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创新与改革
2018-11-14■/
■ /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一、前言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整个校园的管理核心,相应的教学管理内容、管理体系等需要不断进行优化改革,否则整体教学质量将很难保证。为此,加强校级、院级管理权限的合理设置,优化二级学院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重要性
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是院校特点所决定的,会随高校规模不同而发生改变。当前院校办学的主体形式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需要分专业、分学科进行。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需要加强二级院校教学工作的优化,提高其专业能力、学术水平。再者,对于人才培养型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业学术建设均十分重要,当前二级院校管理中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解决,这对整个教学体制的改革和优化具有决定性影响。
三、二级学院管理现存问题
一是自主权不足。对于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机构而言,学校教务处是一级职能机构,该部门掌握了管理的所有决策权力,二级学院是隶属于教务处进行管理,需要执行学校相关政策、部门会议要求等内容。二级学院管理方面,无论事务大小,均需请示汇报,工作繁琐度较高、被动性强。学院在课程设置、专业调整、资源设备调控等方面缺乏自主权,不能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管理效果。更不可以根据学院特殊性进行调整,无法形成特色化、针对化的管理体制。二是教学管理制度过于强硬。教学管理强硬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选择、考试、学籍管理等方面,制度要求过于严格,灵动性差。当下中国高校的培养目的、管理要求、考试制度等大体形成一定模式,但是未根据学科差异等进行多元化管理,限制了学生个体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推广。导致教学管理在人才培养方面,过于传统,统一束缚问题严重,不能进行多元化教学和学习。再者,二级学院的考核目标模糊,或者考核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较多。存在激励不足、奖罚混乱的状况,需要及时进行改善。
四、优化措施
第一,增加二级学院自主权、转变传统观念。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结合专业特殊性,及时赋予二级学院在科研、专业、经费支配方面一定权利。避免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推进高等教育与新型教育理念的融合。首先,需要有效区分教务处、二级学院的管理范围、职责内容等要素。结合学院专业特点进行资源方面的调控,让其形成更具特色的教学管理风格。对于临时性问题、管理范围混乱的部分,需要建立清晰的管理条例,避免教务处、二级学院发生责任推诿现象。其次,学校可建立督导小组,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及时对新入职教师等进行监管和指导,提高其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再者,学校需要考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学生自主创新、适应社会,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将高校和社会有效联系起来。
第二,优化管理制度、规范教学文件。首先,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保证常规管理相关细节的完整性,包括专业培养、大纲设置、考试相关等内容的落实,并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实验总结等的管理。建立与专业相对应的考核制度,包括教学工作评估方法、考核方法、测评依据等。并有针对性的设置奖励、激励措施,包括课程奖励、专业技术奖励、学风建设奖励等。其次,日常教学中,需要加强文件管理工作的优化,对文件查阅、检索等具有极大帮助。必要时需要对每个单元的文件进行跟踪、核查、分析、存档管理,以确保相关文件可以有效执行。
第三,质量监控制度的优化。二级学院的质量监控小组包括:教学检查、督促和管理三大模块。质量监控工作的落实需要考虑两方面要求,一方面主管教学的团队需要及时进行教学监控管理,包括教学委员会、教师等人员;另一方面是团委书记为首的学生管理和学风建设。需要及时进行青年教师的考核、抽查和评估管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教学效果和学院整体风气。
为了提高教学监控制度的合理性,需要及时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包括问卷调查、学生讲座等方法进行教学成果的收集。将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统计后得出结论,及时上报真实的教学质量信息,对学校管理机构作出正确决策具有极大帮助。
此外,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反馈处理是改进教学监控效果的关键。根据学生年级差异,进行区别化管理,低年级学生抓理论,高年级学生考察其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内容。保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监控内容的匹配性。一旦监控过程中发现问题,需要及时上报,由教研室处理,重大问题由学院处理。为了激励教师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需要定期进行质量监控工作的总结和表彰,并对失职人员提出批评和惩戒。
五、结语
二级学院是学校管理的关键部分,属于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支撑结构。从长远角度出发,二级学院需要加强个性化管理制度的推广,争取一定自主权和管理范围,保证管理制度的合理性、针对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加强管理深度、管理广度方面的调整,实现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