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具体构建模式的研究
2018-11-14■/
■ /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接班人,是思想进步的青年团体,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而其中的大学生党员,更是高校大学生中的精英部分。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的构建,为高校大学生基础党建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和目标,为保持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提供了重要保障,有效推进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教育的深刻内涵。
一、当前大学生党员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入党动机不够明确
有些大学生属于追求自身利益型:把入党动机与自身的发展联系到一起,甚至其中不乏同学将入党与今后找工作、考取国家公务员等利益紧密的联系到一起;有些同学属于随波逐流型:身边大多数同学都写了入党申请书,自己也就跟着写了。入党动机的不明确性将不利于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党员,也不利于大学生党员未来贡献祖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二)入党后出现消极懈怠的情绪
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出现的精神懈怠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有些学生党员出现对工作不积极不热情的情况,特别是一些毕业班的大学生党员,普遍认为即将毕业,容易出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去做,与自身利益无关的事情则少做或不做的现象。这些不良风气,会在大学生党员队伍甚至全体大学生群体中起到不良的作用。
(三)先锋模范作用弱化
大学生党员应是学生中的思想的先锋、工作的典范、学习的榜样、生活的表率,但是现在很多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不能自觉发挥自己的积极地作用,也不能帮助自己身边的同学共同进步。有些学生党员甚至认为大学生党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工作和学习中,不能自觉按照一名合格的党员来严格要求自己,使得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弱化。
二、具体构建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的模式
实施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以“五个显著提升”为建设目标:思想政治素质显著提升、道德品行素质显著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工作能力素质显著提升、身体心理素质显著提升,努力把大学生党员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建立一个党员发展和教育的科学工程体系。
(一)显著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政治思想是前提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在实现构建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的过程中,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继续教育不容忽视,以理论学习为基础,提高思政水平,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立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党员的后续教育管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
(二)显著提升道德品行素质:道德品质是重要保障
道德品质的转变、升华,是检验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党员成长道路上的重要精神指标。当下的大学生多为90后,受生活背景、教育背景不同的影响,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而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党员,必须是具有忠诚、担当、谦逊、奉献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此在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的构建中,对于大学生党员的道德品质素质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三)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学习成绩是关键因素
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事业合格建设者的必然要求。在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着力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创新精神,要求他们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注重提高人文素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将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创新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工作能力素质显著提升:工作能力是重要指标
能够较好地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是大学生党员工作能力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党员在工作中要做到态度认真严谨、责任心强、工作踏实有效、集体观念强,能主动参与班级学风班风建设,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此外,学生党员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大学生党员只有经历了更多的磨炼,才有利于塑造出工作有思路、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主动积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五)身体心理素质显著提升:身心健康是基础条件
强健的体质是适应工作强度的基本需要,是实现一切工作的基本条件,充沛的精力,敏捷的反应是健康体质的具体表現。心理素质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格和心理,是大学生党员身体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构建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党员身体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中,两者共同影响着学生党员培养的效果,它们都对人才的活动起着重要调控的作用,特别是解决用难的、克服挫折时显得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