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
——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
2018-11-14■/
■ /
上海海关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首先源于对历史文化的自信,根基深厚方言自信。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源地、辐射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发展根基、特色标签[1],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新时期下推动高校文化建设、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实现高校内涵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意义非凡。
一、校史文化的基本认识
(一)校史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校史,简而言之就是学校的办学历史。它是一所学校传承与发展的根基,是一所学校开建、发展、壮大、改革和现代化的历史轨迹的真实记录。高校校史文化就是高校自办学以来,以校园历史为根基,所创造和衍生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高校的历史沿革、办学传统、教学理念、杰出人物、优秀事迹、校史景观、校园精神、校园特色、校园风气等。
作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发展根据和特色标签,离开了校史文化,校园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历史文化的要求与总结。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理应牢记办学历史,紧抓校史文化建设,充分凝练学校血脉,以史育人、鉴人、励人,推动学校整体发展,实现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二)校史文化的作用
1、传承历史,丰富内涵
校史以史料和史实为依据,真实地记录了学校壮大的历程、发展的曲折和取得的成就等[2],校史文化则以多种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传承了校史的精髓、丰富了校史的内涵、展现了校史的魅力,使其能够得到进一步弘扬与创新。高校唯有传承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能永立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潮头。
2、思想引导,教化育人
高校校史文化包括高校的历史沿革、办学传统、教学理念、杰出人物、优秀事迹、校史景观、校园精神、校园特色、校园风气等内容,它始终贯穿在每一位学子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始终贯穿在每一位教职工从开始进校工作到退休的全过程,始终以正本清源净化校园、弘扬校园正能量的方式,保持对师生员工的思想引领,并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凝聚力量,激励师生
通过合理有效的校史教育与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史文化能够强有力地凝聚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力量,使校园精神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广大教职工对校园的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激发大家对学校不断壮大与进步的美好憧憬,激励大家刻苦努力、积极进取、奋勇向前,从而推动学校有力有序向前发展。
二、校史文化建设的背景与现状及其遇到的问题
(一)校史文化建设的背景与现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我国高校迅速掀起了文化建设的新浪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各高校的焦点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各高校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育人和建设的全方面、全过程成为一个新命题。
在校园文化建设日趋重要的同时,校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有效地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也成为校园建设重点之一。目前国内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已经十分广泛而深入,对于校史文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发现,以“校园文化”为主题共有80923篇文献,以“校史文化”为主题则仅有723篇,其中博士、硕士论文仅有5篇;以“校园文化”为关键词共有36143篇,以“校史文化”为关键词则仅有114篇;以“校园文化”为篇名共有22806篇,以“校史文化”为篇名则仅有53篇;以“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篇名检索共有75篇,以“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篇名检索为0篇。在这些对于校史文化的研究中,更多的是着眼于校史文化的功能性探究,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着眼于校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则相对较少。由此可见,目前校史文化相对于校园文化来说,仍是学术研究和高校建设的薄弱环节,但已有作为,仍大有可为。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校史文化建设基本都已起步,并呈一片繁荣景象。大多数高校对校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挖掘、收集、整理、研究与利用,如上海交通大学依据其校史,先后出版了《三个世纪的跨越》、《江泽民和他的母校——上海交大》、《交大的文人校友》等优秀校史作品;条件允许的院校修建了以校史馆为主的各种校史景观,如南京大学的校史博物馆、上海海关学院的校史馆等;校史教育形式逐渐丰富多样,自2004年武汉大学开设“武大校史”选修课以来,陆续有四川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将校史教育引入课堂[3];数字化、网络化成为校史文化建设的新方向和着力点,如东南大学的校史馆网站、西南交通大学的“前沿网”等。各高校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校史文化传承与创新中遇到的问题
1、学校对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够重视
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校史文化,校园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部分高校没有清楚认识到校史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关键作用,在校园建设过程中,过度重视物质方面的建设,更多地着眼于修缮和扩大绿化,着眼于保持教学环境的整洁优美,着眼于完备学校的硬件设施,而没有注重强化学校的人文气息和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4],没有充分发挥校史文化思想引导、教化育人、凝聚力量、激励师生的巨大作用,容易导致校园精神不显、校园风气不佳。
2、校史人才队伍建设缺失
校史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传承与创新校史文化至关重要,但很多高校缺乏专门负责校史文化方面的老师,大多是由兼职老师负责,也未培养专门的学生团队,故而校史人才队伍缺失,校史文化藏于高阁。任何建设,都需要实践的积累和理论的创新,只有培养专业的教师与学生队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得校史文化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3、校史文化载体不足
校史文化载体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一所高校的校史文化氛围是否浓厚,如今很多院校都建立了校史馆,但其实很多利用率都不高,同时校园内缺乏其他的校史文化载体,如校训碑、校史文化长廊、校友墙、历史人物雕塑、校史文化产品等,这就使得校史文化束于高阁,也就不能充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难以发挥校史文化的巨大作用。
4、校史教育缺失、流于形式
校史教育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比第二课堂,第一课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知校爱校荣校”的情怀,然而目前国内校史教育以第二课堂为主,只有较少高校开展了第一课堂校史教育,而第二课堂的校史教育由于部分开展主体层次较低,以系部、团支部及其他学生组织主办,存在教育效果不明、量多而质差的情况,难以彰显校史精髓,容易流于形式。
三、校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档案馆与校史馆建设,夯实校史之基
校史档案不仅是校史文化的载体,更是校史弥足珍贵、不可替代的文化源泉。目前国内高校大都设有档案馆,配备了专门人员负责档案建设,但如果仅仅是粗略的收集校史档案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扩大收集范围,应该全方位、多层次地对相关重要校史资料进行收集或复制,不断丰富档案馆藏,同时规范档案馆管理,条件允许的高校还可以规划部署建立数字化校史档案库,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积累多年的校史资料以更便捷有效的方式提供给有需要的人士。
校史档案不能藏之高阁,而应该通过校史馆这个便捷窗口向师生员工和外界展示。因此在加强校史档案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校史馆建设。加强校史馆建设,一是要提高校史馆利用率,将校史馆更多地向师生职工和校外人士开放,提高校内师生员工对校史的认识,更有效地向校外人士宣传本校校史、弘扬校园精神;二是要拓展校史展览形式,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校史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建立网上校史馆,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有效的途径、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弘扬校史文化;三是要加强校史馆与档案馆的联系,及时对展示资料和实物进行更新与补充。
只有不断加强档案馆与校史馆建设,才能夯实校史之基,为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不竭动力。上海海关学院每一届新生入学后都会被安排分批次集体前往校史馆进行参观,在平时,校史馆也会作为一个重要窗口与接待平台,向前来学习培训的海关骨干和前来参观访问的外宾们展示上海海关学院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准军事化特色。
(二)设计与打造校园文化景观,彰显校史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景观作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校史文化内涵、弘扬校史精神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校园文化景观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全体师生员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于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与建设而言,它不应仅停留在细柳扶岸、假山喷泉、亭台楼阁等风雅层面,而应该追求更高的文化层次、更深的文化底蕴和更佳的文化效应,同时结合学校特色与学校精神统筹规划,从而实现点面结合的效果,发挥其涵文于景、以景化人的重要载体作用。
上海海关学院依托海关特色,在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强调国魂、关魂、校魂三魂合一,“校园活动中心”前陈列着“大飞”走私艇、“关魂石”,诠释海关人“为国把关”的不懈追求;宿舍楼旁的海关历史文化长廊和校史文化长廊展示了中国海关与关院的发展历程。这些校园文化景观,无不有力地向全体师生员工们传递着关院“致知、力行、慎独、忠诚”的校训精神。
(三)强化校史教育,凝聚思想情怀
校史文化的传承仅凭学生自主吸取与领悟是难以得其精髓的,更需要学校加强校史文化教育。学校方面,一是要积极开展校史教育第一课堂,组织编撰校史教材,培养专门的校史教育老师,开设校史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二是要有效开展校史教育第二课堂,以学生处或是团委为主办,领导学生组织、党团支部积极开展各种校史教育活动,如校史知识竞赛、校史征文比赛、校史演讲比赛、校史文化宣传周等。校史文化教育的作用就是将校史文化更加彰显,让校史知识深入人心,让校园精神引领校园,以校史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达到以史育人的效果,从而凝聚学子们的思想和力量,让校园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学子们对母校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上海海关学院秉承海关特质,目前已经开设了《海关史》、《中国海关精神》等选修课,通过第一课堂的方式,向学子们传递与弘扬忠诚公正、兴关强国的新时代海关精神。
(四)综合运用各种新媒体工具,扩展校史文化展现渠道
传统的校史传播,往往容易把校史变成干巴巴的文字和简单的说教,使得校史对受众的吸引力不高。而新媒体则可以做到“声、色、影”齐聚,将校史原汁原味、生动形象地搬到屏幕上,增加校史的趣味性,给人更好的感官体验,如通过校史视频可以让人直观地感受校园的发展变迁,这样就更能吸引人,更能展现校史文化的魅力。此外,新媒体传播更为广泛便捷,在网络化环境下,学校应积极拓展校史传播的载体,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媒介,通过校史博客、校史微博、校史微信公众号、校史网站等多种渠道,随时随地开展校史宣传工作。
(五)开发校史文化创意产品,彰显校园文化独特魅力
校史文化创意产品以产品为载体,融入个人创意,承载校史文化。目前,党和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号召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高校积极响应,对“双创”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对于广大大学生而言,开发校史文化创意产品既可以实现国家政策、市场经济、校史文化的有机结合,又可以彰显学校的文化魅力,推动校史文化传承与创新,光大母校。以产品为例,可以生产以校史为主题的DIY相册、礼品袋、马克杯、毛绒玩具、T恤衫等形式多样、富有文化内涵的创意产品。
上海海关学院“蓝黑肩关院熊”项目便以富含上海海关学院历史文化特色的戴有蓝肩章或黑肩章的毛绒小熊为创意产品进行创业,成绩斐然。目前,“关院小熊”已经走出上海海关学院,走进国内各大海关,名扬世界海关。
(六)建立或健全校史建设机构,系统开展校史文化建设
校史文化建设涵盖面广、工作量大、重要性强,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统筹规划,系统性开展校史文化建设[5]。档案馆和校史馆的建设与发展、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与打造、校史教育的开展与强化、校史文化宣传渠道的转移与拓展、校史文化创业的发展与支持,都需要建立一个组织机构来进行宏观的领导与调控,这样校史文化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长远发展,才能不断为校园注入生机与活力,促进学校的健康良性发展。
上海海关学院以党委宣传部为校史建设领导机构,下设学生组织“校园文化发展中心”,统一领导、双层次开展校史文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一致好评。
四、结语
校史文化不仅承载着学校的过去,它更深刻地启迪与昭示着未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校园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建好今天的校园。一所高校只有真正地传承好校史文化,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加以弘扬和创新,才能使校园精神之魂常在、文化之树常青,才真正能够薪火相传,茁壮成长,经久不衰,最终稳立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潮头,乃至成为世界学术的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