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11-14桂林市中山中学
■吴 蔚/桂林市中山中学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出台背景
近几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越来越关心行政事业单位信息披露的程度和内容。然而与企业内部控制相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稍有不足,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对滞后,为此财政部陆续颁布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文件并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该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实施,共六章六十五条,具体包括总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附则等内容,《内部控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将以此为依据更加规范,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各个单位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来有效防范舞弊和错误的发生,减少腐败现象,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更好的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建立的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工作建设滞后,内部控制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普及性不强,部分领导没有真正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仅仅将内部控制作为财务部门的一项工作,因而内部控制的实行大打折扣。在加上相对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国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出台了很多配套的制度和管理办法,导致单位领导普遍认为如何合法、合规格的使用资金才是单位财务管理的重点从而忽视了单位内部风险控制工作。以至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经济事项的决策与执行没有机制的制约监督,执行力较弱;审批控制流程不明确或者过于简单,只注重事后效果不注重事前风险防范等等,因此提高领导的管理水平并强化其内部控制的意识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内部监督机构设置不到位,独立性不强
目前,我国大多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事业单位并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者虽然设立了内部监督机构,但监督人员专业性水平不高、独立性不强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一般不是很理想。内部审计强调独立性,但实际上内部审计部门往往由于行政命令受控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同时还要履行内部监督的职责。这种状态下使得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和评价结果也缺乏权威性,使得内审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使得内部控制体系弱化。
(三)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流程是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识别风险点,然后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制定风险控制方法并监督执行,将风险降低到行政事业单位可承受的合理水平。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评估体系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和风险评估机制缺失两方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转在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同样会面临各种可能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因此他并不是无风险的。但是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认为自身没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没有产生生产经营风险,从而忽视了行政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其他风险,导致其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的问题,例如,忽视社会公信力丧失的风险、不重视贪污舞弊的风险、忽略工作效率低下的风险等等。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若干建议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内部控制能否有效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待内部控制的态度。因此,要增强单位内部控制意识,首要的就是要增强单位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开展专门针对对内部控制的培训会并要求单位负责人参加,使其充分意识到到开展内部控制的重性,以便单位更好地组织开展此项工作,并把这项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中,在日后的工作中带领全体员工更好的学习、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与此同时,内部控制也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活动,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应当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在职工中开展各类培训会、播放宣传画册、宣传片等教育形式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构建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全体员工共同树立起正确的内部控制理念,不再将内部控制仅仅视为财务部门内部的工作。同时也可建立奖惩机制,对积极参与内控的员工给予奖励,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单位之上而下全面推行内部控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二)设计落实控制活动
长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离不开有效的组织控制活动,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在设计有效的控制活动时应当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和属性,有针对性地设计使用,使控制活动真正发挥效用。例如:不相容岗位的分离。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合理的设计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确保不相容岗位分离,并且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这样做能够起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作用,更好的预防腐败;设立内部授权审批制度。单位应当以书面的形式确立岗位职责、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对“三重一大”的经济业务建立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归口管理。即对单位的每一项经济活动确立牵头部门和联络员,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和监控,将具体的责任落到具体的负责人头上,防止各部门相互推卸责任;加大预算控制。预算作为一种约束,规范并制约单位的经济活动,单位的经济业务要先预算、后计划、再实施的流程,不得随意调整预算。
(三)完善内部监督机构的建设
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离不开长效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起必要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制度,并且保证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内部控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尽快解决,进一步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同时完善如外部中介机构等外部监督机制,内外形成合力,共同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促使内部控制制度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本文介绍了我国内部控制出台的背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实际角度出发提出了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和对策。内部控制必须从本单位的实际工作角度出发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J].内控与审计,2014(01).
[2]李玉玲.初探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财经界,2014(77).
[3]白雪迪,张庆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问题与建议[J].中国内部审计,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