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才教育—徐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势所趋

2018-11-14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31期
关键词:通才通识专业

■郭 扬/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传统文化很强调“行业”的重要意义,如“男怕入错行”,封建中国社会,行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事业、前途、命运。然而以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引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知识膨胀迅速变为知识爆炸, 20世纪90年代的新发明新发现比以往2000多年的总和还要多,科学文献数量飞速增长,平均每5年增长一倍,一份纽约时报的信息量已经超过17世纪个人终生获取信息量。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育的目的不再强调传递知识和专业能力,而是注重培养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公民素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可以避免尖锐的“专业不对口”现象,改变工作性质和接触不同业务已经称为当下社会的常态,更何况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研究中越来越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通才教育可以更好的适应这种切换,而且帮助每位公民了解自己的担当和责任,至少知道将科学中的“对”与“错”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对”与“错”,在民主社会成为一名好的有用的公民。

一、发达国家通才教育

西方最初的教育体系源于英国,称为“博雅教育”,并被移民带到北美等殖民地,学校由教会主导,主要内容为修习逻辑、文法、几何、修辞、算术、天文和音乐等“七艺”为主,后来缓慢衍生出通才教育的雏形,强化的通才教育直到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教育界空前的反思----教育对于人性的塑造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促使美国反超为教育发达国家的前列,时任哈佛校长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在1942年到1943年冬天申请了六万美元的经费并组织了12名教授构成的委员会研究通才教育问题.(注:通才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区别目前存在争议,此处泛指通才教育、通识教育、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并在1945年夏天发表了研究成果《自由社会下的通识教育》[1],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这本书被称为“哈佛红皮书”,成为通才教育领域最重要的著作。

红皮书认为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在自由社会下(红皮书近似认为是民主社会)培养学生的认同、欣赏、理解能力从而使得他们可以(1)有效的思考(2)清晰的交流(3)适当的判断(4)成功的分辨价值,因为每个个体都注定要生活在这个自由民主的社会,所以通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个好的公民,从而在民主社会下做一个好的公民和有用的公民,这种教育不能再留给其他教育,否则美国社会将再次面临可怕的危机。因为每个个体的能力、背景、观点都有巨大的差异,红皮书还进一步建议了哈佛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1)增加之前没有的通识教育课程(2)改革其他课程使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因为这些课程都过于强调专业性。此后,美国对于通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二、中国发达地区的通才教育

中国在西南联大时期曾经注重过通才教育[2],存在的短短9年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培养的八千余名学生中有诺贝尔获奖者,“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奖获得者等专家学者,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有四分之一在西南联大就读。[3]当时的教育方针类似美国的“通才教育”或者“自由教育”,著名的校长、教授比如梅贻琦[3]、冯友兰、潘光旦都曾专门就这个问题发表文章,他们认为理工科学生如果视野仅限于本专业,而没有综合素养,最多称为“高级匠人”。梁思成教授在《清华学报》公开发文,认为科学和人文相通,只精通一个方面最多只能算“半个人”,他明确反对“半个人”。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按照国外的教育模式建立,在建国初期培养了大批的”又红又专”人才,为祖国从百废待兴中迅速“站起来”做出重要贡献,然而这种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逐渐与发展的中国不相适应。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模式一直在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高等教育日新月异,逐步建立起“世界一流大学”,目前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清华大学改革开放后一直在增加通才教育的力度,典型的代表是1998年试点基础科学班,简称“基科班”,前两年进行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的通才教育,提供多种风格不同层次的课程,供特长不同、兴趣各异的同学选择。后两年由于基础扎实可以开展科研实践(seminar)课程,可以从本校、外校、研究所聘请有经验的院士、教授担任导师,制定研究题目,学生根据兴趣和意愿选择研究题目,seminar之后还有全班的交流活动,每位同学介绍自己研究内容的前沿信息,帮助其他同学开拓视野。Seminar之后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方向,选择毕业设计内容,甚至可以到其他高校和研究所进行毕业设计。这样不仅在表面上避免了学生在选专业上的草率,更在深层次上实现了通才教育的熏陶,两年通才教育成为学生后期发展的坚实基础。在2017年,清华更加彻底的贯彻通才教育的理念,校长邱勇专门上强调“按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管理”。全校按照16个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同一大类的学生接受统一的通识教育[4],专业导引教育,专业基础课,一年后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再进行院系选择,这样会培养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有利于交叉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北京大学在2001年设立元培计划实验班[5],直到2007年成立元培学院,大约每年招生200人,模仿美国名校入学不分专业的做法,低年级先进行通才教育,高年级再分方向选择专业,选专业后身份扔属于元培学院。元培学院有自己的宿舍楼,实现四个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同楼住宿,完全类似美国和香港的住宿制度,高强度的通识教育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住宿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完善人格、培养交往能力。

三、徐州地区的通才教育

徐州地区的高校都带有一定的行业特征,比如能源、医学、师范,没有典型意义的综合性大学,比如能源类学校以前存在“矿山机电”等范围非常小的专业,后来经过体制改革专业重组,口径逐渐变宽,但是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专业设置仍然过细,教育过程中通识课的比例过小,使得学生视野较窄。再比如医学类院校,分为麻醉、临床、护理、口腔、药学等多个院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顶尖医学院一般在本科阶段不区分专业也不要求专业,到了研究生阶段之后才分方向,甚至不要求本科阶段的专业和医学有关,绝大多数本科生都可以申请医学院,本科任何专业训练的能力都很容易的迁移到医学中。徐州高等教育的通才教育程度很低,导致学生毕业之后出路的狭窄,经常出现“专业不对口”的情况,稍微转行的学生极为不适应,感觉“隔行如隔山”。在徐州建设淮海中心城市的背景下,势必会产生大量的新兴的、交叉的、复合型的工作,徐州高等教学可以通过发展通才教育来适应,一方面在学校教授了学生的多方面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强大的自学能力,可以日后迅速适应新型工作。

四、结语

教育外延式发展已经成为历史,而内涵式发展任重道远,通才教育的模式已经得到了发达国家、国内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徐州地区可以因地制宜的发展通才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视野、适应能力、自学能力,引领淮海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通才通识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部分专业介绍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浅析实施通才教育的意义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做质量人需要通才还是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