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应如何满足学生的需求

2018-11-14马国荣

考试周刊 2018年97期
关键词:需求老师教育

摘 要:基于“学生需求”的教师学习是一种识知的过程,学生不仅对教师学习起着刺激和鼓励的作用,同时也决定着教师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本文针对学生教学中的需求做了如下几点探讨。

关键词:老师;教育;需求

一位好老师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好老师就是一种好教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还应当承担着培养教育学生成长成人的重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为将来成为一个自主的社会人做好准备。即,要使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并能够自立。因此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社会性以及独立的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性格和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孔子说过,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与学生情感上沟通,学生就会与教师更好地合作,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好。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应当了解并回应学生的需求,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认真体察学生的各种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努力去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我相信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 学生都有哪些需求?

2012年3月在兰州交大东方红中学礼堂聆听了张铁道博士的主题讲座。在讲座上张铁道博士列举了世界各地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语录以及他们所画的“心目中的老师”的图画作品。语录有:好老师爱我们每一个人;好老师应该穿着整洁,善于教学;好老师真诚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倾听心声不发脾气;好老师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满足教科书的需要;善于创设有益学习的课堂气氛……。由此可见,学生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具体的需求,但是,很多教师却从未认真想过学生的需求,漠视学生的需求。那么,学生有哪些需求呢?

(一) 生理需求

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学生能否清晰地看见黑板上的字,听清楚老师的讲课内容,以及学生是否饥肠辘辘或尿急等等。这些生理需求就会导致学生出现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说话、偷吃东西、左顾右盼、精神不集中等问题行为的出现。因此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二) 心理需求或精神需求

学生的心理需求常常被忽视,甚至有人说:小孩子会有什么心理需求。实际上儿童与成年人一样喜欢表现,希望被人注意,被人尊重,被人认可,被人包容。比如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在班上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会采取恶作剧的形式获得老师和其他人的注意,还会发出怪声、故意捣乱等。同时,学生往往通过教师的行为、态度来了解自己。教师积极的言语、动作,通过肯定或鼓励的方式使得儿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使儿童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形象。反之则教师的不太好的反应会令学生感到自己没有能力,没有价值,很失败。这就使得儿童的行为更为糟糕。儿童虽年龄小,但他們的心灵却很敏感,他们有自己的自尊心。如果教师不顾及他们的小面子,在管理中无意中公开儿童的隐私,当众揭发儿童的短处,这样,就会伤害儿童的自尊。在性格方面,儿童乐于自我表现,容易与人相处,追求刺激和兴奋的事物。在充满各种活力,富于外界刺激的环境中,他们往往是最兴高采烈的一个,如果让他置身于寂静的课堂,不久他们就会厌倦无聊了。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倾向于自我的内在心态,喜欢安静的环境,强烈的外界环境会使他们疲惫,甚至压力重重。课堂环境通常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提供的,因此,与教师性格相反的儿童或者感到不够刺激、厌倦,做出一些捣蛋和挑衅的举动。

(三) 知识需求

学生渴望学到更多、更扎实的知识,希望考一个好成绩,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感到自己被老师耽误了,没学到一点知识,那么下一节课他肯定不会再认真听讲了,因此,就要求教师知识渊博,教学能力强,善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较好的教育教学效率。

二、 满足学生需要的策略

(一)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的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所以,要求教师胸怀宽阔,作风民主,热情开朗,耐心细致,沉着冷静,真诚坦率等等。教师具有这些品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沟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赢得学生的信任,并且对学生个性发展和以后的成长,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具有以上品质,还要树立良好的学生观念。

1.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等。

2. 经常关注学生,比如,与学生不定期地个别交谈,增进彼此的了解。

3. 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应多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促使学生建立进步的信心,即评价要全面客观,评价要以鼓励为主,评价要有发展性。

(二) 教师的角色定位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师要从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儿童学习的促进者、儿童发展的引导者、儿童探究的合作者以及其他教师的合作者的角色转变。在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表现可以概括为: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督促儿童的讨论和练习过程,引导示范、中介和指导,帮助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儿童一起探究学习,儿童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其角色也将发生很大转变,促进他们成长。

(三) 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风格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任务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教师要传授知识、技能等认识方面的任务;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情感方面的教学任务。从教学风格和管理行为来划分,教师可以划分为:

1. 专制性教师。这种教师喜欢儿童听命于自己,对不服从的动辄发怒,他们的话就是指示、命令、纪律,或批评威吓或谩骂。学生对专制性教师的反应是:顶嘴,愤怒,固执不合作,无理取闹等。

2. 纵容型教师。这种教师容许儿童的一切行为,他们虽然没有专制型教师那样令学生时时患有恐惧心理,但他们的容忍行为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应是:缺乏尊重,耍些小把戏,常常发脾气等。

3. 民主型教师。这种教师给儿童充分的自主权,他们提供给儿童安全且宽松的环境,随时让学生有被接纳,被关注的感觉,学生对这种教师的反应是依赖、协助、热情、愉快、合作、负责、理解。因此,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教学风格,才会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

只有教师从意识深处认识到儿童的需求,在行动上,就会努力去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

[2]林樟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马国荣,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通渭县李家店乡常家坪学校。

猜你喜欢

需求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