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

2018-11-14黄伟桢江钦文冯奕鑫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9期
关键词:螺钉股骨置换术

黄伟桢 江钦文 冯奕鑫

(广东省普宁市人民医院骨二科 普宁515300)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且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较高。人工髋关节置换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均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使用滑动加压机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髋内翻畸形,具有较高的并发症。而人工髋关节置换临床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1]。本文旨在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劣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 62~82 岁,平均(71.42±4.95)岁;Evans骨折分型[2]:Ⅲ型36例,Ⅳ型14例;损伤原因:车祸20例,摔伤28例,其他2例。研究组50例,男24例,女 26例;年龄 62~84岁,平均(72.63±4.91)岁;Evans骨折分型:Ⅲ型35例,Ⅳ型15例;损伤原因:车祸21例,摔伤26例,其他3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患者硬膜外麻醉,取侧卧位,在X线机引导下将骨折部位复位,行大腿外侧切口,逐层显露股外侧肌和大粗隆,从大粗隆外侧将2枚克氏钉置入,将1枚定位针置入大粗隆下股骨干外侧2~3 cm处,置入钢板后使用动力髋螺钉进行固定,冲洗切口并缝合。研究组予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硬膜外麻醉,取侧卧位,行髋关节后外侧切口,将关节囊切开并截断股骨颈,取出骨折块,并清除髓腔内容物,将髓腔扩髓并复位骨折块,注入骨水泥,将股骨假体植入并复位髋关节,冲洗切口并缝合。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生素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及观察指标 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3]进行评定,分值范围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Harris 评 分 90~100 分 为 优 ;80~89 分 为 良,70~79分为中,<7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占比。统计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肢轴向压缩破坏试验、扭转试验、轴向压缩试验利用生物力学测试仪。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临床优良率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比较(±s)

?

2.3 两组术后生物力学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肢扭转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轴向压缩、破坏载荷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生物力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术后生物力学指标比较(±s)

?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00%显著低于对照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5 两组Harris评分比较 两组术后1周Harri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时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 5。

表 5 两组 Harris评分比较(分,±s)

表 5 两组 Harris评分比较(分,±s)

?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髋关节任何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受限,患肢明显内收、外旋畸形,缩短等。患肢肿胀明显,局部疼痛。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越来越多,这种骨折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临床中常采用手术方式和保守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疗效并不显著,患者长时间卧床容易引发并发症,且可能出现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4]。临床治疗时应早日行手术治疗,降低患者卧床时间。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尽早恢复患者日常活动,让患者肢体早日负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5]。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均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好方式。

本次研究中,给予研究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0%。研究组患肢扭转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轴向压缩、破坏载荷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1周Harri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时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相较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对患者损伤小,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快,且并发症较少。分析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1)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在术中使用滑动加压机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髋内翻畸形,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行切口较短,对患者损伤较小,术中注入骨水泥,将股骨假体植入并复位髋关节,股骨假体可以提供稳定的机械支持,固定牢靠,降低髋内翻畸形、内固定松动等风险。(2)老年患者因多伴有骨质疏松,因此支撑力较差,骨折部位复位后稳定性差,因此患者术后下床时间较晚[6]。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中注入骨水泥,股骨假体可以提供稳定的机械支持,固定牢靠,因此患者下床时间较早,可早日恢复。(3)动力髋螺钉体积较大,影响骨折部位血液供应,术后恢复速度较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对患者损伤较小,对患者血运影响较小,术后患者恢复速度较快。(4)动力髋螺钉可能出现内固定松动、钢板疲劳折断等情况,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7]。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假体固定牢靠,术后可以早日下床活动,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及负重时间,有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因此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速度较快,可发挥更好的生物力学作用。患者可以早日下床活动,降低患者因长时间卧床引发的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8]。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相较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而言,疗效确切。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患者损伤小,可显著缩短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发挥更好的生物力学作用,且并发症较少。

猜你喜欢

螺钉股骨置换术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椎弓根螺钉设计与其生物力学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