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实现路径探析

2018-11-14连伟利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现代化职业精神

■连伟利/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层次,其现代化程度直接影响现代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我国实现经济升级、促进充分就业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提升就业质量与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途径。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过程。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复合性的综合概念,其包含“职业”和“教育”两大基本元素,是在这两大元素现代化的基础上,通过有机整合,实现传统办学向现代办学的转变。[1]顾明远教授指出:教育现代化“是以现代信息社会为基础,以先进教育观念为指导,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教育变革的过程,是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转变的过程。”在顾教授看来,贯穿教育现代化全过程的重要元素在于“信息化”。[2]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职业教育呈现出一些现代化特征,影响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内蕴着自身内涵式发展要求和创新创业教育时代发展理念,着重从人才培养目标或理念、课程专业设置、实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资源整合方面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一)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近30多年的中国教育为经济快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生产一线中技术革新能手和创新能手却越来越少,而大师更是凤毛麟角。但在中国50、60年代,各行业却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和革新能手,他们活跃在生产一线,在有限条件下诞生大批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成果。论经济条件、硬件设备、知识累积,现在都比当时的条件优越,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关键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缺失。

(二)知识结构不合理

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现代企业对人才要求的重要特征。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边缘学科、跨界和跨学科已经成为趋势。而现阶段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知识范围还更多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范围之内,无法适应现代产业中的岗位需求。如今大量的岗位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的专业概念。如:“量化投资”是传统金融与数学的结合;“电子商务”是传统营销和计算机的结合;“数控”是传统电子和机械的结合等。

(三)理论与实际脱节

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据统计,目前每两年知识积累将翻一番。而学校老师和教材等更新不及时,造成学校所教知识与实际产业应用脱节。跟踪新技术、适应新科技、应用新技术、创新发展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许多学校未能也无法跟上产业的发展速度,所教的许多知识已陈旧,实训设备可能已被产业淘汰,多数情况下毕业生须经过企业再培训才能适应产业或上岗。

(四)“工匠精神”缺失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境界。即对事业的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对工作精益求精和追求极致的态度;到达忘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境界。然而,在快节奏生活和经济利益诱惑极大的今天,现代人越来越浮躁,“能工巧匠”和“身怀绝技”的高技能人才越来越少。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这种“工匠精神”。

(五)情商教育与培养存在短板

李克强总理提到:“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转向爱、善、智慧。作为现代职业人,诚实、礼仪、沟通、合作、分享、理解、担当等是现代职场所需的基本素质。随着众多90后独生子女进入社会,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并已严重制约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培养创新意识与精神

“双创教育”是融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技巧于一体的综合教育。首先,培养创新意识与精神,即培养学生的诚信、执着、坚忍、吃苦、担当、风险等精神为核心搭建平台、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其次是通过突破性思维训练,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提出质疑等;最后,学校须调整和修改原有专业教学课程,不局限于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须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得到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能够从容的面对走出校门的考验、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岗位创业。

(二)淡化和突破学科专业界线

跨学科、跨专业、跨界的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重大特征之一,在跨专业及复合应用越来越多、社会知识积累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必须淡化学科专业界线,专攻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专业+”和“互联网+”等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出更多课程,形成更多与社会需求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和课程包资源。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向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解决各学科边界间领域和交叉的复杂问题,最终从传统的学生适应教育的模式向教育适应学生和岗位需求的模式转变。

(三)加强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对职业教育的引领

传统的教育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脱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现阶段,“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室”、“校中厂”、“厂中校”等已经被职业院校广泛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已经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但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如何保持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产业同步?这需要学校与企业通力合作,必须解决好校企合作貌合神离的“两张皮”问题。因此,学校必须转变传统理念:正确认识在职业教育中,应该由产业引领教育,而不是教育引导产业;企业不应是教育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是职业教育方向的引导者;企业不应再被定义为唯利是图的“乙方”,而应被视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

(四)职业教育更需加强素质教育

“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情商培养等是现代职业人不可或缺的素质。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更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现实社会中,取决一个人能够走多远的不是“术”,而是“品质”。我们必须摆脱浮躁的、急功近利的、追求功名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源,回归人本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启迪智慧的同时,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素养、礼仪等的情商教育。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更多新的要求。首先,加强互联网+思维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即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师界限,让各行各业的技术能手、艺术大师、能工巧匠等走进课堂,这是职业和校企合作无缝对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师资资源。其次,重新解读“双师型”师资定义。双师型教师不仅仅是“双证”的代名词,而是随着知识更新和产业升级速度加快,要求师资与时俱进,紧跟产业发展步伐,走进工厂和企业,深入一线,学习实践经验。[3]最后,增强教师职业素养。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心灵塑造者和精神焕发者。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职业道德的树立等在很大程度上均取决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因势利导。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现代化是创新创业时代背景下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应然和实然选择,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必然选择。经济新常态下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需要创新型、复合型和知识密集型人才需求,必将倒逼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此,要确立创新型教育理念,谋划创新型人才培养愿景,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加快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产教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社会力量整合等方面的创新,培养出高端复合型技术人才,助力“两个百年”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现代化职业精神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职业写作
拿出精神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