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思考

2018-11-14齐亮张迎晖梁彤祥杨斌

考试周刊 2018年96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大类招生核心课程

齐亮 张迎晖 梁彤祥 杨斌

摘 要: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已成为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流,该模式下专业之间课程设置普适性和特殊性显得尤为重要。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冶金学科和化学学科进行合并大类招生,提出夯实化学基础,构建了两年相同的通识课程,三年级分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突出材料学科基础,强化成形理论与技术,紧密结合前沿设置特色课程,旨在培养高素质“三实”人才。

关键词:大类招生;通识课程;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人才培养方案

一、 引言

在全面实施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之下,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一流学科以及一流专业的高教改革方案。大类学科如何整合、重新定位、发展是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思路,“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推进有利于专业的升级与转型,可以有效推动“一流专业”的建设。以专业定位及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精心组织,积极跟进,变革人才培养方式,以促进学生成长,提升人才培養质量为目标,有序推进“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工作。

江西理工大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江西省一流学科,材料类大类招生是学校确定的第一批“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示范单位。为积极应对学校要求,需要明确新的招生培养模式下的专业标准体系,建立目标明确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知识学习、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行业需要的综合能力;从教师队伍和教学平台建设出发,搭建好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基于“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研究及保障建设,使得冶金材料类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 材料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材料科学与工程下属5个本科专业,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以及材料化学。专业之间有部分共性的学科基础,也有特色培养模块。前2个专业偏向于有色金属与黑色金属材料压力加工,以数学、物理和力学作为学科基础,其中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都是必修课程。后面二者偏向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化学作为学科基础。材料物理偏于理学,但又兼顾了材料加工方面的特点。所以五个专业前两年本科教学未打通,存在很多不同。大类招生以及一级学科培养人才已经日趋迫近,进行大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显得尤为迫切。

三、 材料类大类招生通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打破5个专业之间的壁垒是首要进行的改革。考虑了冶金、化学与材料的共性之处,并与工程教育认证接轨。最终设置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实验、电工电子技术、物理化学、机械设计基础、材料概论、冶金概论、普通化学、无机化学为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其中化学课程得到强化。对于材料学科而言,数学、物理、力学以及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基础是必须开设的课程,而化学学科和冶金学科则对力学要求少,化学课程显得更为重要。最终将三大化学作为三个学科互通的学科基础课程。

四、 材料类大类招生核心课程设置

江西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在专业综合评价中归属于机械类,但其人才培养更偏向于材料的加工与制备。该专业分流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适应我国金属材料先进成型理论与技术需要,掌握材料成型控制理论及工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较全面的材料成形加工理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能力,从事先进材料制备、加工工艺设备及控制系统研究、技术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研究开发与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材料、机械、汽车、冶金、信息、能源、航空航天以及国防军工等行业从事材料的制备、成形加工及生产、工艺与设备设计及控制、质量检验、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也能在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或者深造。

该专业既然以培养材料成形技术人才为目标,其核心课程包含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塑性成型原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塑性成型理论与工艺、材料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材料性能学、液态金属成形原理及技术。总学分26分,占总学分比例14.9。核心课程目标为夯实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知识、金属固态成型、液体成形理论与技术以及材料性能评价。

五、 材料类大类招生特色课程设置

特色课程总体设计学分多、覆盖面广,紧密结合当今智能制造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特色选修课程毕业要求21.5学分,为学生提供41学分课程进行选择。具体包含了粉末冶金技术、先进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备技术、材料腐蚀防护技术、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材料成型过程质量控制、焊接原理与工艺、有色金属加工概论、材料失效分析、材料无损检测、自动控制技术、专业英语、铸造工艺学、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连铸连轧、型钢孔型设计、计算机在材料中的应用、金属压力加工车间设计、模具CAD/CAM技术、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金属半固态成形理论与技术等。这些课程构成了系统的知识链条,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六、 材料类大类招生条件下的特色培养策略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有别于一般其他院校,该体系以培养钢铁、铜、铝、钨等传统金属材料类专业人才为目标,围绕“铸坯控制—加工成型理论与工艺—性能评价分析—实践与应用”主线,利用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结合各类科技项目,强化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认识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及双创项目建设,夯实以中铝洛铜、西南铝、宝钢韶钢和新余钢铁等为代表的优质实践基地协同育人功能,构建了金属材料类专业基于“平台支撑,项目驱动,产教协同”的多维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该体系下培养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首先基于卓越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群和特色课程群,构建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精方向”的理念;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三层次渐进的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学生对金属材料类知识学习的内动力;同时依托纵横向科研项目,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为目标,利用校内高水平平台,设计“项目任务”贯穿教学全过程。项目任务设置紧密联系金属材料制备理论与实践,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技能训练、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紧密结合企业,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创新能力。

七、 结语

在学校半个多世纪积淀的基础上,专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既要体现人才知识的普适性,又要体现人才的特殊性,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对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作用。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为人诚实”的材料类卓越创新型人才,对工科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斌,柴蓉霞,杨满芝.基于大类招生的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4):71-73.

[2]彭亚君,徐筑燕,魏媛,苏志华.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以贵州财经大学管科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7):82-83.

[3]鲁钊阳.大类招生背景下本科生二次专业选择权保障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8(2):3-6.

[4]李存军,张瑞,王林江.基于材料专业大类招生培养视角下的“材料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10):58-60.

[5]满都拉,卢晓东.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以东京大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3):21-27.

[6]罗敏,潘韵桦,黄嘉琪.政策认同视角下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1):18-24.

作者简介:

齐亮,张迎晖,梁彤祥,杨斌,江西省赣州市,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大类招生核心课程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浅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理念创新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