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剧场新媒体应用
——以“两厅院”为例

2018-11-14文婷婷于蒙群

今传媒 2018年8期
关键词:行政法场馆艺术家

文婷婷,于蒙群

(1.上海大学 上海电影学院,上海 200444;2.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

一、“两厅院”发展历程

“两厅院”的前身是1987年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的“中正文化公园”,包括中正纪念堂、戏剧院、音乐厅三大建筑群。1992年成为教育部下的“中正文化中心”,2004年,“中正文化中心”正式改制成为台湾第一家“行政法人机构”。[1]

改制前,“两厅院”是以出租场地为主的文化中心,存在人事制度僵化、财务制度、采购制度等缺乏弹性、专业人员难以引进等种种问题,而改制后,其广场、票口、车道等空间对外开放,通过票务系统经营,自制节目的比例也大大上涨。2014年,台中歌剧院、高雄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和台湾交响乐团也效仿改制成为“行政法人机构”,形成“三馆一团”的格局。这一机构的特色在于行政法人的资金来源于政府预算,组织采取合议制,设置董事会和监事会,定期召开会议,使得领导与执行专业化。

同年,“中正文化中心”成为文化部下属机构,正式名为“国家两厅院”。“两厅院”现任总监刘怡汝女士表示:从1987年~2003年,“两厅院”改制前,属于以“节目为核心”的求生阶段;2004年改制后到现在,转变为以“节目为核心,周边服务为辅”的维持阶段;从2018起,“两厅院”将走以“节目与场馆管理双核心”的必由之路。

二、改制后社会与经济效益分析

2004年,台湾“两厅院”改制成为“行政法人机构”之后,笔者将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方面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首先“两厅院”作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担负着重要的社会教育职能,即普及艺术,让其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提升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针对教育推广,“两厅院”创造了4个优秀的公益品牌:“艺术零距离”圆梦计划、《PAR表演艺术》杂志、台湾爱乐乐团举办的探索频道和讲座、数字艺术图书馆和艺术讲座[1]。通过社会捐款推动“两厅院”的公益计划,让更多观众能够感受到艺术熏陶,以文字、图片、讲座或是亲身体验的方式推广艺术教育。

除此之外,“两厅院”主办的“夏日爵士派对”“音乐名家系列”等皆以低廉价格让更多观众可以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TIFA台湾国际艺术节”“新点子系列”“双年展/舞秋、剧场艺术节”“亲近艺术系列”等都是“两厅院”近几年创造的艺术品牌,为艺术教育的推广、普及起到明显推动。“两厅院”与艺术家合作关系上推出“艺术家驻馆计划”亦是针对艺术创作而做的公益活动。

另外,笔者根据“两厅院”官网显示目前的教育推广活动而制作出:“两厅院”教育推广活动信息统计表(篇幅所限,未添加)。活动分为“乐龄体验活动”“乐龄工作坊”“亲子课程”三类,前两类是针对老年人对音乐、舞蹈、戏剧造诣培养的活动,第三类是亲子类型,皆有专业老师教授,价格亲民或免费,表明“两厅院”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了多元化的教育推广活动。

“两厅院”作为“行政法人机构”,其经济效益也是我们关注的重要一环。根据图1:“两厅院”2005年各项收入占比统计图可知改制后第一年政府补助占75%以上。根据刘怡汝总监的表述:之后慢慢下降到现在大概一半政府补助,一半靠“两厅院”自己运营。这一现象表明改制后的“两厅院”一方面减轻了政府财政的负担,另一方面说明市场和观众对改制后“两厅院”的接受。

图1 “两厅院”2005年各项收入占比统计图

资料来源:“两厅院”官网:http://npac-ntch.org/zh/ntch/vision

三、新媒体技术在剧场的应用

2012年11月6日,中国文化部前部长蔡武会见台湾“两厅院”当时的总监黄碧端。蔡武表示:“近年来,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方位推进,逐渐成为两岸交流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方面之一。”黄碧端表示:“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发展势头良好,‘两厅院’将大力加强与大陆演艺场所、艺文团体的交流与合作,以期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涌现于两岸舞台[2]。”充分说明海峡两岸对双方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视。“两厅院”现任总监刘怡汝女士在“第二届中国演艺领袖高研班”演讲开篇着重提到:“把台湾带出去,把世界带进来”。同样显示出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性及台湾当局对其重视程度之高。“两厅院”作为台湾国家级表演艺术场馆的代表,自然担负着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但面对新时代下的重重挑战,“两厅院”将如何突破自己,化挑战为机遇,寻求进一步发展,笔者将从节目质量、观众培养、智能型场馆、新媒体运用、艺术家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节目的质与量是任何一个表演艺术场馆都应重视的事情,无疑也是“两厅院”从建立之初到今后发展都应放在核心位置加以处理的方面。“两厅院”1987~2017年四大主厅演出场次从1987年每年102场演出到2017年每年1037场,在节目数量上发生了飞跃性的增长。其中外来剧的演出场次占据很大比例,这一现象对“两厅院”来说有利有弊:一方面场租是“两厅院”收入来源之一,同时也可能扩大外来节目的社会影响力,但对于“两厅院”自己原创节目的研发是否有利还有待探讨。因为大多数“行政法人机构”在经济压力相对小的时候,便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但从“两厅院”策划的“艺术家驻馆计划”可知其对与艺术家合作及节目研发的重视程度之高。可对于驻馆艺术家的年龄要求是35岁以上的中年艺术家便将很大一部分年轻艺术家拒之门外。能否针对刚毕业的年轻艺术家设置专门的奖项或者是扶持基金,例如通过比赛的形式选取优秀的作品或者表演者,被选中的作品可以利用“两厅院”的扶植基金进一步制作打磨,最后有机会在“两厅院”公开展示;一方面可以为“两厅院”原创节目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优化了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如同“艺术孵化器”。亦或加强“两厅院”与艺术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双方培养,让学生与社会接轨,学以致用,减少社会压力。

拓展观众是每一个剧场都在致力探索的事情。“两厅院”1987~2017年观众数量处于迅速增长趋势,2004~2017年,改制后的“两厅院”观众数量基于平稳稍有增长的状态。

早在“国立中正文化中心”时期,其主任李炎就任之初,便提出“管理要企业化经营,艺术须让全民共享”[3],“两厅院”为打造“人人共享文化生活”在培养观众方面更要不遗余力。可以去学校、企业推广,组织培训班、讲座、论坛等活动,在票价划定、促销、套票、会员票价等方面做调整,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观众设计不同的节目。国家政府可给予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加强“两厅院”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普及艺术教育;针对中青年群体,可与企业合作;针对老龄群体,可与老年社区合作;针对婴幼儿群体,可为其设计专门的节目,提高家长与婴幼儿的艺术感悟力。

“两厅院”近年来致力于数位典藏的发展,将演出视频、相关资料尽数电子化与网络化,助力学术发展与资源共享,力争有机、高效的运用资源。可利用文化大数据以及区块链技术,整合数位工具,分析观众喜好,定位分众市场,为观众定制独家剧目与节目,将科技转化为价值。通过移动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更广泛地建立两厅院社群,强调伙伴间的互动关系,形成共同生长的艺术生态。把观众与场馆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以此迈向新时代的综合性智能场馆。

四、结 语

自1987年起,“两厅院”历经从以“节目为核心”发展到以“节目为核心,周边服务为辅”,再到今后以“节目与场馆管理双核心”的多重转变。致力打造一个人人都能享受艺术生活,智能型的有机场馆。在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面前,这一愿景将离我们更近一步。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行政法场馆艺术家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行政法法典化之基本问题研究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行政法上之不利类推禁止*——以一起登记收费案为例
行政法基本原则重要性与确立标准之再认识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场馆风采
行政法基本原则之法理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