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教师工程实践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11-14■/
■ /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一、前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基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社会输出了大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当然,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亟待解决。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和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政策和办法。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就近几年重庆地区应用技术大学教师工程实践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路径。
二、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把控不严,盲目追求实践参与数量
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了解最新的行业信息和技术,并将所学所获运用到课堂中,这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根据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和发展定位,对于这一重大利好的师资培养形式,各大高校积极响应,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提升实践能力。但是,在初期,因经验和相应配套制度等存在不足,仅把工作重点放在让教职工入企业锻炼,对实践对象的资格审查、实践的目标设定、实践企业的甄选等环节的把控并不严格,导致出现实践效果不佳,实践没有针对性等问题。
(二)过程把控缺乏,实践效果不一
教师参加工程实践之后,一般是教师直接跟企业对接,自行去企业工作。学校方面对于教师在企业的表现、工作内容等具体情况并不是非常了解,多从其实践周志,实践单位开具的考核意见作为其实践表现依据。但不可避免有些实践人员不重视实践锻炼,为完成实践任务,去实践的单位是自己熟人或者亲戚朋友的企业,敷衍了事,不认真实践甚至不去实践,企业最终反馈给学校的考核结果为合格甚至优秀等情况的发生。所以,学校对实践具体的过程把控是缺乏的,于实践效果极为不利。
(三)实践后续跟踪不足,相应机制待完善
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归来,学校会组织相应的成果、经验分享交流会,同时对参加工程实践的教师进行相应地考核,这部分工作多集中在时间结束后的第一个月。但分享、交流、考核之后,并没有后续的跟踪服务。对于其实践结果是否作用于课堂,是否融入教学等并没有相应地机制进行跟踪,以检测工程实践的效果。另外,考核模式单一,对于实践时间较短的对象,多由二级学院自行组织,无第三方的参与,可量化的指标较少,考核结果和考核方式有待提高。
三、对策研究
(一)加强前期把控
首先,在青年教师申请参加前期,学校应对其实践资质进行审核。确定其是否缺乏实践能力,有无企业工作经验,实践目标是否明确可量化等,确保其有工程实践必要。其次,对教师申请实践的企业应进行甄选。了解该企业是否是校企合作对接单位,了解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和规模,了解企业与实践申请者的关系,了解企业与申请者的专业匹配度等。最后,学校需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真正的校企合作,共同商议合作方案,既让一线青年教师锻炼实践能力,也让企业对相关理论方面更加了解,实现共赢互惠。
(二)重视过程监管
学校在实践开始之初,应与企业商定好相应的管理办法,怎样考勤、在企业实践期间对实践对象如何考核等,双方联动,共同进行管理。如所在二级学院进行不定期、不定时地考勤以及人事部门进行不定期抽查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先进、科技的考勤手段,采取“钉钉”软件手机发送考勤情况等,加强工程实践期间人员的考勤管理,真实地反映工程实践的实效性和真实性。另外,二级学院应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定期对实践中的教职工共进行走访并提供专业支持,了解其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进行专业督导。如初入企业的不适应、焦虑,所学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的差异,专业上的困惑等等。
(三)健全考核跟踪制度
首先,考核小组需完善。单一的二级学院考评是不够的,学校人事部门、实践企业甚至校外的行业专家都应该是考核小组的重要构成。其次,考核指标应可操作性强。单一的量化考核指标或者非量化考核指标都是不科学合理的,应将二者有机结合,既有刚性的要求,亦有灵活的操作空间。最后,建立完善的跟踪制度。可开设专项的工程实践课题,组成科学合理的研究队伍,对如何将工程实践成果作用于教学进行研究。同时,二级学院应做好成果管理工作,整合教师们的实践成果,并共享给学院相关教师,让未参加或者未来得及参加的教师也能够及时地了解了行业需求,明确了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关联,从实践成果中获得大量鲜活的教学素材,也可从中寻找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思路。让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也能够渗透一线行业信息、最新专业技术及相关经验,把行业现状和特点如实地展现给学生,拓展学生眼界,丰富教学内容。
(四)完善配套制度
教职工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不管是最初的实践平台搭建,实践中期的校企过程管理,还是实践结束后的考核、奖励、跟踪运用等等,都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出台相应的办法对此进行保障,确保此项工作的落地落实,保证实践效果,以真正达到校企共育、合作共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