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形成及应对策略
2018-11-14马晓楠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晓楠/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健康社会心态的意义
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以及行为倾向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社会心态。农民工属于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他们渴望成为城市居民并且融入城市,但与此同时又面临诸多的障碍和困惑,这种困惑也是社会心态的一种反应。大众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知始终维持在物质制度改革上,即对新生代农民工关怀仅限于物质层面。而缺乏对农民工精神层面与思想状态的关怀力度。正是因为少有人涉及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态状况,从而对其社会心态发展的内容、特点、表现方式缺乏客观科学的认知。
但无论就新生代农民工个体而言,还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培养良好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健康社会心态的培养将一面促使新生代农民工走向幸福与全面发展道路,一面又将促使城市向和谐现代化方推进;反之,不良心态则会打击降低农民工信心及积聚各类社会负面现象,甚至于阻碍城市社会发展进程。而在现今社会中,新生代农民工正普遍呈向市民化转变,但真正意义上的转换却并非外在身份的转变,而实质在于精神心态层面上的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心态的现状
现今社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态在诸多领域常处于困窘状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新生代农民工对安全、生理、社交、受人尊重以及自我价值等诸多方面皆存在客观现实的需求。这一系列需求也正涵括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多个方面。同时,新生代农民工所体现的需求也表现在他们的社会心态中,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态为其社会内在需求的表象,两者互为表里。而当代农民工社会心态可大致归为:生存感、安全感、参与感、归属感、公平感、尊重感、幸福感与自我实现感等多个方面。因而需从多个方面去认知其心态现状。
(一)心态上缺乏对当地的认同和归属感,且常处边缘状态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对爱情、友谊与亲密关系的渴望,其大多从本质上寻求与当地市民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但其往往于实际行为互动中止步不前,常常形成因同一地区、同一工作范围或具血缘亲属关系的人员往来频繁。由此加剧新生代农民工对当地的疏离感与排斥感,同时造成该群体常处边缘孤独状态。
(二)生存压力过重导致消极心态
因新生代农民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其实际收入不仅低于城市居民,又低低于传统农民工收入,且日常生存支出超过其有限收入,因而极大限制了其改善生存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造成农民工生活质量普遍较低现象。这一生存现状压迫促使新生代农民工长处于无奈与压抑心态。
(三)缺乏自我实现感与尊严感
青年农民工较传统农民工,前者有极强的尊严感与自我实现意识。但其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尊严感与自我实现感与理想中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促使青年农民工形成迷茫、无助的复杂心态。
三、新生社会心态的策略
(一)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心态的关注,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解决青年农民工社会心态问题,除关注物质层面外,还应关注其精神层面的需求。可针对性的建立一良好社会心理疏导机制以切实解决新生农民工社会心态问题。可着重该群体归属感差、高生活压力和焦虑感及心理失衡等症状,通过心理疏导方式,促使其消极心态向健康心态的发展,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完善社会制度环境,提供一良好生存发展空间
不断完善的诸如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等社会公平体制,以创造公平健康的制度环境,这是促使新生代农民工的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的根本保障。
(三)创建并健全农民工心态倾诉机制
提供一健全的诉求表达机制、心声需求的渠道,有利于社会更好的了解青年农民工的社会心态与实际心声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弱势群体的新生农民工常因诉求渠道不畅导致权益受损甚至于严重阻碍。因而需全面落实公民言论自由的方针,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等权利。此外,还应注重提高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表达能力,扩展其表达渠道,凸显其内在需求,使其成为有力量、高水准的言论,从而构建一真正宽松、公正、和谐与开放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新生代农民工心态问题所呈现的复杂心态及其常处的尴尬困窘的境态,正是对现今社会城市化发展与青年农民工必然市民化的显著体现。在这一现状下,新生农民工的诸多内心需求无法获得充分实现。同时,对该强烈的内心需求若置之不理或未根除,不仅对个体发展起阻碍消极作用,而且长此以往的焦虑、失望等负面情绪将成为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沉疴旧疾。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下的心态问题应从应从整体性出发,且需政府政策及制度的制定、社会相关机构的研讨以及充分发挥青年农民工诉求意识的自主性等多方共同合作,最终促使新生农民工心态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