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初级中学社团活动与学生积极人生素养的培养
2018-11-14吴锡泉广州市番禺区石碁第四中学
■吴锡泉/广州市番禺区石碁第四中学
最近十年来,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九年义务教育从不同的层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学校那套简单的学科“教与学”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对于农村初级中学来来说,培养学生积极人生素养对其适应新时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学生社团活动正是锻炼学生自主、担当、勇敢、乐观的积极人生观的理想抓手。
一、积极人生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现代社会需要积极向上、勇于参与、勇于接受挑战的人。我们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素养,既遵循了社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指导,又符合农村初级中学学生的心理需求。积极人生素养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克服负面情绪,形成积极正向的思维方式,面对挫折、逆境能坚强乐观、积极应对;而当其处于成功时,亦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分析,继续前行。与此同时,积极人生素养还包括学生个体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及环境,能把握环境和来自环境的挑战,能与他人形成积极的关系,进而感受到幸福感。简而言之,“积极人生”所追求的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激励着他们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农村初级中学学生与中心城区学校的生源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五弱”现象,即:学习成绩相对弱、学习效率相对弱、学习动力相对弱、行为习惯相对弱、家庭环境相对弱。“五弱”现象,原因总是综合的。通过分析论证,发现学生缺乏学习与生活的动力,精神面貌不佳是“五弱”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如何唤醒学生精神需求,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形成上进动力,促进学生长足发展?在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素养方面下功夫,估计就抓住了核心问题了。以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德育文化建设的载体,通过社团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原创力,激发持续上进的动力,引导学生自觉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肯定自我;志立身学而广才,对自我、对生活、对未来和对于整个人类都充满自信,为实现我们人生的幸福而充满斗志和力量。
二、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人生素养的重要阵地
乐观向上的积极人格包括一系列积极稳定的心理特质的综合体现,表现为乐于接纳自己、他人、社会以及环境,具有乐观向上的心态等等。“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核心素养的空间和平台,给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生活能力。农村初级中学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这就给学生提供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
(一)社团活动经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人格发展理论的提出者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而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自我发展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学校的社团活动,采取的是双向选择原则,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报相应社团,社团辅导老师结合社团活动内容面试录取适合对象。在这样的选报社团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清晰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其次,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既是在经历也是在挑战和成长。如“篮球社”中,也许表现突出的学生平时课堂学科学习并不理想,但是,篮球社的各项活动开展,为其提供了发挥自己篮球技能的场地,得到同伴的认可。这样,在某种程度上,积极乐观的心理自然促使其进一步做出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亦有可能对学科学习产生良性的促进作用。再次,社团活动经验还会让学生在自我调控的过程中收获正面的成长。对自己不苛刻,理性认识和悦纳自我,这是一个人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一个人可能不擅长唱歌,但他擅长跳舞;可能对科技不感兴趣,但他在文学上有敏锐直觉。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六个学期参与不同社团活动,总能发现某一领域是自己的最佳选择和最好发展。
(二)社团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积极面对他人
社团活动,主角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参与活动的人必然也是学生及同伴,每个生命个体,都是鲜活而独特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既能发现同伴的不足之处,巧妙地提醒对方加以改正;又要看到同伴的优势并充分发挥其优势进而促使更有效地完成团队活动。如“醒狮社”中,动作能力强的学生负责舞狮,音乐节奏感强的学生则负责敲锣打鼓;狮头与狮尾的配合,无一不是需要精诚合作,体谅互助。当一时遇到挫败时,倘若一味互相指责埋怨,灰心丧气,只能使整个团队一蹶不振;反之,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他人,悦纳他人,真心诚意解决眼前的困境,事情就会往良好方向发展。所谓的团队,是指能够共同为奋斗目标不懈努力,全身心投入到合作过程中,成就自己,成就他人。
(三)社团活动经验促使学生理性把握环境
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一小部分来自城镇,绝大部分就近入学,属于地道的农村生源,更有不少属于留守青少年。与城区学生相比,不仅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弱,家庭文化教育根本无法比拟。自卑心理、得过且过、理想前途观念淡薄,一旦遇到困境,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果没有及时疏通,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当然,班会课、心理讲座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减学生的消极情绪,但是,只有自身的经历,具体的情景才能真正唤醒学生沉睡的灵魂。社团活动的经历,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生活的缩影,学生在亲历活动过程中,体验各种感受,反思各种行为,修正不足之处。如“花式跳绳社”,单跳双跳混合跳都需要拼技能拼时间,意外断绳或者稍微配合欠妥都会导致严重失败。面对暂时的失利,冷静分析,及时调整心态是改变现状的最好办法。这样的心路历程只有经历了,才能领悟其真谛,才能明白实现目标与理想,除了付出努力,还要看机遇、看心理素质等等。能够正确对待所处或者周遭的环境,这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必经过程。
三、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人生素养的基本策略
面前,社团活动已经以常态化在中小学开展,但开展社团活动的育人目的却未必都很明确。有规划地设计和管理学生社团活动以促进其积极人生素养的培养更是有待作出更多的积极探索。
(一)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积极人生素养的重要德育功能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只看着升学的分数,难以为学生持续发展铺垫。社团活动的全面开展,全员参与,这需要学校领导层面作统筹规划。开设的社团,为了能提供学生丰富的选择空间,必须涉及到各方面的活动内容。如:体育技能类社团、艺术类社团、科技类社团、文学类社团、学科拓展类社团、社会实践类社团等等。只有充足的社团选择,学生方可报选心仪的参与对象;才能实现自愿自主参与社团活动的初衷。
当然,开设大量的社团,学校领导在师资财力配置和场地配置上也得配齐配足。充分调动本校教师积极性,结合教师个体专长进行开设相应社团,进而利用学校的所有实验楼、教学楼、运动场等,定时定地点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层面,则是不分年级进行走班制,每周社团活动时间提前到相应社团参与活动。
(二)社团辅导老师要科学规划社团活动内容和有效组织活动开展
社团活动具体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社团辅导老师的“导”。没有规划的社团活动,就和普通的自由活动课没有区别。学生在这样的社团活动中也不会有很多的获益。如“建模社”,六个学期的活动内容可以初步细化为:认识简单的建筑模型、购买材料进行模型搭建、自制材料进行模型搭建、自制材料进行简单模型创作、自制材料进行创意搭建、理性分析探索建筑模型搭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这样,学生在此社团才能既是兴趣爱好的实践活动,又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这是一个由浅入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自然过渡。与此同时,参与过程中不断加强自我发展意识,不断提升同伴合作水平。
当然,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是绝对的主体性原则,社团辅导老师只是一个辅助作用。在发展到一定的成熟时期,学生自主开办社团,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自主评价也是必然趋势。这样,更能锻炼其规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实践水平,最终实现积极人生素养落地。
(三)设计评价体系保障学生社团活动持续发展以及达成育人积极作用
以评价促发展,这是看展活动的必由之路。学生社团活动评价体系可以从学生个体评价及社团团队评价切入;还可以对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和活动成果进行评价。对学生个体评价包括基本出勤、活动参与、学习收获等进行自主评分和组员互评;对社团团队评价包括本社团的文化建设情况、参与各类竞赛获奖等等。而过程性评价中,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团队,都可以用具体的指标进行量化打分;社团活动成果评价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学校艺术节,让学生把活动成果搬上舞台进行表演。如:太极社、武术社、合唱社、舞蹈社、书法社、美术社等等;一些无法表演的成果则可以辅以静态的展板进行宣传分享,如文学社、楹联社、建模社、3d打印社等等。
这样的评价既是对社团开展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促进长足发展,又是搭建舞台给学生表现,促使积极、自信、担当等良好个性养成。
综上所述,学生养成了乐观向上的积极人格,快乐就成为了内在的、稳定的心理体验。在积极人格的影响下,当下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快乐体验不断积聚、内化,具备了持久化、可持续的特性之后,过去和现在的快乐体验在学生内心延续下来,积极人生素养就能积淀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