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有效应对
2018-11-14■/
■ /
哈尔滨市马家沟小学校
小学教育阶段学业压力比较大,更多的教育关注点都放在知识教育和学习能力培养上,往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1]。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问题,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优化提升,帮助学生构建健全的思想认知体系。
一、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心理教育理念缺乏创新
作为小学心理健康课堂的引领者,教师本身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在传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忽视了创新的重要意义,固守传统的模式,用管理的理念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较为压抑,学生很难融入到知识体系中来[2]。如果不能有效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学生的思想将受到限制,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养成,最终也将导致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作为教师,要想实现新课程教育改革目标,首先要从自身理念入手,夯实教育改革基础,让理念创新成为课堂改革的有效支撑,循序渐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进程。
(二)学生呈现出新的思想特点
在传统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较少,对于社会认知和理解也相对较为单一,所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较容易开展。但是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来临,当代学生接触社会较早,通过网络等信息载体获取大量信息,对于传统的教育活动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有着自身独特的想法和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一刀切”式的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为学生构建生活化教育路径,对于实现教育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落后
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多老师坚持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流程缺乏足够的创新性,按照传统灌输式方式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很难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很多教育理念和思维也无法融入到课堂,通过组织新型教育模式,让学生通过多元互动的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提高综合教育效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3]。在实践中,有待教师深入探索,从组织结构创新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基于此,寻求现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组织模式,是实现课程效果优化的保障和关键。
二、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
(一)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落实生本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提升教育策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不同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过程中找到认同感,提升学生实践体会,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知上的障碍和困难,实现新时代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二)注重结合学生的关注热点
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现代学生有着自己的关注热点,选取好的教育切入点,能够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提升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纳程度,共同构建教育体系,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能找到学生的关注点,提升自身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在下一步教育当中,也能做到有的放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水平,满足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效能。
(三)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为了避免老师僵化的教育模式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中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老师应仔细剖析小学学生的脾气秉性和学习状况,依据学生的学习底子、学习能力以及领会程度的差距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核心位置,学生应在老师指引下,独立自主学习,积极作答题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值得注意的是,老师还应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勤于思考,用于解决心理健康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增强。
(四)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很多教师结束高校的学习生活后,直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行业,虽然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是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在教育过程中,由于不能结合实践,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就不够直观,容易影响到教育效果。对此,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对于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特点,特别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尊重学生意愿,践行生本理念,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大而空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