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衣带水”
2018-11-14毕明
毕明
作为一介草民,咱不知道啥叫锦衣华服,更不懂得啥叫羽衣霓裳,倒是明白饥来吃饭困来眠,至于衣裳,干净利落足矣,没有过多奢求,也可认为不敢奢求。什么名牌不名牌的,穿在身上自在不别扭就是一身好行头。
“流行”与“撞衫”反映的是时代的变迁和服饰打扮观念的更新,新的着装观念日新月异,让人跟都跟不过来,咱看不明白,也不想整明白,更愿意回味一下小时候的穿衣打扮,那是个穿着从上到下、从头到脚几乎都是自力更生的时代,物质贫乏中同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不妨允我徐徐道来——
鞋:上世纪70年代,大多数家庭的孩子的鞋都是自家老人给做的。春秋的单鞋都是那种黑条绒或黑粗布面的懒汉鞋,冬天的棉鞋也是黑色条绒面加内絮棉花的。鞋底都是把碎布用面糊粘起来,做成一层一层叠加的“千层底儿”。记得鞋帮在里外两层布之间似乎还夹一层纱网片,糊好的鞋帮材料叫“袼褙”,听起来很穿越的一个词语。然后还要用粗棉线千万针的纳鞋底,这样才可保证千层底的结实耐磨。鞋底再与剪成型的鞋帮用粗棉线缝制到一块儿,用那种尖上带回钩的锥子勾线缝制,这种技艺如今只能在修鞋摊上看到。可想而知,这样手工做出来的一双鞋要费多少工夫和体力,但就是比商店中的成品鞋便宜很多,经济拮据下只能如此。记得上学后还穿过这样的“廉价”手工布鞋,现在叫什么?私人订制——那是奢侈品。
衣和裤:上衣和裤子基本是手工套装,驼色条绒算高级的。除了条绒的,后来大了些就穿爸妈工厂发的劳动布工作服。一直很奇怪,爸妈是搞后勤行政的,居然也发工人的工作服,好吧,叫它“厂服”就名正言顺了。那时觉得穿上厂服,人就会精神抖擞,干劲冲天。那些家里兄弟姐妹多的同学就很难混上这身行头,常常是羡慕与得意的目光在街角某处相交,唉,就这点儿出息——那可是爸妈省下来舍不得穿,留给孩子的。
毛衣毛裤大家都比较熟悉,但“线衣线裤”你听说过吗?腈(一般都误读为“青”)纶线多贵,纯毛毛线那叫浪费。于是几乎所有的妈妈、姐姐都在拆劳保白线手套,再把拆下来的棉白线织成“线衣线裤”,这就是答案。至于秋衣秋裤,都有线衣线裤了,要什么秋衣秋裤,不知道那个要花钱买,不能自制吗?
说了那么多过去,等到改革开放初期,大姑娘小小子看人家有件式样新鲜的衣服,赶紧打听哪儿买的,自己也非得立马买上一件,叫做你有我也得有。而如今的大姑娘小媳妇,即便是在大街上瞄见某个路人与自己穿的一样,那件衣服就会从此人间蒸发。更别说与同事朋友同款了,这叫“撞衫”,也许是女人最尴尬的事了。
嫌自己衣服不多的女人往往是衣服最多的那位,家里衣柜占用空间和利用率最高的准是“当穿之年”的女主人,处理旧衣物数量最多的除了小孩子的,如果媳妇敢说第二,肯定没人敢争第一。这就是如今服装的动态趋势,并且将一直延续下去。
想想过去的衣服也许褴褛不堪,现在的衣服堪称突破想象力,但对某一件衣服的情感之水深浅如何,恐怕当下的换装频率让人还没对它产生情感就已然放弃。
啥叫时尚?牛仔裤上没几个“天生破洞”的话,就千万别出去逛街丢人现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