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巧妙运用分析
2018-11-14马军
摘 要:历史不只是知道“在某年某月某地有某事发生,重要的是要自己思考并有条理的推测出其因果关系和其他事件的关联性”。在现代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因此,教师要学会采取全新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展开教育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进故事教学法,使历史知识、教学内容与历史故事相融合,在叙述故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从而增长学生的见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故事;运用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以故事讲历史人物,以人物讲历史事件,以人物和事件串讲历史课,成功地把学生带入了历史境界,人物鲜明而又符合史实,学生就可以置身于历史环境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事件的历史意义,从历史学习中获取乐趣和知识。
一、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课堂气氛较为沉闷
实际上,历史知识博大精深,而且内容非常复杂,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充分掌握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学质量。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上课堂教学中严肃的氛围,导致学生的兴趣不是特别高。在这种情况下,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教学难度大、教学质量差。一旦学生学习兴趣弱,课下就很难投入较多的时间来丰富自己,最终历史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 教学观念过于滞后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其中具有非常多的知识点,学生记忆困难。因此,在高考的影响下,教师为了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习惯采用填鸭式教学法,教师作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但是,历史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果教师一味讲解,将会占据大量的时间,学生自主思考、讨论的时间就会减少,对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背景下,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较为落后,将历史作为了一门考试学科,却忽略了历史在学生人格培养、个性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所以说,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基本都是照本宣读,没有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作用,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了限制。
(三) 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就应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保证历史课程教学进度的统一性,经常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展开教学,完全忽略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致使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越来越大。除此之外,教师无法在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讲述相应的历史故事,学生缺乏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巧妙运用
(一) 利用历史故事导入历史知识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教师为了体现出课程导入对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以及学生求知欲的影响,可以通过趣味性导入的形式,充分满足学生教学需求。历史故事引入,不仅能够集中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时紧紧跟随教学思路,探究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同时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历史故事引入过程中,其时间不能过长,应该选取其中精华的部分,从而实现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知,可以引入孙中山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了解主人公背景的基础上引入本节课内容的讲解。通过采用趣味性历史故事导入教学内容,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还能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除此之外,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导入,实质上是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二) 利用历史故事讲解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整体性都比加强,而且部分历史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果教师只是为学生讲解教材,学生将很难深入掌握历史知识。为了能够减小历史知识的学习难度,使高难度的历史知识变得简单化,可以采用历史故事教学法,将历史知识与历史故事相融合,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深入学习的思维。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对农民起义原因的掌握,可以为学生讲解吴广、陈胜组织起义的故事,使学生在分析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农民起义的相关内容。此外,教师可以为学生翻译《过秦论》中的有关大泽乡起义的故事,加深学生的理解,完成故事讲解后,学生可以提取大泽乡起义爆发的原因,整理成笔记,使学生对起义模式充分掌握。
(三) 利用历史故事扩展历史知识
为了实现学生历史知识的扩展,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之前,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个与该节课有关联的历史故事,并且在故事中渗透下节课要讲解的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收集一些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如西汉使者张骞的故事。张骞曾代表西汉两次出使西域,进行丝绸之路的开辟,当张骞第一次踏上丝绸之路時,被西域国家军队俘虏,但是张骞不畏艰难,在克服种种困难之后完成了汉武帝交代的任务,回到了长安。此次西域之行,不仅开辟了西域丝绸之路,也收集到了西域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以及发展形势等信息,为西汉军事防线的部署提供了帮助。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通过自己的努力拉近了中原与西域各个国家
之间的距离。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学生会非常认真的听,之后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找到相应的答案。如:张骞作为中原与西域的使者,他去世之后西域各国家与西汉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否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等。要求学生主动收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资料,经过分析得到最终的答案。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值得推崇和使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导入历史知识、讲解历史知识、扩展历史知识等方面入手,实现历史故事与历史知识的有效融合,从而实现调节课堂氛围、培养学习兴趣等目的,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马军,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