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提升路径研究

2018-11-14伊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理想大学生

■邱 霞 马 丽/伊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主心骨’,纪律规矩是‘顶梁柱’,没有了这两样,必然背离党的宗旨,做人做事就会走偏走邪,思想就会百病丛生,人生就会迷失方向。”[1]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重要精神支柱,也是整个社会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因此,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精神引领都有重要作用。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所谓理想,是指“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使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可见,理想是在一种对现时代的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判断和能动进取之心的体现,是个体对其所处环境的整体性思考而确立的目标。“信念是人么在实践生活中形成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对某种观念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2]信念和理想相辅相成,推动着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铸造国家的道德面貌和民族精神的艰巨工作,我国过去有大量成功经验,但目前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对问题产生根源的认识也存在严重误区,往往把理想信念教育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为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实际上这既不公正,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实施方案中,必须对理想信念教育自身的规律性、规定性,以及如何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等重大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客观地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现象和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当今世界还有无解释力和洞察力?[3]这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课题。

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质是与国际敌对势力争夺下一代,我们必须将理想信念教育提到与国际敌对势力争夺下一代的高度来认识,以唤起全民族的警惕。目前,敌对势力在新自由主义的旗号下,鼓吹着以利己为本性,追求私利最大化的经济人的人性论,极力在中国青年中进行渗透侵蚀。教育我们的青年学生抵制新自由主义散布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成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集体主义、遵守纪律的“四有”大学生。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历史较量中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失去这一点,人民大众将失去自己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将变质为资本主义。因此,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归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大学生确立自我的人生目标和提升精神境界,帮助其明确要成为什么人、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为什么而学。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要求

理想信念教育既要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要引导社会健康发展。在我国现阶段,为了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所有制结构、分配体制、就业方式等都必须是多元化的。也就是说,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承认私有,承认剥削。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必须是一元化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是由国家的根本制度和道路决定的,由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决定的。

理想信念一元化的具体表现就是小平同志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必须用“四项基本原则”来统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事业,尤其是教育。小平同志指出:物质经济可能搞上去,“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4]如果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四个现代化,其结果必然是资本主义道路,受到批判的只能是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可见,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回答的一个尖锐问题是:在经济关系多元化条件下为什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一元化。应当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个体的需要和目标是关键

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要落实到大学生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形成上。不同层次的理想,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其形成强度与难度也不同。较高层次的理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也相应较高,形成难度也较大。崇高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形成,实质上是个体对自我的超越,是一个人学会克制个人欲望,让渡个人利益,逐步将“小我”融入社会乃至人类的“大我”之中,愿以天下为己任,从平凡走向崇高的转化过程。

从理想的产生和发挥作用看,理想仅仅被理解为个人自己的事情,是个人的追求和目标的一种体现,是对个人利益和需要的追求过程。其实,这只能算是个体的自我追求,距离崇高的理想信念还是又很大的差距,而且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于社会理想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因此,从“社会——个人”的互动关系来看,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应该从个人的需要和目标入手,也就是说,应该从个人理想的实现为基础,逐渐推动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个人需要是确立、调整和确立理性信念的基石。只有当大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为什么而学习、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这就能激发大学生在专业技能和塑制品德上有较大的调整,同时,也才能激发大学生调整自我的内生动力。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理性的实现要通过每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的实现而得以实现,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具体的个人梦想实现为基础和支撑。因此,个人的需要和目标的确立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关键。但是,这并意味着,个人理想实现了社会理想就能实现,还需要社会理想的引领。

(二)社会参与和榜样示范是重点

遵循信念的形成机制,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认识,对自我人生目标的确立,增强对社会发展的关注热情,坚定追求人生目标的意志和信念,将对人生目标的认知和热情注入到参与社会实践的行动之中。在知行之间的“情”和“意”也是目前理想信念教育的薄弱环节。但目前的教育实践中则往往相反,重“知”轻“行”,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社会实践;在有限的社会实践中,又轻视劳动教育,榜样教育也很薄弱,不少学生以自己为榜样。[5]然而,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就是要不断向榜样和模范学习,继承社会生产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为大学生确立可以直接参照的榜样,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因此,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要在学校课堂中进行理论体系的灌输和传达,还需要让大学生真切地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让他们通过劳动、体验、参与感受等方式,了解社会环境和社会要求,学习一些在课堂上无法领会的思想。因此,继承理想信念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创造性转化经验和创新性发展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开发立体式全方位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三)家庭养育方式是重要途径

理想信念形成发展的规律显示,理想信念的奠基期在初中高年级和高中,基本形成期在高等教育阶段。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目标失落、普遍厌学、不思进取等,其根本原因在于高中阶段只有学业理想,没有人生理想。中学要坚持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末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加强对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特别要强化对学生的以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为核心的人生理想教育,为大学进一步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理性信念确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父母对子女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影响最为重大。虽然大学生离开了家庭而参与到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但是,过去已经形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将在机体生活中得以检验和确证。父母如何帮助其进行新环境的适应,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规则、如何进行人生选择,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引导,还需要发挥家长的重要功能。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理想大学生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