格太低,则十有八九是陷阱。四查最近是否有成交发货记录。任何公司或个人经营者只要正常运营,都有快递或者邮政发货单号,没有记录的话说明生意不景气。五查是否能提供货到付款。货到付款是骗子的要害七寸。六查是否告知产品真伪、水货/行货识别方法。骗子往往采用调换重要配件、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手段,混淆行货、水货进行获利,所以绝不会明确告诉顾客识别方法。七查运输安全和售后服务。关注运输途中货物丢失有无赔偿、售后服务保修有无承诺等。
此外,网购达人小美的网购经验也值得借鉴。小美有着10年网购经历,已由当初盲目下单的菜鸟变成网购达人。10年前小美第一次网购就遭遇营销骗局。当时因贪便宜她从网上买了一件某品牌真丝连衣裙,收到贷后发现色差大、手感不佳,而且褪色严重。她找店家要求退货,对方以衣服已水洗影响二次销售为由拒绝。小美从此多了个心眼,为避免重蹈覆辙,再次网购下单之前她一定慎之又慎。她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心得:支付合理的价钱购买自己必需的商品。具体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不贪便宜。要记住买家永远没有卖家精,买东西不能只看价格,要考虑成本,不为“买就送”等小恩小惠所动,不做“为鞍买马”的事,因为送的“鞍”往往毫无用处。二是练就挑选商品的火眼金睛。货比三家挑商品,主要看交易记录和买家评价,重点看差评。虽然这个也有做假的,但差评多了肯定不是买来的。三是懂得维权决不姑息欺诈行为。购物时注意保留聊天、交易等记录,支付时一定要通过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或是货到付款等方式,收货时最好能够拆开包装加以确认。遇到产品有瑕疵或有质疑时,能退则退,决不因怕麻烦而从不退货,成为好说话的问题商品“接盘侠”,这会惯坏卖家,甚至助长卖家恶意营销。退货过程中最好与商家友好协商,若对方态度恶劣,要敢于给差评。但差评一定要实事求是,最好能贴图提供证据。四是不滥施爱心,不盲目跟风。人之善固然是人的美好本性,但在施善布爱时也要留个心眼儿,不能让少数人的“人之恶”得逞。盲目随大流追时尚容易被那些营销套路利用,一定要保持理智,坚持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除了消费者擦亮眼睛,善于识别并避免网络营销陷阱,相关监管、主管单位及网购平台运营部门也应加强市场管理与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如监管部门有责任加强网絡数据监控,加大打击力度;互联网企业有责任管理好自己的平台,不让假冒伪劣商品在平台上流通;商家有责任诚信经营,遵纪守法,以恰当的营销手段开展营销活动。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