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楚衣裳,相称为当
2018-11-14
本期沙龙主题“穿”,难为人。
“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简直了,让俺们一长不长的说啥?
脑海里瞬间能搬出的书里片段,是描述康同璧对穿的讲究:冬天在家聚会,穿棉大衣来的友人,到她家胡同,都得男士用棉大衣给挡着,女士们换好楚楚衣裳。否则,断不敢登门见老太太。
“同一衣也,富者服之章其富,贫者服之章其贫;贵者服之章其贵,贱者服之章其贱。有德有行之贤者,与无品无才之不肖者,其为章身也亦然。”
这话简直给咱们堵得死死的,穿衣服,事儿大了。
事儿真大吗?当下,除非“主题趴”或典礼等有特定着装要求,平时大家基本想穿啥穿啥。破着大窟窿小眼子的牛仔裤,也没少登大雅之堂。咱就把上面古人的危言耸听不休,换成网购的“卖家秀”与“买家秀”来对照理解。世界上什么最难?自我认知最难。穿衣服就是自我认知之一,每一个“买家秀”(除了故意搞笑的),都认为自己和“卖家秀”差不多,反正就是挺美,可以晒照。根本不管“买家秀”已成形容巨大落差的经典用语了。
所以,“楚楚衣裳,相称为当”,根本也是虚妄。你的相称和他的相称,根本不是一个标准,啥当不当?
如此,源头活水,回归吧。“三世长者知被服”,是有道理的。审美,经过三代人的检验、传承,必然有一定的抗倒伏能力,非一击即溃。如此,有传统服饰的人们,是不是很幸福?
我们有吗?有。有些甚至已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本期唯一女作者写的“花瑶挑花”:“花瑶女子挑花,不需要画稿、不用放样、不用打板,全凭灵性和巧手,绣出精致而密集的各种纹样,如灯笼纹、牡丹纹、石板花、万字纹……”看着,想着,就很美。
服饰的耐人寻味在于,包裹的不仅仅是身体。我们和服饰一起,组成了那个时代文化的证据。如果你要拷问历史节点的文化,呈堂证供的一定可以有服饰和服饰下的我们。如此,如果我们是服饰沧海的一粟、一瓢,那么我们有责任告知后辈,沧海有沧海的样子。哪怕只是一支纵深的传承,或龙骨铮铮或花团锦簇。因为那里有文化的养分,可以滋养心灵。
举个例子,昆曲有600多年传承,那曾经轰动一时的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的服饰,是怎样拿捏的?服装总的基调定为苏州水乡式的“柔”,采用淡黄、粉红、嫩绿等主要色调,服饰材料选用丝绸并辅以手工苏绣,内容限定中国传统的意象,如梅、兰、竹等。200套服装,每一套都是手绣,苏州刺绣。每一朵花都有层次,一朵梅花它有三四种颜色,红的,稍微淡一点的粉红。一到舞台上面,那个花是立体的……
“无知者无畏”,这话当不当先不论,但有知者一定有敬畏。世间事往往如此,知道的越多,越谨言慎行,越思忖拿捏,越不敢二元对立,越想知道更多,从而认知标准得以提升。“格物致知”这句老话,生动形象,层次感清晰:匆匆一瞥是格物,仔细端详是格物,显微镜下看是格物,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研究也是格物……每个人都有自己格物致知的方式。电影里,迷失沙漠的小男孩睡觉还要换睡衣,因为那是他习惯的生活方式;山区里,贫穷孩子穿着捐赠的百家衣,不失少年朝气,因为那是他习惯的当下生活。
如此,“楚楚衣裳,相称为当”,称不称、当不当?看天时、看地利、看自己。愿我们在有限的天时地利中,不断找到自己、认识自己、更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