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剧进校园的现状与意义

2018-11-14

剧影月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淮剧文化遗产舞台

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练做打的综合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几千年来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淮剧是劳动人民的剧种”,这是周恩来总理对家乡戏的评价。上世纪初,苏北大地的运河两岸,孕育出一种综合田歌、民谣与民间说唱,吸收了花鼓、莲湘等舞蹈的地方小戏,人称“江淮戏”。那时的苏北农民,忙时种田,闲时唱戏,逢上丰庆和祭祀,从日落唱到日出,在昏暗的夜灯下吼喊着苏北人的爽朗性情。作为戏曲剧种,淮剧的唱念做打和四功五法较为全面,题材开阔,既有文戏,也有武戏;既能演现代戏,也能演古装戏,可谓“能文能武,宜古宜今”。淮剧于古楚文明中衍生出的生命张力,于底层劳动人民中发展起来的生活气息,成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独特的一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表演艺术多样化,娱乐多元化已成为主流,戏曲在文化娱乐中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淮剧也面临着同样危机。自2008年,国务院将淮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我市众多中小学甚至高校意识到了古老戏曲对发扬民族文化,感悟戏剧内涵,提升整体素养和爱国主义的重要意义,“淮剧进校园”已然是一项事在必行的常态活动。

一、可行性分析

2008年6月,上海淮剧团、江苏省盐城市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探索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的新方法、途径和规律,深入持久科学地开展非遗校园传承教育活动,进而提高非遗校园传承的水平和质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在人,传承的根本在学校。校园传承能扭转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能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一剂良方。从校园活动入手开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研究,让更多的人感知、熟悉、传习非遗文化,最终形成全民学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和氛围。

淮剧作为一种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与我们的智慧和灵魂血脉相承,保留着我们最单纯、最古老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的精神财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前正被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所冲击。作为淮剧发源地的淮安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面对稚嫩的孩子,立足朝夕相处的校园,让淮剧文化遗产被孩子们了解、喜爱和传承,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学校通过深入开展淮剧文化进校园研究,开拓一条全新的传统文化传承之路,把传承淮剧文化和学校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传承淮剧文化,又使学校的人文特色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厚重的生命力;通过淮剧进校园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喜爱和传承淮安的民族民间音乐及地方戏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带动社会共同传承淮剧艺术,培养一批淮剧艺术的喜爱者、欣赏者、表演者,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奠定基础。因此,研究实施“传承淮剧艺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这一项目,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深刻的文化意义

(一)淮剧艺术魅力的独特展现。

淮剧在演出方式上将唱念做打结合为一体,这其中,唱、念具有旋律、节奏,归属音乐学。人物的妆容,舞台的布局等,这又涉及了美术领域。动人心弦的招式,奇妙绝伦的杂技,这又借鉴吸收了武术、杂技等等。这些种种被逐渐凑合、混合到融合,最终呈现为戏曲化,也是将文学性、音乐性、舞蹈性、戏剧性融为一体的表现。淮剧舞台上的氛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而营造出来的,小小一方舞台,便可体现出远在天涯的感觉,零星几人便可演出百万雄狮的气势。舞台的时空不随舞台的静止而静止,使观众有移步换景的视觉盛宴。淮剧舞台上的时间,可随表演自由延长或是缩短,甚至还可以停滞。霎那间的内心独白,可表演半天。遥远的路途也可以通过寥寥几步路来实现。角色“虚下”,可以把自身的活动时间静止在舞台。这种时间、空间上的不受限制,是淮剧艺术的一大特点。淮剧舞台还是以人为主,通常舞台上只摆上表演所需的桌椅。然而,任何事物只需通过演员的表演,便可化无形为有形。即使舞台上的事物都是凭空不可见的,仍然能让观众体会到“真”与“美”。不难看出,艺术的魅力将会由淮剧进入校园展现给学生。

(二)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意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是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砥柱,构成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中国培育四有新人的最基础的要求。淮剧艺术创作的主基调,是爱国主义。

今年正值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由淮安市淮剧团表演的大型现代情景剧《你是这样的人》,在各市县公演。周总理家乡文艺工作者创排的这部剧以宣传和弘扬周总理为党、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清正廉洁的崇高品德为主要内容,缅怀一代伟人的崇高精神,旨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总理的“纤夫”精神为表率,讲党性、重品行、谋实事、求实效。该剧生动感人,内涵丰富,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一件件令人难忘的事情,观众们重读了周总理精彩的一生。

淮安市新安小学原创淮剧情景剧《救赎》,以周恩来总理十二岁时,在家乡为救自己的小伙伴小菊而去典当自己皮袄的真实故事为蓝本,以淮剧这一地方传统剧种为艺术表现形式,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剧中,四婶说“天下可怜的人多着呢,你能管得了吗?”小恩来铿锵有力地回应“只要我将来有出息,我都要管”,正是从小立下凌云志,天下苦难一肩挑的男儿担当激励着恩来一步步地走向救中华于危难,建新世于百废,成亿众之楷模的人生高度。在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之际,作为周总理家乡的学校推出这样的节目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它将恩来精神具象化,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孩子的心灵,学恩来从小有担当,长大为中华腾飞贡献力量。淮剧中如《杨家将》《十品村官》《剃头匠与理发师》等,每一部都将爱国主义刻画得入木三分。

(三)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

综合素质涵盖众多,包括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在体育、文艺、美术、音乐等方面的优势。淮剧是淮安文化的代表之一,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因此,我市各校致力于促进淮剧艺术的继承、维护和发展,提高淮剧艺术的影响力与名号,塑造淮剧艺术品牌。淮剧艺术集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于一身,它包涵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等,能够加强学生自身对艺术的感悟与赏析。通过音乐、舞蹈、语言来在舞台上展现,淮剧特别重视舞台的节奏性;淮剧演员的训练十分严苛,唱、念、做、打均需在淮剧的艺术氛围中进行,以此来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力。那些家喻户晓的词段,如:“不是今天在梦乡”、“我忧愁娘欢笑”、“何处是我安身巢”、“悲向长江声声叹”等淮剧经典唱段会使学生陶醉在浓烈的艺术氛围中,加上老师的教导,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会突飞猛进般提高。学习淮剧艺术时要把赏析、练唱、学做、表演相综合,除去课堂学习外,学生还有光盘、音乐、观摩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亲身经历淮剧的表演。借此来将学生对艺术的赏析提升到另一个高度。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组织表演一些简单的剧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表演激情。

三、实施情况

(一)创建独特鲜明的学习环境。

各学校抓住扩建工程契机,成立少儿淮剧文化研究院,为学生活动、训练、表演、观摩、交流提供风格独特、功能完善、彰显特色的场所,提高学习、表演的兴趣。建设演出小剧场、淮剧文化展厅、练功房、数字化编辑室等基础化教学设施,以物化的教学环境更好地为学生亲近传统艺术服务,展现淮剧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弘扬、振兴淮剧。

(二)编排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

课程基地是现有教学课堂的延伸升华和转型升级,重点就是把资源、理念、方法、路径整合起来,形成实体化的新型的学习环境,让学校成为育人的百花园,让课程真正塑造学生的灵魂。各学校将淮剧课程编进课表,面向学校全体学生开展淮剧普及教育,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满足审美需求,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淮安市新安小学的淮剧兴趣班已成为校园特色文化,该校组织淮剧二团专业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低年级侧重淮剧知识普及教育、培养兴趣,简单学唱;中高年级侧重理论渗透、学习表演,开发鉴赏课程,包括文学、表演、唱腔、伴奏、服饰、脸谱等诸多艺术元素。开放体验课程,在鉴赏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动”中直接体验、感受淮剧的魅力。

(三)建设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

以校园社团活动为平台,为淮剧艺术的传播开辟出一条极具价值的新路。各校聘请淮剧团的演员们作为学校淮剧社团的专业辅导老师。在各年级普及的基础上成立少儿淮剧研究院,吸收优秀学生为会员,对部分潜质好、兴趣高的学生成立淮剧社团,各年级分男女生,按角色成立组队,从普及到提高,从兴趣到表演,通过淮剧社团这一平台,每周定期开展社团活动,积极组织社团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培训、演出、竞赛、交流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不同潜质、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孩子们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多元、均衡、全能发展。

淮剧进校园,不仅能够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更肩负着为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担,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在接触淮剧的同时,喜欢上淮剧,以淮剧的角色去充实素质教育,寻找并表现真、善、美。

猜你喜欢

淮剧文化遗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淮剧还好吧
Task 3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Tough Nut to Crack
江苏淮剧博物馆漫谈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舞台