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继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18-11-14■/
■ /
贵阳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我国在1978年恢复高考之初,由于国家当时的贫弱,教育资源的局限,招生名额有限,能够通过全国高考的学生凤毛麟角,考虑到国家经济发展对于知识型技术型人才的需要,同时面对广大社会青年旺盛的求学欲望,高等院校函授、夜大、电大等成人继续教育应运而生。
高等院校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从开办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期间为国家经济发展培训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是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帮助没能进入全日制高等教育序列的同学圆了大学梦。继续教育的学生从十几岁到几十岁不等,来自各行各业,就读继续教育的目的和动机也不一而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历需求。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随之,引发了整个经济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重视,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员在就业、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极大地刺激了全社会的学历为导向的求学需求。近年来,在一些单位对专业对口的学历也有要求,使得一部分同学是已经取得了本科学历的学生,来获取第二专业的学历/学位。
第二,求知需求。由于高考制度的限定,使得一部分有求知欲望的学生不能进入高等院校这座象牙塔,但对知识的渴求,促使这一部分人通过电大、夜大、自考、网络教育等形式,参加成人大专、本科学历层次的学习,更有一些专业不对口的同学,通过继续教育的渠道,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求知若渴的他们在继续教育体系中,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教育。
第三,梦想需求。我们看到在继续教育序列的学生中,也有一部分既不是为了取得一纸文凭,也不是工作生活中的知识,他们只是为了圆自己一个大学梦,或者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一个生活方式。德鲁克说他每三年要学习一个新的专业,在我们的继续教育体系里,也不乏这样积极求取新知的人。
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经过这近四十年的发展,一直作为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所以一直受到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影响。这期间影响最大的就是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简单来说即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进入2008年后,教育部表示1999年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并逐渐控制扩招比例,但在2009年环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教育部又开始加大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调节。2012年4月,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至此大规模的高等院校扩招告一段落。
但恰恰是从2012年起,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招生规模在持续增长之后,出现了下降趋势。这个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这一下降趋势一直在持续中,这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思考,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问题出在了哪里,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呢?
首先,从市场的角度看,是总体生源数量的下降。一方面连续十四年的高校扩招直接导致了生源的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学历需求人口的降低;又一方面,是人们观念意识的变化,不再盲目地追求高文凭,除国家公务序列和事业单位外,创业或就业中文凭不再被格外看重,能力重于学历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这三个方面都导致“学历需求”型的学生生源数下降。
其次,从办学的主体看,各高校的办学意愿也在逐年下降。一方面,各公办高校越来越重视迎检评估、升本申硕等工作,继续教育由于其难于管理的特性,使得各办学高校都在主动压缩办学规模,以免影响其审核评估等主要工作。另一方面,本科高校过度扩招造成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师资力量不足,很难抽出精力来保证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也在客观上制约着继续教育的发展。
最后,从办学的效果看,继续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教材、课件,这是一笔非常可贵的财富,具备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但面对知识更新快,学生对教学的要求高等现实情况,继续教育在教学效果上越来越力不从心,社会对于继续教育序列的学生的能力水平认可度不高,反过来也削弱了继续教育对于“求知型”学生的吸引力。这些学生纷纷选择转向社会上各种价格不菲的技能培训。
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每一种新科技的出现,随之而来的都是崭新的行业和机遇,大企业越来越多地被小企业打败,传统金融所受到的冲突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未来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最先进的知识,谁就拥有了决胜权!
人们对一带一路、对亚投行、对大数据、对互联网+等新名词、高新科技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他们知道机会就在身边,他们感觉到发展的滚滚洪流。政府找到我们,请我们为地方经济的建设培训人才,学员找到我们,希望得到最新的、最系统的新知,他们需要学习,否则他们就会被发展无情的抛弃!于是,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传统继续教育的衰落,另一方面是新的机遇的挑战!
高等院校事业单位改革在即,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意识到在不久的将来,继续教育学院在院校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该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第一,梳理好自身的办学定位,立足经济发展,精准定位培养目标。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教育事业,一方面全面提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面,另一方面加大中专职业类学校的投入力度,努力培训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继续教育面对的是在职人员,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是办好继续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会是什么?”这是德鲁克要求教育机构必须自己回答的问题。我们应独具使命,并因此独具特色,我们不是全日制的学校,也不是职业培训学校,那我们是什么?我们将怎样吸引到属于我们的学生,我们将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就感,并为某一领域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第二,打破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壁垒。一直以来各继续教育学院的部门设置都把学历教育与培训分开,因为通常他们面对的是不同的群体,但这样做是不符合时代特征的。学历教育的学生,无论是“学历需求型”还是“求知需求型”,都希望能获得更加贴近工作的知识和教育,将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结合起来,能更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就象我国的军队改制,由原来的陆、海、空改为现在的五大战区,以应对以联合作战为特色的未来战争。组织机构是为组织的战略服务的,过去的组织形式在未来将成为一种障碍,因为它不但没有形成合力,还自发地建立了壁垒。
第三,打破校际办学壁垒,整合优质资源。因为蒂姆·伯纳斯·李等科学家在发明了万维网后,他们深刻地知道这对于世界的意义,所以他们放弃了万维网的版权,让当今世界的人们可以如此便捷地使用互联网。幕课、网易公开课等也因此能够提供大量的优秀资源供人们学习。在美国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再平常不过,他们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也给学生以根据需要选择更加合适更感兴趣的课程的机会。中国是一个大国,教学资源丰富,如果能实现共享,既不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可为学员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更促进各高校,各位老师形成自己的特色,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发挥新科技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平台作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都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一方面在线学习成本越来越低,资源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对学员学习情况的把握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来提供支撑,更好地辅导和支持学员的学习;再一方面,VR(虚拟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必将为继续教育的实训课程带来新的发展。如果各高校继续教育平台的互联互通能够实现的话,也必将强化以上这些功能;又如果这个互联互通的平台能够同时向社会培训机构开放,相信更会增加其集聚效应。
第五,兼顾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目前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都以各种形式或多或少地承担着在职培训工作(通常为非学历教育),这些培训主要是与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认证培训,或职业资格培训。这些培训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极少数继续教育学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专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继续教育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种办学很值得学习和借鉴。不停变幻培训内容,没有主要的培训特色,将是继续教育后劲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各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可根据地方经济特色,以及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如行业热点等),再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摸索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学院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专业师资队伍和兼职师资队伍相结合,创建特色专业。过去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通常由各教学学院完成,培训工作或整合校内资源或整合校外资源,继续教育学院本院更象是一个招生机构或者是职能部门,往往并无教学资源,这与未来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极不相符。继续教育学院需要清晰定位,办出特色,那么就应该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师资资源!兼职师资队伍无法支撑办学特色的形成,术业有专攻,知识经济需要专业、专注,社会发展人们会越来越理性,浅尝辄止的办学迟早会被湮灭。
第七,尝试建立以动手能力为主的毕业考核机制。我国古代分文科状元和理科状元,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确实有些学生只对动手的事物感兴趣,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化是不合理的,必须予以革除,让那些动手能力强的人也能得到相应的认可,是对人才的尊重。新的继续教育需要新的评价方法。毛主席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居一格降人才。”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补充,是全民教育的平台,是终身学习的基地,我们的办学,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不居一格,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更好地挑选和评价人才。
教育是大国之根本。国家提倡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继续教育承担着格外重要的责任,做好自身办学定位,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对社会和学生负责态度办好继续教育是新时代赋予继续教育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