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探究
2018-11-14■/
■ /
伊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责任感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品德,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的利己价值,而且具有现实的利他价值。尽管社会责任的存在是客观的,但社会责任感的产生却是认知、认同和行为三阶段共同协调发展的主观心理过程。所以,高校可在社会责任感生成的具体阶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培养路径,以达到提升社会责任感的预期效果。
一、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晓之以理
认知,是个体情感形成的初始阶段,对于个体情感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责任认知是指人们对自身对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的理性认识,以及对是否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最终承担结果的感知和评判[1]。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认知的培养可从基本理论、多种媒介、分层教学三方面开展,进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与感悟。
(一)以基本理论巩固社会责任认知
个体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科学认知通常不能够通过个体自身获得,必须要有外力加以引导,而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外力更多的来自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灌输”原则,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责任意识和内容传递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激发社会责任感的兴趣,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进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融为一体,使学习和理解达到更深层次,形成正确的观念。总之,针对大学生的兴趣在理论灌输的的基础之上着重开展师生共同参与和学习的互动教学,以全面提升和巩固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的认知。
(二)以多种媒介深化社会责任认知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不仅需要依靠理论知识的讲解,还需依靠相关德育内容的配合,以加深他们对其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可借助国情与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客观了解和分析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状况与水平,使大学生既有奉献祖国的理念,又有处理问题的担当;借助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以集体主义为主的价值取向,并将个人目标与行为同社会整体利益与发展相结合;借助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致力于提升自我的社会意义,并主动将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有机结合,并使之成为自己社会行为的内驱力。
(三)以针对教学提升社会责任认知
针对学生不同学段采取对应的社会责任认知教学手段。低年级的大学生更多处在校园生活之中,对社会责任的认知需求较为被动。因此,教师在培养时应侧重于通过社会责任感多样的理论教学以引导他们对其积极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课后的各类考核方式以巩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基础的认知,从而确保他们形成正确而完备的社会责任理论系统。高学段的学生随着实践锻炼机会的增多,对其的认知需求较为主动。基于此,教师在引导教育时应侧重于通过深入的理论教学以提升个体对社会责任客观的分析,通过丰富的方式方法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直接而全面的吸收。
二、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动之以情
认同,是基于认知之上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个体行为选择和行为结果与个体需要保持一致。社会责任认同就是大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心理情感体验,它不仅包括学生对社会责任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包括对以此为指导的行为选择和结果与内心需要相符合的情感体验。[2]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的培养可从实践活动、角色体验、正反激励三方面开展,进而促进学生的情感认同。
(一)以实践活动内化社会责任认同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为其责任认知内化为高度的责任认同服务的,这种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组织性,它本身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3]教师可通过激励学生参与调查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更多地了解社会现实,把握基本国情,进而能够科学的看待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本质和问题,从而产生为国家和社会尽我所能的责任心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专业特点设计实践活动,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特长发挥其功能,为社会创造成果、做出贡献,从而加深其对社会责任的情感;教师可带领学生认真做好实践总结工作,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对社会责任感形成深刻且长久的认识,进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同。
(二)以角色体验深化社会责任认同
角色体验主要是通过让大学生担任特定情境下的社会角色,体验这一角色的心理及处事方式,使大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养成态度和建立情感的责任教育。[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生活情境为大学生设定不同的社会角色,使大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体验过程中对所担责任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在情感上产生高度的认同;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可对大学生所扮角色的责任承担状况开展讨论,以大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不同的评价方法来评选出社会责任突出的同学给予肯定和奖励,对社会责任淡薄的学生给予教育与引导,从而深化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感悟。
(三)以正反激励提升社会责任认同
正反激励可从不同侧面强化和提升学生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心理情感体验。教师可通过夸奖和表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大学生,使他们内心产生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热切而持续履行社会责任的情感;教师可通过批评和教育未履行社会责任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大学生,使他们内心产生自责感与愧疚感,从而引导他们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认同。虽然正反激励都可在情感上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教师应多采取正面鼓励为主,因为正向的激励不仅能够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同,还能将社会责任教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自我的内在要求,从而养成自我教育和监督的良好习惯。
三、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导之以行
从认知到认同,最终都要具体到行为上,才能体现出教育效果。行为,是观念的外化,主要表现在行为选择上。社会责任行为,指个体基于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以及认同,进而以内化的观念指导自身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选择,并使这种行为选择与社会要求保持一致。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行为的培养可从榜样行为、教师行为、行为制度三方面开展,进而引导大学生主动的承担和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
(一)以榜样行为促进社会责任行为
一个人若是做出某种正面行为,他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地影响,进而引导人们做出利他主义的行为。教师可在大学生身边树立社会责任行为优良的榜样,通过社会责任榜样行为的宣传和表彰,不断地感染大学生在心理上形成社会责任行为效仿的意愿。教师可选取具有典型性、感染性、思想性和专项性等多方面的榜样,从而使榜样的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更为显著。而当大学生开始在心理效仿榜样的行为方法与模式时,则意味着大学生已经逐渐将榜样的社会责任行为纳入自己的行为体系之中,大学生自身也在社会责任行为的建立和实施的过程中成为了他人的榜样,以此相传,榜样的作用将得以延续和发挥。
(二)以教师行为引领社会责任行为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格品质也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这是由于教师的情感魅力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之学生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向师性,所以,教师需注重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为选择。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以自身行为感化学生,进而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社会责任行为。如果教师教育学生要有热爱祖国、奉献社会、关爱集体、帮助他人等行为,而自己却未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会起到消极的行为示范,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只有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积极履行自身责任和义务,才能充分发挥导向功能,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社会责任行为的形成。
(三)以制度建设保障社会责任行为
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社会责任行为制度体系的建立,将极大的提升社会责任行为的权威性,从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高校可首先建立社会责任行为测评制度,即通过制定社会责任行为测评表,并将测评成绩纳入期末成绩的考核等综合评审之中,从而使大学生从内心重视社会责任行为的履行;建立社会责任行为监察制度,即通过监察大学生社会责任行为的实际情况,对未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大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及时的纠正他们不良的社会责任行为;建立社会责任行为奖惩制度,即通过对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大学生进行表彰,对敷衍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大学生进行批评,从而凭借制度的威慑力来促进大学生形成持久的社会责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