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路径研究
2018-11-14周力彤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周力彤/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路径研究态度:亲和大众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必须符合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具有亲和力,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尤其的研究成果应用能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现代人民群众发展的需要。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社会大众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越来越高、接受信息越来越广、自主意识越来越强,这就促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普及大众的过程中,应更多地考量大众的理论自觉度和自省度,真正做到与大众的自觉自省相契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论宣传工作中做到态度亲和大众并讲求耐心细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方法。现在我国的国民素质不断提升,文化素养等都有很大进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态度必须亲民,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现代人民群众的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路径研究形式:适合大众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需要适合大众,在人民群众的需求基础上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历史进路中,首先,民族化要融入中国的文化传统。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实践创造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应该有效对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子,力求二者的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更加具体,更加大众化,适合人民群众的需要。其次,民族化要彰显地方特色。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语言、习俗、心理、行为习惯和信仰等方面有诸多差异,即使同一民族的人民因所处的地域不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也呈现出差异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必须结合多民族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我国发扬光大,其研究成果适合人民群众的需要,让其研究成果更有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路径研究本质:服务大众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必须符号人民群众,其研究成果要服务大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必须接地气,研究人民群众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度、接受度和辐射度都与理论和受众的关联度、利益度有诸多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需要具有研究的意义,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人民群众的需求,让理论成果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性而论,就是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与人民心相连、情相依,实现、巩固并扩大社会民众的切身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需要结合实际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更新理论成果来满足其它领域的需求。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段内,党和政府都要努力使改革的红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亿万人民群众。我们党的改革目标就是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即使改革出现一些问题,但不能忽视改革开放的成果。当前,中国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社会发展和转型处于关键期,社会矛盾也位于高发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和时代境遇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必须要正确面对、全面审视和有效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各种利益关系,着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需要与中国改革开放相结合,在中国改革转型的过程中,作为中国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引中国改革开放转型期平稳过渡,让人民群众得到最大的实惠。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路径研究,必须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研究人民群众需要的成果,在我国改革开放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最为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发挥其理论水平的作用,让我国改革开放转型期平稳过渡,让改革开放的红利惠及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满意,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