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及其当代价值
2018-11-14■/
■/
扬州大学
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频繁的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越来越多的人对人生产生困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不仅影响着一个个体生命的发展,更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心怀民族,心怀国家的冯友兰在其《新原人》一书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具体回答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困惑。在当时的战争年代,这无疑是激励鼓舞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坚强而又不屈地活下去,去迎接胜利的到来。回归到当今社会,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已经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此学说中的一些思想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能与我们的实际人生相互贯通,对我们追求积极的人生价值具有指导意义。
一、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形成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社会上的各种思潮也争相出现,有着强烈民族心和爱国心的冯友兰希望可以通过一己之力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国外学习经验的他,用理性的眼光吸收西方哲学中的合理成分即西方的逻辑分析方法,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相融合,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哲学体系,即新理学,为人生四境界说打下了理论基础。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正是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与理论支撑下形成了。
(一)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形成的实践背景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实践背景,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提出大致是在二十世纪初期,这时候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不安之中。社会上涌现出一批批爱国志士,企图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值此危难际,有着强烈民族忧患意识的冯友兰抱着“阐旧邦以辅新命”使命感在逃难奔波中坚持《贞元六书》的创作,期望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来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中国的现代哲学在这一时期出现三大思想潮流,一是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他们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寻求其在新时代的新价值,新意义,他们推崇的是以文化保守主义为特色的人生观;二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潮,新文化运动进行到了后期特别是受当时国际大背景的影响,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派,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人生观上他们推崇民主、自由的人生观;三是实证主义思潮,主张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冯友兰受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以继承发展本国传统文化为使命,创立了其新理学哲学体系。
(二)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形成的理论支撑
冯友兰受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创立了新理学体系,为其人生境界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此体系在内容上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与开新,“我们现在所讲之体系是‘接著’宋明以来底理学讲底,而不是‘照著’宋明以来底理学讲底,因此我们自号我们的系统为新理学”。①因为一方面新理学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内圣外王的思想,另一方面冯友兰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重新诠释传统儒学中有关“理、气”等抽象哲学概念,对于理有所了解,便会认识到人之理,对气有所了解,便会认识到人之为人而不为动物的原因,对于道体与大全有所了解,便会明了大全是不可言说的,道体是动态发展的,不可言说的大全乃为整个天地宇宙,大全依道体运动发展,人类依天道发展前进冯友兰对其新理学体系的阐发从传统的宇宙生成论向宇宙本体论转变,这是源于他师从于新实在论的代表人物蒙太古,具备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同时他又传承发展儒家思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传统的儒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新理学的本体论为依据阐发了其人生境界说。
二、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
“冯先生在具体划分人生‘四境界’时,遵循的是‘取其大同’而‘忽其小异’的原则”。②如此,即使个体存在差异,也不影响他们能达到同种境界。在去除了人的外在标签后,冯友兰从人的本质出发将人生境界分为四种。在四种境界中,前两种境界比较容易达到,其不需要人有较高的觉解;而后两种境界比较难达到,想要达到需要人做一定的功夫。
(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中人的行为是顺才或顺习底,古人云:‘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③大概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情景。他们对自己从事的活动既没有清楚的认识也没有必要的了解,而此“帝之则”不过是他们于日常生活生产时所产生的经验,但是其未能觉解到经验就是其行为遵守的法则,只能以神秘未知的“帝”之名冠之。凭古人的描述人们常误认为凡是自然境界的人都是处于原始社会中,其实不然,现代社会中恐怕也有人处于此种境界,即使这类人从事的是价值较高,较为复杂的工作,但其“莫知其然而然”,只是依据自己往常经验,重复着生产活动。例如一个处于自然境界的木匠,虽然能制造出精美的木作作品,但是他却无法解释其制作时依据的法则,仅是出于自己在反复劳作中的一种本能。
(二)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以“利”为一切活动的核心,其获取的利益能给予自身很大的帮助,他能觉解到他自己获取利益的行为并且也能了解自己行为产生的原因,“他的行为,或是求增加自己的财产,或是求发展他自己的事业,或是求增进他自己的荣誉”。④在求财产,事业与荣誉时,其方式也有差别,一种方式如杨朱派,消极地为我,这样的人可谓是完全的利己主义者,其无信仰,无追求,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一个“我”。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积极的奋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来获得利,这样的人可谓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有信仰,于物欲之外有一定的精神追求,但是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自己的利。如秦皇汉武有丰功伟绩,但倘若他们仅仅只是为了能流芳百世,名垂千史,即使他们是盖世英雄,他们的境界也只能是功利境界。
(三)道德境界
在道德境界中的人,有了比功利境界中的人更深一层觉解,其眼光也从自我向外扩展,其行为的核心围绕一个“义”字。在传统儒家的“义利之辨”中,“义”与“利”本不是截然相反,相互对立的,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两种人行同样的事,一个是为“义”,一个是为“利”,境界也就有了区别,君子的境界是道德境界,小人的境界便是功利境界,因而在获取利益时,我们一定要权衡好自己的利益和社会大众的利益,道德境界求的便是己之私利与他人和社会之利的平衡统一。达到此种平衡,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的利益也会得到实现,但是此境界中的人对于自己利益的获得并不关注。
(四)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是可欲而难求的,与儒家的“至善境界”相似,是我们的理想和终极人生境界。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动的核心围绕“天”,其一切活动都是“事天”的,他们常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于一己之外对天地万物有着深切的关怀,将自我与这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从而觉解到人不能局限于社会之内更应该心怀整个天地宇宙。由此,其视野也便拓展到整个宇宙大全之中,人不仅是社会人更是宇宙人。在社会之中人有伦与职,扩展到宇宙之中人也应该有伦与职,此伦与职是属于天的范畴,所以被成为天伦与天职。人一旦有此觉解便会明了不但对于社会,人应该尽心尽性,对于宇宙,人也应该尽心尽性。
在天地境界中的人想要最终成为“圣人”,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步入至上的天地境界,便需对天进行四个阶段的认识:即知天、事天,乐天,同天,它们是层层递进,不断深化人的精神世界。知天乃是“格物穷理”,“格物穷理”方知世间一切物之理都是遵循天理的,因而在道德境界中觉解到的人之理也乃为天理,人应自觉遵循天道以行人道。事天,即人在宇宙大全之中尽其天伦天职,人于社会乃为人民,人于宇宙乃为天民,天民便要于宇宙之中尽其应尽之责。乐天,是指人们将天之理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使其心胸开阔,坦荡释然,从而得到的一种精神享受。同天便是成为“圣人”的终极阶段,即“天人合一”,觉解宇宙这个大全的同时,也与这个大全浑然一体。这与儒家所讲的“仁“有异曲同工之妙。经历如此四个阶段,天地境界乃为完全。
三、冯友兰境界说对当代的启迪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继承了儒家的道德心性之学,发展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修养之道,在这些思想的注入下,使得“他的整个学术充满了对社会的人文关切和道德关切,这种思路对于今天技术理性泛化所带来的危害无疑具有补偏救弊的功效”⑤。具体而言,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提高,财富的增多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提供了温床。再加之近几年来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受不加筛选的网络信息的侵蚀,使得精神空虚、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变形等现象在不少青年人身上表现十分突出。精神的发展速度没有跟上物质经济的发展速度,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信仰危机,这将直接影响着我们年轻一代人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
尽管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不可能成为一种科学理论指导我们进行道德文化建设,但是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对于我们道德文化的建设具有启示作用,能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和定位人生价值。其人生境界说首先强调了人的主体性,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肯定了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功利境界中冯友兰肯定人以正确的途径获得的利益,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中冯友兰强调人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他的整个学说都是从人的本质出发,旨在让人成为一个正真的人;其次冯友兰由低到高的人生境界说正是个人自我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这对于青年正确积极价值观的追求具有激励作用;最后在道德境界中,冯友兰突出强调人的社会性,在当代中国,人的社会性便是强调我们要做到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和谐统一,这启迪着当代青年肩负起复兴国家民族的重任。
注释:
①冯友兰.冯友兰讲哲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59.
②李海星.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新探[J].船山学刊,2012(2):90.
③冯友兰.冯友兰讲哲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48.
④冯友兰.冯友兰讲哲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49.
⑤肖焱.简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J].理论月刊,201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