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系列教材之比较分析与改进思考

2018-11-14崔博远

考试周刊 2018年96期
关键词:比较分析

摘 要:日语作为一门在当代中国对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历来在语言学科教育中受到高度重视。随着日语学习的人数大量增加,对一套适应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方法规律的、符合多层级学习要求的日语教材的需求日益迫切。由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及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联合出版的《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自2005年出版发行后,凭借其出色的故事性、趣味性、体系性、简明易懂性及较大的词汇语法量,彻底冲击了晦涩复杂的旧日语教材世界,一度成为了日語教育的“圣经”。但也因其诸多内在不足与缺憾,受到很大冲击,从属于自己的“王座”上跌落,但瑕不掩瑜,时至今日其依然在日语自学者和初学者中仍受到欢迎,占据很大份额。本文将以《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为出发点和中心,以多维度内容比较分析为线索,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及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多维多角度的演绎与比较,进行客观优劣分析,以阐明其兴盛与衰弱之动因,使其各个方面优劣得所,并对《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的改进及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与提议。

关键词:第二外语日语学习;《新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比较分析

教材,是依据某一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全面反映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书籍。通常不是单独的、分裂的独本,而是成体系化、上下衔接的套册。简而言之,它就是一种将学科教育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感悟、加之当今社会所需的理论与实践、科学与时政内化并二次外化的载体。古语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作为所有非母语学习者的最重要学习工具,伴随着第二语言学习的全过程,一套教材的编排思路,深度广度,侧重方向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本文将以《新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为中心,对其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与改进提议。

我想从《新标日》最大的亮点谈起,请允许我称之为行云流水的“故事化”和兼而有之的“场面感”。《新标日》正是在此处彻底推陈出新,说其“开天辟地”也不无道理。

从教材设计上,它较为完满地兼顾和抓牢了“中国学习者和中国背景”与“日语和日本文化”两大主线,做到了对不同层次学习者的细化分级。从初级到高级,教材对每册的学习层级,学习要求做了细致量化并于前言部分详细标注,以新日本语能力测试为导向标明了适用对象。除此之外,它对中国主场、日本主场及混合主场把握甚好,做到了适时合理的切换,从初级部分开始的日本主场,让初学者产生兴趣并进行直观体验与学习,到中级部分回归中国主场,兼顾二者在学习上的平衡性,从根本上避免了出现“一者明晰,一者废弛”的状况,直到高级部分在日本和中国两大主场间来回切换,并一步步从生活走进学术,从日常应用走向专业研究。通过此种模式的学习,学习者不但了解日语及日本文化,并且可以用日语讲述“中国故事”,达到和母语的交融,顺利地在生活中应用。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场景如何切换,总有一根以李秀丽,佐藤光一,森健太郎,小野绿四人为主人公的故事轴驱动,既可以达到内容丰富,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不会令人觉得散乱无章,令学习者真正可以看到文化间的异同,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体会语言学习的真谛,做到对语言的融会贯通,在“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要求和深入交流,学有所悟的高级要求间获得双赢,真正学懂学透一门语言。

由此可见,《新标日》作为一套教材,完成了“故事化”的重大改革。从初级部分到高级部分,它构造讲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内涵,又不乏知识性的故事,它在情节设计上不生搬硬套,不生拉硬拽,不刻意说教,不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里有主人公,主人公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沙盘,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人与人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事件丰富多彩,文化意味浓厚,令读者感到书中即是生活,可读性大大增加,能将枯燥的学习过程如此趣味化,又未舍弃本心,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知识性,令日语教学面貌焕然一新,这种模块化的时空间的转换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设定是目前任何一本同类教材无法达到的。

从编排组织及体系结构讲,《新标日》坚持逻辑第一性的原则,从日常用语及入门的五十音图开始,中级开始穿插日语语言特质等学科专业内容,直到高级更加细化区分语言使用环境和强调语言使用细节,并进行名著赏析。构造了循序渐进的逻辑,使读者完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从体验到实践,从广度到深度的软过渡式学习。其也注重心理式编排,以能懂、想学为导向,以兴趣为地基,以日本主场作为起点,构造中国主场,最终达到学贯中日的格局,使读者牢固把握日语基础内容,为未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激发兴趣。

但与此同时,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却难以保证,每单元语言知识内容不可避免的有些“零散而教条”,有些陷入觊觎速成的实用主义。内容上也迫不得已地采取了近乎直线式的排列,新旧知识衔接不佳,很难令学习者做到“温故而知新”,是需要改进之处。

从词汇与句型上讲,《新标日》的词汇量总计约11251个,分布形态呈“大肚子”式,第一册以大量日常用语,生活词汇为主,中级更加注重专业性,添入了较多商务场合和社交场合的词汇及习惯用语与表达,高级在词汇上非常注重专业性,大量加入了和文化有关的词汇,引入了社会问题,国家政治,国际交流等词汇难度很高的内容。其词汇全部来源于日常,但运用十分精炼的方式进行总结讲解,并配以文章加深记忆,展示了使用方法。每册书在单元内和单元末均设有词语之源和词汇扩充等栏目,选材来源多样,涉及领域形形色色,大大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和可背性,也能让读者感到学有所获,不至于出现对某一词汇领域的偏颇,有利于全面发展,很大程度的贯彻了学以致用。

但作为考试导向型教材,比之新日本语能力测试的要求,其总量明显无法达到下限。另外,词汇较为老旧,没有及时填补当今时代的新词汇。最后,单词的标注和书写对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其中以动词最为明显。所有的动词在词汇表中均以ます型呈现,这就不利于之后把握其变化。语法术语也不够规范,将五段,一段,か变,さ变动词仅以动1,动2,动3表示,与辞书的表示方法出入极大,对自学者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从选文与时代性讲,《新标日》引进传统意义上的文章是从初级下册,中级部分的选文是较为老套的,以“日本的铁道”开始,之后包括社交礼仪,婚宴等内容和名字,餐具文化等自然或人文文化符号,高级基本沿用此风格,并加入了如俳句等的一些名篇。客观地说,选文质量上乘,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可读性强,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体会日本语及其文化,在一定时期确实符合学习要求。

但在目前信息时代,任何网络使用者都能轻易获得有关信息,这时再循旧则索然无味。且从新日本语能力测试的角度讲,这些选文早已流于岁月,有必要进行换血式的更新。

从栏目设置与文化穿插上讲,《新标日》系列教材每课均包含四个主要部分,每个主要部分下又包含若干子部分。以中级系列教材為例,正本部分是每一课的主要部分和出发点,下含会话与课文两部分;语法与表达是对课文中所含语法的讲解与示例,下含功能、例句、复习、拓展四部分;练习部分是对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与实践应用;生词表是对每课生词的汇总。在部分章节内或单元末给出了关联词语和词语之窗,对词汇做了扩充。此外,从初级开始,在每一课会有小栏目浅显地介绍日本文化,集中于读者感兴趣的社会人文部分;中级部分则开设了专栏,并将“日本印象”和“中国印象”分开展示,题材也更加宽泛,辐射到语言文化习惯、中日社会现状等方面。高级加入了名著赏析及名家作品选段。每册教材前均有对日语基础知识的介绍,最后附有对应级别(以新日本语能力测试为标尺)的模拟题。

相比于知识性内容的讲解,文化所占比例依然很低,时效性问题突出,讲解并不深入细致,对于可能存在的语言点,没有做出注释,这样就容易将此部分作为书内容的“末”,而遭到忽视,不利于有效学习。

综上,我们可以直观看到《新标日》的优势与不足,此处针对《新标日》可以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1)在编排组织与体系结构上对故事性和逻辑性予以保留并发扬光大,同时改良原有的心理式组织和直线型编排方式,采取更加合理的折衷式及综合式编排。

(2)在词汇的更新、相关表达方式和词汇量上下功夫,扩充词汇量。规范相关术语表达,体现从简体开始的变形,剔除有纰漏的表达,扩充时代词汇和实务用语,继续紧跟生活。

(3)将教材作为基础读本,通过教材初步领悟单词,掌握文化背景,积极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等作为阅读来源,使二者相得益彰。并缩短再版区间,积极跟上时代。

(4)加深文化与语言知识的结合,对栏目设置删繁就简,革除冗杂的栏目,完成细分及精确化,鼓励以现实为导向,加入必要的新栏目。

作者简介:

崔博远,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及日本文化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比较分析
高校图书馆与互联网知识服务的比较及发展策略
安徽省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
其他综合收益的国际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我国科技决策咨询发展现状及完善
关于pps抽样技术在全国各地社会工作人员考试合格人数
经管类本科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比较分析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