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2018-11-14沈梦佳

考试周刊 2018年97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摘 要: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得小学数学课堂关注到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及互相影响,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有效地辅助条件,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际交往;教学实践

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的,因此避免不了的就是人际交往,学会从他人身上获取信息以及知识,是生存的需要。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展开正确的人际交往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培养学生思考、关心、合作的良好品质,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得到发展。小学数学是一门培养人思维能力的学科,因此教师更加要重视思维引导的重要性,逐步增强人际交往意识,帮助学生建立人际交往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行简单分析。

一、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交往

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教師是接触学生最多的人而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推动学生更加快速地接受新知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意识提升的关键。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学习主人,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主要的指导者,应当与学生做朋友,而不是一味地师道尊严,与学生疏远距离。通过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于教师的信赖关系,从而更愿意与教师交流,分享自身的快乐。例如在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相应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做游戏,开展拍手游戏,与学生做朋友。教师拍4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1下,你们拍几下?或者在与学生互动中,教师拍7下,同学们比老师多拍2下,你们拍几下?在这种简单的小游戏后,适当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这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也更加愿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其次,教师并不是课堂知识正误的绝对决断者,当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数学知识时,教师是为学生充当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自身的观点,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超出教师所设计的课堂内容时,教师更应当给予学生的解释空间,而不是一味地否认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保持着一颗宽容的心,耐心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二、 增强数学教材实用性,让学生能够交往

教材是教师教学授课,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保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整本书的细致化的语言以及精炼的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理解难度,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可能每一年的教材都符合这一届学生的特点,因此就相应的缺乏一定的实用性以及趣味性,学生往往对于教材不感兴趣,从而导致学生的交往能力变差。数学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征,将书本上僵硬的语言变得更加的生动,让我们的数学教材变得更加的实用。例如在认识米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增强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导入过程中,利用上节课的厘米知识的学习导入认识米,教师可以巧妙的设计教学问题。“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抛出问题,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有的学生就提出来了测量过程中的难点“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这时教师就可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当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为学生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并且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将这种教材上的知识有效地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能够交往,增强交往信心。

三、 创设交流交往情境,让学生善于交往

在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想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就要善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交往空间,让学生能够融入其中,享受交往的乐趣,从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倡导学生能够利用这种情境交往空间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发挥学生之间的思维互相促进作用。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在一定的交流交往情境之中,让学生互相补充。这种情境的创造需要教师综合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基本特点,在兼顾学生知识的同时能够增强实际应用性。例如在摸球游戏之中。教师创设情境,为大家安排一个摸球游戏,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在游戏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个纸箱、8个黑球、1个红球。让学生在展开游戏之前,请想一想:摸到的球可能是什么球?摸到的什么球的可能性更大些?然后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把每次摸得的结果记录在下表中,然后把球放回去再摸。每人摸5次,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统计摸球的结果,看一看,验一验,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多?摸到什么球的次数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各小组将摸球的结果进行交流,看一看是不是得到同样的结果,并且结合课前我们猜想,实际摸到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测是否吻合,让学生互相沟通学习,分享小组之间的摸球状况,通过这种情境创造,既让学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同时又为学生营造了一种交往的空间。

四、 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学会学习,与他人进行互帮互助,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推动学生的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再足.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J].读写算:教师版,2014(34):40.

[2]邬雄.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7):101.

作者简介:沈梦佳,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城北高科园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教学实践小学数学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