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与现实矛盾成因
2018-11-14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白 洋/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毕业生理想中工作预期情况
(1)在地域方面,大部分毕业生都会想在大城市寻求发展。往往高校毕业生都会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南京等等一、二线城市。毕业生大多认为我国的一二线城市生活水平高一些,生活节奏快,但是相对来说发展机会更多,发展空间大,能够见识到更多世面,从而进行更好的学习,让自己有更高的能力,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是所谓“将来有出息”的基本生存地。
(2)在工作待遇方面,毕业生希望薪水足够高。工作时付出的辛劳理应是有回馈的。薪水是人们立足于这个社会的根本,钱的多少意味着选择权的大小,决定着生活质量。毕业生希望公司给出的薪水方面能让其满意。据调查,近八成毕业生希望就业时一线城市底薪6000元起步,二线城市底薪4000元起步,满足在一个城市的基本生活消费。
(3)在工作企业上,毕业生希望自己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福利丰厚的企事业单位。据调查发现近年来私企热潮下降,国企热潮上升,以前私企以灵活的机制和不低的收入占得上风。现在国企待遇上升很大,制度逐渐健全,最主要的是稳定,不像私企那么具有风险性。而现在毕业生求职越来越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和发展前景,工作规律性。对于户口,上升空间,培训机会等隐性福利越来越关注,所以毕业生逐渐向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公务员靠拢。当然这也并非绝对,在私企一切靠能力,不用搞人际关系,只要有能力就有用武之地。
(4)在工作行业方面,毕业生都希望可以从事与本专业相关或者擅长或热爱的行业。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做到学有所用,最大程度的发挥价值。所学专业为其未来铺路,方可更有把握去做好工作,更加具有专业性。行业与自身特长相关,做到所谋是所爱,会更加激发投入的热情。
二、针对毕业生理想工作进行现实的矛盾分析
(1)在地域方面,一线城市就业几近饱和,二三线城市发展充满活力。我国就业形势存在的普遍状况是一方面,毕业生首选的一线城市就业几近饱和,尽管如此,大部分毕业生宁愿漂在一线城市,也不愿去二三线城市发展。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因为人才缺乏发展受阻遇到瓶颈期,严重阻碍城市进一步发展,但因发展并未饱和,整体仍充满活力。故在一线城市这个比较饱和的人才市场上立足,除非本身有比较独特或者很高的能力,否则发展空间相对受限,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效果可能并非理想。
(2)在工薪方面,毕业生们所期望的薪资往往和自身能力水平不成正比,出现自身能力配不上所求薪资的情况。企业招聘的目的就是招纳人才,为企业创造利润。例如“非你莫属”节目里有一个环节叫做“谈钱不伤感情”,老板根据应聘者的能力来给出相应的薪水,所谓有多大能力吃多少饭。部分毕业生面试了许多招聘会,但在工资方面总是高不成低不就。其实这种眼高手低的行为并非可取。“向钱看”能够理解,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职业是谋生的手段,薪酬是最重要的关注点,追求更高薪酬无可厚非。而薪酬收入和自身能力贡献密切相关。薪酬待遇高低是判断一个人工作能力,业绩是否优秀的一项重要标准。薪酬待遇高,是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强的结果。大多毕业生并未准确把握薪酬待遇的内涵。赚钱前提是值钱,工作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业绩。工作水平和业绩提高之后,企业自然会给予相应的薪酬待遇。眼高手低并不可取,要想在求职时得到满意的结果,这就需要毕业生在毕业前早做准备,更加务实一些,脚踏实地,丰富自己,提高能力。
(3)在工作企业上,福利深厚的企业人才需求供远远大于求。尽管现在国企热,公务员热潮阵阵袭来,但国企毕竟占少数,需要的人员数量有限。每年举行的公务员考试,千人万人争抢少数有限的名额,甚至需要走后门托关系。国企热中想在国企工作或打算考公务员的毕业生数量庞大,而职位有限,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压力较大。
(4)在工作行业与自身所学专业的关系方面,所学专业在市场上有冷热之分。毕业生都希望从事于专业相关的行业,让大学四年的准备可以在求职过程中加分。现实中所学专业投放到市场上就会有冷热之分。从事于相对冷门的专业比如土木研究等等在目前资本市场上就业待遇并不可观,与此同时近年来金融专业,法律专业等的工作待遇较为可观丰厚。市场当面或未来的发展前景造成毕业生在学校里进修的专业在求职时作用效果悬殊的差距。所学相对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会开始一个新的工作,需要在一个并不熟悉的行业从头开始,进行准备积累探索。所学相对热门专业里的毕业生在进入社会时往往较为容易的得到一个满意的工作。专业在市场的热度水平与这个时代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而这些都具有不可预知不确定性。
(5)毕业生对其本身职业意向的了解程度和公司对应聘者的工作定位是否清晰准确。大部分毕业生对其真正擅长做什么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规划。若让一个内心抗拒销售的人去担任市场调研,势必业绩做的不那么可观。这需要毕业生深入了解其本身,清楚自己的擅长与喜好。同时也需要企业对应聘者有清楚的认知和定位,知人善用,让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三、结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与现实矛盾的成因复杂繁多,其实归根倒底,是毕业生本身可以创造的价值。毕业生先成为千里马,再有一个好的伯乐(企业)方可让马行千里而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