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艺术教育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艺术

■/

广州工商学院

一、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从中国先秦时期和古希腊开始,人类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艺术的本质特征,给艺术下的定义已有上百种,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者“再现说”。根据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也随之产生了其他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但一直都未对艺术的本质做出明确的定论。直到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才澄清了在艺术本质这个问题上之前产生的众多说法中的许多片面认识和观点。艺术生产理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审美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即主体(社会的人)与客体(自然界)漫长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可具体到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的结果。艺术生产理论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出发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精神生产。它对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这是艺术史乃至美学史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基于艺术是实践基础上审美主客体的统一这一本质,我们不难想象艺术必然就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形象性是艺术的最主要的基本特征,艺术不像社会科学、哲学以概念的、抽象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生动感人、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当然,不同的艺术门类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欣赏着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门类的艺术形象,与此不同的是,文学、音乐等门类艺术欣赏着必须通过语言、音响等媒介间接地感受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就决定了艺术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这种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上,还体现在艺术欣赏上。其次,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更是真、善、美的结晶。从以上艺术的本质看来,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艺术中的“真”并非指生活的真实,而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性劳动提炼和加工出来的艺术真实,即化“真”为“美”,艺术中的“善”也并非指道德说教,而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即化“善”为“美”。基于当代高校德育是使人向真、善、美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不难看出,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这一特征对当代高校的德育尤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艺术教育与德育的概述

艺术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和西方古希腊时期艺术教育就出现了端倪。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随之的精神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日益提高,因此,艺术教育引起了人们紧密的关注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即美育的核心,它承担着开启人的理解力、创造力、感知力、想象力,使人们的真情实感得到和谐发展的重任。简而言之,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也完全和当代高校德育的目标是一拍即合的。

我们理解德育从两个面来理解,广义的德育是指一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主要包括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而狭义的德育只专指学校德育,简单概括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品德的活动。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古老历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德育可以说是贯穿其中,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智慧的人类在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同时也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优秀的传统美德和完整的礼仪制度,一直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崇尚道德,礼仪之邦”。《礼记》记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诗》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礼”指根据当时的社会存在而制定的制度,是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根据制度内容形成的一套完整又系统的程序,这种礼仪制度对现在的社会发展也起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乃至适用至今,古老的中华民族一直以礼仪作为道德行为的准则,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中华传统美德包含着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精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精神追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艺术教育与高校德育的关系

通过上文对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教育以及德育的概述,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教育和高校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首先,艺术教育和高校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艺术教育不仅为受教育者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总而言之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在“立德树人”的目标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德育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陶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因此,艺术教育与德育有着想通之处,都关系到人的道德风尚、自我修养和精神面貌,都启迪着人的情感,作用于人的心灵,最终培养出真善美全面发展的人。

其次,德育主要表现为道德品质的培养,艺术教育与高校德育的关系我们可以具体落实到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上。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表现在艺术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思想性、内在意蕴等都是依据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伦理道德思想体现出来,它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人们的道德生活就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歌剧《茶花女》、戏曲《秦香莲》、绘画《清明上河图》等都反映出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人物的道德情感和行为。道德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家的道德观和世界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艺术源于生活又是艺术家在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艺术作品必然融入艺术家自己的道德烙印。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的道德教育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因此,它对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优秀的艺术作品总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如屈原的《离骚》这部作品至今都受到无数仁人志士的珍爱,作品里洋溢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激励和培育了一代代的民族英雄和忠贞之士。此外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对道德观念和社会道德意识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但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赞新历史阶段,还对道德观念和社会道德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艺术教育和高校德育是相互存在、相互促进的。艺术教育能促进德育功能的实现。采用单纯的道德说教进行德育必然是机械的、僵化的,不但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引起学生的抵制和反感,还会摧残他们与身俱来的美好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遭到扼杀。而艺术教育通过生动鲜明、富于情感的艺术形象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这样不仅使学生热情高涨觉得生动有趣,而且会使学生从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从而打动和唤醒学生的心灵,使道德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德育也能促使艺术教育更好的往道德方向发展。艺术有了德育的指导,艺术教育会更加具有道德标志和道德方向,会真正走向真、善、美,艺术教育的效果会更加突出。

四、艺术教育对高校德育的促进作用

艺术的社会功能有很多,但主要的三种功能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其中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是相对尤为突出和重要的。古今中外的教育家、艺术家、教育家都非常注重审美教育作用,重视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道德修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席勒认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可见,只有审美才是人实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审美状态会影响人的道德水平。而根据上文提示得知,艺术具有审美性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并且艺术教育在审美教育中也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因此,艺术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随着社会大工业的快速发展,职业等级的严格区别和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加上西方有一些具有弊端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纷纷融入,这样一来,导致社会和个人、个人本身产生了严重的人性分裂。这对我们大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严重阻碍了他们对人生世界观、价值观的思考。艺术教育通过教会学生对基本艺术知识的认识,让学生受艺术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对艺术产生一定的兴趣,使他们在感受和欣赏艺术中美的成分的同事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判断善恶、明辨是非的能力。与此同时,还需让学生经常参加艺术活动,让他们对艺术有个直观的体验,这样学生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人生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发生深刻的变化。

另一方面,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艺术教育中有大量的爱国主义素材,这些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素材不仅使大学生在受艺术教育时得到启发、受到熏陶,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和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的热情。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为祖国的未来团结一心、奋勇前进的必胜信念和磅礴气势,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每当乐曲响起时,内心如热血沸腾一般充满着力量和激动。雕塑艺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进去的入口便有很多雕塑像,每一个雕像都是南京大屠杀中的历史证明,艺术家对每座雕像都刻画的栩栩如生,每每都会给人一种沉痛、震撼的感受。其中有一个雕像给人印象特别深刻,一个孩子与母亲的生离死别,残酷的日本士兵将母女两个的手狠狠地拽开,这时,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孩子的哭声和母亲撕心裂肺的悲痛。感受到这一切必然会引起我们的沉思:我们不是纠结于历史而是要勿忘历史勿忘国耻,我们一定要奋发图强,追求科学文化知识,我们中华民族一定要强大起来,因为,落后就要挨打。

除此之外,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很多学生由于感情受挫、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学业繁重、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产生焦虑情绪,严重的还会出现抑郁现象,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产生非常不利的后果。而经过调查、研究证明,艺术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它能促使大脑得到休息,调节人的植物神经,帮助人们消除疲劳。另外,很多不健康的心理可以在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下得到缓解。如音乐,不同的音乐可以调节不同的心情,它通过音律、音调、音节表达出人内心深处的忧愁和欢乐、烦恼与幸福、焦躁与宁静,同样也能让人紧张的心理得到缓解,可以起到降压和镇静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们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去发展。

五、结语

综上来看,艺术教育对高校德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并起着积极性的作用,高校实施德育采用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更能提升德育的时效性。将形象的艺术美感融于抽象的德育知识之中,避免了传统德育的被动灌溉,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得到心灵的净化,道德情操到达新的境界,真正实现艺术道德化和德育的审美化。艺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体现了当代高校德育的精髓,因此,只有将艺术教育与高校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培养出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艺术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纸的艺术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