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罗素《哲学问题》中的几个问题
2018-11-14哈尔滨师范大学
■刘 畅/哈尔滨师范大学
罗素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他将自己基本性的哲学观点著于《哲学问题》这本书中,这本书清晰明了的表达了罗素的思想,范围适用于全世界的哲学研究。在这本书中,罗素没有详细的讨论每一个哲学问题,而是分析和讨论了他认为有一些建设性的问题。
一、现象与实在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个疑问:自己看到的世间万物一定是真实的吗?很多人对世界都保持着怀疑态度,但是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常常困惑于过去被人们称之为真理的法则会很快被新的发现所取代。罗素在《哲学问题》的第一章节里就抛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并对其做了阐述,罗素首先以一个桌子为例对表现与实在进行了区别,“桌子好像是什么”就是“现象”,“桌子究竟是什么”就是所说的“实在”。这也就是罗素对“感觉材料”和“物理客体”的区分。
罗素并没有在书中给这些藏在背后的“实在”下定义,也没有确切的把物质的特征告诉我们,但是罗素教给了我们如何分析我们通过感官感知到的东西即“感觉材料”。在这复杂的大千世界,我们通过感官听到、看到、摸到、闻到的都是事物展现给我们的现象,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是多变的在罗素看来,无论我们怎么把握感觉材料而这都不是事物的实在,罗素所说的感觉材料就是现象,而实在则独立于感觉材料之外。
二、关于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罗素在他《哲学问题》一书中的第四章中重点讨论了关于唯心主义的问题,并清晰的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那么首先,我们要知道唯心主义到底是什么,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与此同时,罗素对于唯心主义的批判分别体现在哪些具体的方面?
唯心主义是相对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概念名词,通常我们这样理解唯心主义,一切为人所认知为存在的甚至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精神上的。而我们不应该因为把唯心主义看做是明显荒谬的就放弃对唯心主义的研究,因为在哲学领域内,研究唯心主义是很有价值的,所以即便是很简单的哲学概论,也会对唯心主义进行一番讨论。唯心主义通常认为一些本来就一直存在的物理客体是心灵和心灵的产物,如果心灵不复存在,那么这些东西也就是不存在的。唯心主义者们认为物质其实是精神活动的产物。比如月亮的存在,唯心主义者们认为月亮的存在是因为人看到了月亮,换句话说,月亮之所以存在仅仅是因为人去看了月亮,一旦人不去看月亮,那么月亮就是不存在的。这就是典型的以否定了物理客体的客观存在。
关于唯心主义,一直是许多哲学家讨论的重点,在罗素的这本《哲学问题》中,虽然仅用了一章的篇幅,但是却清晰而犀利的指出了唯心主义的根本问题,通过对反驳唯心主义者们的论证,批判了唯心主义的不合理之处,这在哲学史的是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的,也为后来其他哲学家们关于唯心主义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论归纳法
在各种各样的讨论中,我们一直试图去是认识事物,现在我们能够准确的认识的是我们自身的感觉材料和我们自己本身,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去认识更多的东西呢?比如物质的存在,亦或是他人的存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来自于我们以往的生活经验,比如我们知道看见闪电的时候便知道即将听到雷声,这是在过去的经历中获得的一种经验。但个人经验又十分有限,我们怎么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就扩充到个人经验之中呢?我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直接经验一定是精确无误的吗?我们的经验使我们相信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我们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在过去每天太阳都会出来,也许有人会产生质疑,就没有哪一天太阳就不出现了吗?这时候就需要用科学来解释了,因为科学的定律,即地球自转,所以在没有外部力量干扰的情况下,早上一定会出现太阳。于是这个问题就转变成为,这个科学定律,是不是一直有效?普遍规律即使是一直发挥作用的,也不排除在未来失去作用,因为我们无法证明那些根据过去的经验得出的预料必然会实现.说到这里,我们清晰的知道,人们对将来的预想的准确性,是依赖于归纳法去获得的。我们在上述的讨论中所遵循的这条原则,便是归纳法原则。让我们把归纳法原则进行简单的总结,首先,当两种事物相关联的次数越多时,则二者永远相关联的或然性也就越大。其次,当两种事物相关联的次数足够多的时候,我们假定二者永远相关联,而且这个普遍规律无限的接近于必然。那些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科学原则,同样依靠着归纳法的。掌握归纳法原则,对于我们学习哲学知识甚至更好的认识世界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罗素在本书中的语言朴实且充满激情,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深厚的学问和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在学习这本的的过程中,不仅更加深刻的任何了许多哲学领域的问题,也增强的文学素养,罗素用他简洁而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哲学世界。本书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对后世研究罗素的哲学思想起到了非常积极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