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参与构建新时代智慧养老模式的思考
2018-12-05沈晓琴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沈晓琴/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困境及紧迫性
当今社会,随着人口生育率的降低以及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年轻人口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呈现动态性增加,这就是所谓的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老龄人口所占社会总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指社会人口结构老化。根据国际一般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 ,即可称为老龄化社会[1]。
随着21世纪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不仅使得我国社会负担逐渐加重,而且也制约了经济发展。中国从2000年开始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字显示,2014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15.5%,60岁及以上老龄化人口已达21242万人(其他部分年份数据见表1)。根据相关报告预测,我国到2050年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在本世纪上半叶已不可避免。
表1 中国人口老龄化数据表
现阶段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包含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单一的机构养老两种模式。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两种养老模式已不能再满足当今社会的养老需求。其原因主要见于:
第一,人口老龄化迅速,主要体现在:(1)老龄人口规模扩大迅速;(2)失能及半失能老年人数量增加迅速;(3)高龄老年人的比例增加迅速。2011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拥有养老机构4万多家,拥有养老床位 320多万张。[2]而我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高达数千万的高龄人口及失能、半失能人口需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供不应求,且大部分机构仅能提供基础养老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由此可见传统的单一机构养老模式已不符合现实。
第二,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新生人口数量迅速下降,家庭规模日益缩小,核心家庭在家庭类型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慢慢陷入绝境。
综上所述,社会养老问题已成为政府当前需要解决的最严重的现实问题。
二、探索新时代智慧养老模式,实现养老服务网络化
经济发展跟不上人口老龄化的脚步,社会养老资源缺乏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这是摆在政府面前急需解决的大难题。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智慧化管理与运行,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老龄化进程加剧及传统养老模式遭遇挑战的背景下,智慧养老成了解决现实养老问题的新选择。2015年"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的明确提出,标志着智慧养老已成为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新政策选择和发展趋势。
(一)智慧养老的概念
智慧养老产业是当今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业,由互联网与养老产业相互融合而来。其本质是借助互联网数据平台,利用新的物联网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来满足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智慧养老以新的互联网+信息平台为媒介,通过养老服务资源共享与整合,使得养老服务更加快捷、高效、智能。
智慧养老被称为“没有围墙的虚拟养老院”,是通过使用老年服务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使得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更加的舒适、安全、健康、便捷。智慧养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成需求识别、风险警示与及时服务,其核心理念是在对老年人生活及精神需求区分的基础上,运用智能设备实时传递需求与风险信号。
(二)高职护理专业参与构建新时代智慧养老模式的方式
智能养老产业需要具有医疗保健、心理咨询、营养护理和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制约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便是此类人才的缺乏。现代养老服务产业“产教融合”的总体思路为:“政校企”合作共建现代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建立“产教研”一体的现代养老服务教学体系,搭建“互联网+养老+综合素质”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产教融合”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达到“产教共赢”的目标[3]。
1、产教融合,建立老年护理实训教学基地
依托政府,联和机构,吸引资金,按照“市场化运作、 企业化管理”的思路,与养老服务产业互联,接近临床护理实践,校企共建集“教学、医疗、培训、服务”四位一体的“再生型”老年护理实训教学基地,形成养护一体、养乐一体和医养结合、医教结合、产学研并举的联合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通过借助学校的品牌效应和人力支持,以市场化模式运营管理,老年护理实训教学基地可以发挥教学和经营的双重功能,形成了知识链、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四链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优势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可以为学生提供短期见习、实习机会,为其创设真实的工作氛围,从而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教师提供顶岗锻炼条件,提升"双师”教学素质;二是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技术优势,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养老护理服务,实现专业教学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衔接,搭建"产学研”内涵建设平台,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
2、协同创新,共建养老服务网络平台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在此指导意见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利用本校人才、专业与技术上的优势,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型的养老服务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人才培养、养老服务、健康教育、实训教学、互动交流、专业建设、监督管理的完美结合,并集合医院、社区、养老机构、家庭等社会各方面的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安全照护、心理安慰、自我实现等多层次的需要,为本地区老龄人口的智慧养老提供一个更加健康、安全、高效的广阔空间。
3、校企合作,培养智慧养老专业人才
高职护理专业院校具有师资力量雄厚,学生数量众多,科研基础扎实的优势。第一,通过与政府机构的合作,并以老年护理实训教学基地为依托,制订新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更多相关专业技能人才,特别是社区养老护理员和数据工程师等创新型人才。这不仅能解决传统教学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第二,充分利用培训基地的信息平台,为养老机构提供员工上岗培训,专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学历提升等方面的培训,以解决员工技术水平低、专业素质差的问题。第三,鼓励学生成为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同时加大对志愿者的奖励力度,在成绩评定、奖助学金等方面给予倾斜。
总之,我国的老龄化人口数量已居于世界的首位,养老服务产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智慧养老的出现更是顺应时代发展。在此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院校需凭借自身条件与发展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并进一步争取政府支持,实现老年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养老服务平台的搭建,从而在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与促进专业发展等多方面做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