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2018-11-14赵金玉王丰华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金玉 王丰华/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
交往是人社会关系形成和丰富的重要途径,是人的本质性存在,对于人的社会性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还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人际交往对于青年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开始成为他们日常主要活动载体。他们围绕学习、娱乐、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开展人际交往活动。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他们和“80后”“90后”大学生存在差异,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评价“95后”大学生,“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1]他们重情守义、乐观担当,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对人际关系满意度较高。绝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交往的重要性,强烈的交往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展交往活动。但是人际交往状况喜忧参半。他们存在过度以自我为中心、交往目的功利化、沉溺于虚拟网络忽视现实人际交往问题、宿舍人际冲突严重等问题。
处于人际关系建构重要时期的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他们正常的大学生活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习见平总书记提出“青年学生要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2]不良的人际交往状况会严重影响他们校园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当代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负面因素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正在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从“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型。伴随着社会新特质出现,我国人际关系结构正在从以情感为纽带向以理性为轴心的人际关系结构所转变。由于社会转化还没有完结,在人际交往中发生规范断层,人际关系领域就出现感动和伤痛并存,谴责和反思交织、传统与现在并存的图景。社会出现很多道德冷漠现象,“突破了血缘、地缘关系的人际交往却陷入了一个悖论,即本来应该随着交往范围扩大的交往对象和交往频率没有随之增加,社会关系变得更加松散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走向了疏离化。”在疏离化人际交往的范式使社会成员的道德责任感式微,导致道德漠视的风险。“Weiser认为互联网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场所,它已经引起了交往和人际行为的一场革命。”由于人际交往成本低、交往效率高、交往速度快等优点,网络社交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往方式,并对此产生依赖心理,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传统交往方式和网络交往方式关系。
(二)高校人际交往教育实效性差
我国一直重视素质教育,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内容被窄化,重智育轻德体美劳教育,助长了人文教育边缘化。人文素质教育是如何处理人本身的情感、意志问题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果人文素质教育缺失,非常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必定影响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侧重于知识传授,分数成为唯一的指挥棒。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和学生无暇顾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高校虽然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开展,但是大部分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差,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首先,教学内容有很大提升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到,原因在于内容不适应他们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交友需要强烈。他们积极扩大交往范围,增进与他人的信息、情感互动,非常愿意接受关于人际交往教育。但是我国一部分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没有很好与时俱进,书本化、理论化,忽视人际交往情感培养和学生交往技巧和能力的提高。
其次,教学设置和方法上有很大提升空间。“两课”在很多高校是以公共课形式出现的,考试难度低保证出勤率、正常的作业完成外不存在挂科的现象。考核标准低学生重视程度也随之降低。并且“两课”教师数量少、任务重,相同章节的内容会给至少三四个班的学生授课,内容重复次数多及容易造成他们教学疲惫。
最后,高校利益诉求机制不健全也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利益诉求机制不健全,行政化倾向严重。学生问题累计得不到解决,直接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差。一些情绪和思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实际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引发的,所以仅仅靠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大学关系相对于社会关系而言还是相对简单的,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能引发一些问题。马加爵在杀害舍友之前因为舍友对他不太满意,心中怨恨由来已久;林森浩与黄洋因为生活琐事与黄洋公开不和,因为黄洋顺利读博产生嫉妒心理,因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引发小问题,如果较早关注,及时处理就不会导致事情发生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